简介: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按生产方式划分的历史阶段划分法与福柯的认识论分期法下的知识型阶段的综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杰姆逊有关意识形态要素的论述。杰姆逊可见的理论弱点是,对于那些若非乌托邦也起码是积极的元素未加论述,而这些元素或许对解构或拆解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要素具有工具价值。本文进而提出,其未加论述之理论进途或许能成为既是超认知的又是超历史的具体的普遍。我们有理由认为要在中国语言与哲学传统内部寻求具体的普遍。本文所基的理由包括本雅明“意象辩证法”的观念构想,最终落实到作为中国理想的“和”的概念。这一运思带来一个饶有趣味的论点。当代中国官方思维和宣传中的“和”正是意识形态要素的典范。本文认为这绝非巧合,反而能打开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性讨论。目前,意识形态要素可说是正在一个新转向的边缘,这样的讨论尤其能触及当前的意识形态要素。
简介:一中国情节剧电影,是受西方,特别是受好莱坞情节剧的影响,经过早期电影创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开花结果的。但是,由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同构、天下一家,传统的文学艺术历来就强调“文道统一”,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意义,“中国电影的最初形态,便承袭了文明新戏的‘艺术’而出现”①。早在1913年,郑正秋就开始了中国家庭伦理故事片的探索,由他任编剧的《难夫难妻》(与张石川联合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短故事片,已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了家庭伦理情节剧某些因素的萌芽,以及走向本土化的创作倾向。中国伦理情节剧在经过了30-40年代左
简介:<正>1969年秋,到干校后,我有幸和冰心先生接触,尽管她来得比我们晚,而且我们相处的时间也短暂,但她却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冰心先生来到干校之初,我感到不可思议。她生于20世纪第一年,近70的高龄,到这里除了看看菜地还能干什么?至于改造,用得着吗?人家一直是人大代表。无巧不成书,她一上工偏偏就和我分到一个小组,让我和她一起抬粪桶,给菜地送粪或拾牛粪。别以为这活像一些绘画中小牧童那么轻松,那么自得其乐。我们抬的这个大木桶——听负责菜地的孙德海同志说,少说也有二三十来斤,连那舀粪的木勺,怎么也有十来斤。要去捡粪,带把铁锹和扫帚就行。干这活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可对眼前这位年近古稀,身材矮小而又纤弱的老人来说,是否承受得了,可就难说了。我的担忧不无道理。当我俩抬上那个木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