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作用系统之“劳动”还原为脱离生产资料的单纯的劳动力的使用,他实质上不是把“劳动”而是把单纯的劳动力的使用作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他所谓的劳动价值论其实不过是“劳力价值论”。真正的“劳动价值论”就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作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共同源泉的生产要素价值论。这无论在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社会都是真理。马克思所谓的“抽象劳动”,其实就是对所有种类的具体劳动之共性的概括,因而也就是指作为共名的“具体劳动”。这种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其所创造的就是作为共名的“使用价值”,亦即作为共名的商品之使用价值,而根本就不是什么价值。剥削根源于垄断,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社会,只要存在利大于弊的垄断并且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取得了远远高于非垄断者的不正常利益,剥削就产生了。
简介: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高教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要有时代感,要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教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新探讨的内容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使得出的结论更贴近实际的需要和可能。本文谨就几个有关问题谈点初步的看法。一、关于高教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生产力,二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恩格斯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向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提供实践基础的根本途径。列
简介: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制度发展实现了由"双重管理"向"激励培育"的意向性转变,社会组织自主性空间获得迅速拓展,继而触动了社会组织制度执行生态的变化。公益创投制度的持续推进,客观上改变了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也引发了社会组织制度参与行动策略的调整。文章以当前各地迅速兴起的公益创投制度为例,呈现了社会组织在创投制度适应的过程中,历经了试探性规则拒斥、主动性制度嵌入、破坏性制度反噬三个策略阶段。每一阶段的策略调整,其背后暗含着社会组织对创投制度理性适应的逻辑以及自身成长现实需要的双重考量。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自主性边界的议题,提出社会组织行动技术自主性一旦冲破制度本身所能承受的限阈,也将造成破坏性制度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