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11月10—14日苏州地区发生了严重灰霾天气过程,本文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大气成分站监测资料对苏州三个站点受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地面受弱气压场控制,风力较小,且有接地逆温持续存在,大气水平和垂直输送都较弱,导致大量污染物在近地面堆积,能见度较差;三站中昆山站灰霾持续时间最长,共计104时,影响程度最重,重度灰霾占总数39%,中度和重度灰霾超过灰霾总数半;灰霾时各粒径颗粒物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细粒子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细粒子对灰霾贡献作用大,14日凌晨昆山及太仓出现大雾天气时细粒子比重甚至超过了灰霾时,而相对湿度峰值只有94%,因此将该段天气定性雾霾共存或者湿性霾;秸秆焚烧污染期间,黑碳(BlackCarbon,BC)浓度明显上升,其绝对浓度要高出正常情况3倍左右;通过CO/SO2及PM10/SO2对比发现昆山站受秸秆焚烧污染程度要严重多,因此推测昆山本地郊区可能也存在零星秸秆露天焚烧点。

  • 标签: 灰霾 秸秆焚烧 颗粒物 气态污染物
  • 简介:多站点多种大气污染物同步在线观测对深入剖析大气污染成因和演变机制有重要意义。龙潭湖、北京325m塔、双清路和阳坊4监测站点实时NOx、SO2、O3、PM2.5和PM10浓度观测数据基础,介绍了北京地区2010年10月3~11日发生典型污染过程。不同污染物在污染过程中变化特征不致,表现为NOx、SO2、O3浓度有明显日变化,而PM浓度升高后直维持在高值,日变化幅度很小。通过分析不同站点、相同污染物之间相关性和变异系数发现,4站点间污染物NO和SO2空间浓度差别大,变异系数分别为77%和70%,相关系数低于0.44;而污染物NO2、PM2.5、O3空间浓度差别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34%、36%和29%,相关系数均超过0.54。结合中尺度气象模式研究发现,该污染过程中,850hPa高空持续西南暖平流造成华北地区显著平流逆温,与近地层辐射逆温共同作用,使北京地区混合层高度维持在1200m以下。低混合层高度和低风速限制了大气垂直和水平扩散,造成北京地区近地层污染物累积,形成重度污染。

  • 标签: 数值模式 MM5模式 气象条件 天气型
  • 简介:利用基于ARPS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对2012年5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飞机人工增雨过程进行了催化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给出了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增雨量、平均增雨率、催化影响范围等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PS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该降水天气过程具有较好预测能力,模式所模拟的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增雨量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同时,对于此次增雨作业,催化作业产生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催化之后5h内,在此之外,催化效果逐步消失。

  • 标签: 人工增雨 APRS 数值模拟 青海
  • 简介:从高空形势、雷达回波特征、雷暴空间分布等方面,对2007年10月4日发生在西宁市城南加气门站雷击灾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些预防建议。

  • 标签: 雷电 灾情 分析
  • 简介:利用甘肃省自动站降水、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7月22~24日甘肃东部发生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空天气形势、多种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数据从不同角度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于大陆高压快速发展西进,切断高原东部短波槽造成切断低压引起;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累计大降水主要原因;另外台风"灿都"存在也在定程度上加强了暴雨量级。

  • 标签: 暴雨 自动站 卫星云图
  • 简介:1引言城市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主要是在大气边界层内进行。当大气边界层内空气里污染物浓度超过正常值,持续时间,就会破坏空气中原来组分,对交通安全、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自然生态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空气污染会直接导致出现低能见度天气,引发各类海、陆、空交通事故,以及导致城市空气质量问题,直接危害人体、动物、植物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10等大气污染物可直接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呼吸系统,

  • 标签: 空气污染气象学 成因分析 污染过程 福州市 大气边界层 冬季
  • 简介: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中尺度环流形成低云与冷锋云系叠加是产生暴雪主要原因。

  • 标签: 突发性 中尺度天气分析 暴雪 海岸锋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河池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桂西北河池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原冷槽、850hPa切变线、地面弱冷锋是这次过程影响系统;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云提供了动力条件;冷云厚度是暖云厚度2倍有利于冰雹天气产生;适宜降雹云顶亮温在-52℃到-62℃;当VIL值≥60kg/m2时,强回波附近将有冰雹出现;反射率因子图上弓形回波,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旁瓣回波、三体散射,是发布冰雹预警重要指标。

  • 标签: 区域性冰雹 边界层辐合线 冷暖云厚度比 云顶亮温 VIL值 河池市
  • 简介: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实时探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23—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库尔勒地区罕见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环流系统、水汽输送、动力及湿位涡与垂直螺旋度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东部型南亚高压显著增强和西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长波槽缓慢东移环流背景,低层风向风速迅速辐合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水汽来源主要包括3个部分:乌拉尔山脊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风气流汇合于南疆西部地区西路水汽输送、青藏高原西南侧低涡前部西南气流引导西南路水汽输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导偏南水汽输送,其中9426%水汽来源于偏西与偏南气流。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前期,暴雨区上空左右两侧形成中尺度环流圈是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主要动力机制;垂直螺旋度发展演变与强降水密切联系,当高层负垂直螺旋度与低层正垂直螺旋度配置耦合时,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在θse线密集且陡立区域内,高层高值MPV1下传触发了位势不稳定能量释放,促进了强降水产生。

  • 标签: 水汽输送 动力机制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垂直螺旋度
  • 简介:使用NCAIK再分析资料,对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极涡、贝加尔湖后部东南气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共同作用是产生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过程环流背景条件。特大暴雪天气发生在较强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特大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阿勒泰地区上空形成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动力性纬垂直环流圈.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动力条件。正涡度输送,使得阿勒泰地区上空低值系统和锋区得以维持和加强。高空急流加强了特大暴雪天气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巴尔喀什湖以南高温高湿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阿勒泰地区上空,特大暴雪天气提供了热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

  • 标签: 新疆北部 特大暴雪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及环境监测站大气成分监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3月21-22日杭州地区浮尘天气影响系统及污染特征,得出“3·21”浮尘天气发生时,空气质量等级为重度污染,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罕见高值;浮尘天气源自北方蒙古沙尘暴,并随着强冷空气先自西向东、后自北向南先后影响到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至华东北部地区、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当700hPa高空槽过境,干冷空气侵入且配合下沉运动时,大量沙砾被带到近地面,“浮尘”天气爆发;之后在高压系统控制,近地面风向迅谏蛮化.较湿偏东与流阳滞及弱湍流作用.使得沙尘粒子难以扩散.不易沉降.浮尘天气维持。

  • 标签: 浮尘 污染 成因 诊断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降雪加密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2月17—19日杭州地区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南支槽、700hPa和850hPa切变线,配合700hPa西南急流,杭州地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动力抬升和水汽条件;而700hPa暖湿气流与850hPa不断增强东北气流,又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上暖有利层结条件。此次雨雪天气过程水汽通量与降水时段和降水强度对应。整个雨转雪天气过程中对流层均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相对湿度均较大,且降水不同阶段均存在水汽辐合;液态降水时,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层和上升运动层,且中层存在辐散抽吸作用,此配置有利于产生降水;而当降雪时,中低层水汽辐合与垂直上升速度逐渐减小,此时中层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为主。雨雪强度减弱时,水汽辐合也减弱直至消失,且中低层和中层上升速度均逐渐减弱,在600hPa附近出现弱下沉运动和相对湿度迅速减小现象,但中低层直维持弱上升运动与较大相对湿度,直至19日凌晨雨雪过程才结束。由于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冷空气较弱,地面温度相对较高,因此降水量虽然较大,但积雪率较低。

  • 标签: 雨转雪 抽吸作用 上升运动 相对湿度 地面温度
  • 简介:对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区域性大雨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500hPa巴尔喀什湖至新西伯利亚阻高发展使得脊冷槽南压加强,这次区域性大雨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副热带高压明显西升北抬大雨形成提供了充足水汽来源;700hPa低空低涡辐合为大雨产生提供了必要上升运动,并促使对流不稳定层结产生和发展。同时发现,中低层不稳定能量触发,在大尺度锋面降水云系中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是造成局地雨强较大主要原因。高低空螺旋度“上负正”配置,对强降水预测和落区有良好指示作用。

  • 标签: 大雨 物理量场 天气诊断
  • 简介:自动气象站运行以后有效避免了人工观测方式下地温误读现象,提高了地温数据质量。由于自动观测模式对仪器质量及维护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观测人员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责任心。维护不当,自动采集数据可能发生系统性错误。本文通过地温数据质量控制个实例,警醒线观测人员。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地温 异常现象 数据质量控制 维护方法 观测人员
  • 简介: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高时空密度自动气象站地面观测网等实况资料,对2017年8月7日呼和浩特地区飑线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常规观测站资料时空分辨率低,数值预报难以准确描述中小尺度系统,因此在实际业务中,很难在短时预报中给出飑线发生发展预报;(2)常规探空资料计算CAPE值对于飑线发生潜势指示性是非常有限;(3)目前业务中,对飑线预报只能通过大尺度环流背景结合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短时临近雷达监测来实现;(4)高空槽和东北冷涡后部西北和偏北气流汇合南下,以及低空切变线带来偏南气流北送,是这次飑线形成环流背景。

  • 标签: 飑线 东北冷涡 切变线 基本反射率
  • 简介:1会议概况电视摄影/红外辐射观测卫星(TIROS:TelevisionandInfraredObservationSatellite)业务垂直探测仪(TOVS:TIROSOperationalVerticalSounder)国际工作组(ITWG:InternationalTOVSWorkingGroup)负责每18~24个月组织召开国际TOVS研讨会(ITSC:InternationalTOVSStudyConference)。

  • 标签: TOVS 工作组 国际 INFRARED 会议概况 观测卫星
  • 简介:2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亚洲工作组会议2008年6月2~4日在日本滨松市举行。会议由日本宇宙和航空局(JAXA)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主办,参会人员是JAXA和NASAGPM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科研人员。

  • 标签: 观测计划 全球降水 工作组 会议简介 亚洲 美国航空航天局
  • 简介:文章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8月15日发生在赤峰机场雷暴天气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此次雷暴天气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暖式切变和高空槽是本次雷暴天气触发因子,低空西南急流使辐合加剧并迅速输送了水汽;低空槽气流突然增大对对流性天气预报有帮助,特别是低空西南急流建立,不仅增大了水汽输送效率,迅速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还加剧了急流左侧区域辐合;对流指数统计经验阈值对雷暴天气预报有着很好指示作用,综合分析多种指数使预报效果更好;温度层结差并不能说明没有对流性天气,低空充沛水汽条件能弥补这不足。

  • 标签: 雷暴 急流 指数
  • 简介:针对2006年8月12日通辽市科尔沁区及附近突发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是由低层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暖湿切变造成,同时地面天气图上较强风向切变等微小系统也起了关键作用,另外从物理量场上也充分解释了这次暴雨动力成因及降水机制。

  • 标签: 突发暴雨 分析 结论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