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Micaps常规实况图、EC客观分析场及T21300时物理量场,从寒潮冷空气酝酿、堆积、爆发3个阶段分析了2009年2月11~1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强寒潮天气过程,重点分析强降温及降水原因。分析表明:此次强寒潮冷空气来自新地岛和泰米尔半岛超极地强冷空气,强冷空气沿乌拉尔山脊东北风带和北风带南下堆积到西西伯利亚上空。由于乌拉尔山脊西北部冷空气侵袭,使该脊向东南跨,推动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从而造成这次强寒潮天气。形成强降水原因是北方冷空气与南支槽东移北上暖湿气流在该地区汇合,并配合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共同造成

  • 标签: 强寒潮 环流形势 物理量分析 阿勒泰地区
  • 简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09年7月9—10日玉树地区囊谦、清水河两站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长时间副高控制高温天气形势、玉树地区处在西南暖湿气流中、具有明显切变是产生这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高低空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动力和能量条件。

  • 标签: 玉树 强对流天气:分析
  • 简介: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和T213格点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6年1月19日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500hPa短波槽引导,700hPa偏南气流在呼和浩特市风场辐合为降雪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低层由南伸向我市较深厚暖湿气层降雪储存了大量不稳定能量;低层动力强迫对水汽垂直输送起着主导作用。

  • 标签: 降雪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 简介: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6县1市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5年12月11—13日阿勒泰地区发生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演变过程乌拉尔大槽与低纬小槽叠加东移,使地面强大高压进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导致阿勒泰地区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主要原因为前期气温高,高空冷平流强度大,地面辐射降温强等。地形对降温也有定加强作用,而天气现象则对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定影响。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强寒潮 欧洲脊 乌拉尔槽 冷平流 辐射降温
  • 简介:利用NCEP1x1析资料对2001年8月3~4日浙南闽北东风波暴雨过程,根据螺旋度(Helicity)分析了这次过程中暴雨演变以及雁荡山脉诱生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原因.结果表明:螺旋度大值中心强度和位置演变较好地反映了暴雨落区和中尺度低涡诱生、移动,螺旋度时空演变对暴雨发生有预示意义.

  • 标签: 东风波 中尺度低涡 暴雨 螺旋度
  • 简介:采用LAPS中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与凝结函数降水率等。结果表明:"西南涡—切变线"系统暴雨发生在暖湿气团与变性冷气团之间中尺度风场辐合上升运动区,中尺度雨团发生在层结不稳定暖湿气团侧。计算中尺度垂直运动与凝结函数降水率场,降水率暴雨到特大暴雨。计算水汽通量辐合降水率与凝结函数降水率不会完全重合,且水汽通量辐合既可致中尺度"雨",又可成大尺度"云",并且云水、云冰通量辐合/辐散,可解释它们"正"/"负"碰并增长,而碰并增长产生水凝物增量(降水率)促成大暴雨。因此,在凝结函数降水率场中产生中、小尺度对流雨团,加上水汽与云水、云冰通量辐合及其碰并增长,并且借助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可能产生强迫"次级环流"及水汽与云水、云冰输送,是"西南涡—切变线"系统造成襄樊特大暴雨天气学成因。

  • 标签: 西南涡暴雨 降水运动 LAPS中尺度分析 凝结函数降水率 水汽 云水和云冰通量散度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FY-2E及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地区巴尔喀什湖冷槽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强沙尘暴触发系统主要是冷锋过境,而冷湖中尺度低压系统则起到了激发和加强作用。

  • 标签: 沙尘暴 中小尺度分析
  • 简介:应用NCEP1°×1°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RUC模式高分辨资料,对2013年2月17日甘肃河东暴雪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西北区域RUC模式输出模拟结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700hPa低涡、地面冷锋是这次暴雪主要影响系统;降雪前期,低层正涡度增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暴雪发生动力机制;降雪前期,由于低涡辐合作用,700hPa高度以下,湿度猛增,降雪提供了充沛水汽条件;降雪中心和政上空有θse密集强能量锋区;西北区域RUC模式模拟24h内降水量范围、落区、量级与实况致,模拟地面风速偏大。

  • 标签: 暴雪 低涡 水汽通量散度 涡度 数值模拟
  • 简介:2012年7月15日凌晨榆林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研究对象,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方法揭示冷涡影响下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特征明显,卫星水汽图像上黑体亮温高值区与干冷区相对应,干冷区伸入使得对流云团边缘亮温梯度增大,同时对流云团发展;干侵入与对流层高层下沉运动、高值位涡以及干冷区相对应,因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在强降水区上空出现了对流不稳定层结,短时强降水发生创造了有利环境条件。另外,此次降水过程水汽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风场辐合带来时间水汽辐合为短时强降水集聚了水汽条件。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作用,将不稳定层结中包含水汽气块抬升,从而形成降水。

  • 标签: 干侵入 水汽图像 位涡
  • 简介:1引言2006年第1号强台风珍珠(CHANCHU)5月18日02:15(北京时,下同)在广东省饶平沿海登陆,台风登陆后向北偏东方向移动,进入福建境内,并继续向北偏东方向移动,沿福建省沿海地区北上(图1)。“珍珠”强台风中心气压最低值945hPa,近中心最大风力45m/s,据1949年以后资料,它是对福建全省影响最早、并造成降水强度最强和强降水范围最广、沿海风力最强、登陆点距福建最近登陆早台风。

  • 标签: 强台风 大暴雨过程 沿海地区 福建省 台风登陆 中心气压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水平分辨率1kmMODIS1B产品、云产品,对2009年6月28日至7月4日发生在我国南方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以及副高西侧不断东出短波槽是造成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大尺度环流系统;能量锋区、强辐合、较强上升运动及水汽辐合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触发机制;MODISCH31TBB、云水路径、云粒子半径和云光学厚度大值区分布与对应时强降水中心分布基本致。通过MODIS云物理参数与实况雨量定量相关分析发现,CH31TBB和云粒子半径在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系统定量监测与识别具有定应用潜力。

  • 标签: MODIS 暴雨 中尺度系统 云物理参数.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对干侵入特征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暴雨不同。通过对假相当位温(θse)诊断分析发现,干空气侵入方面有利于锋区形成和维持,另外方面还能够加剧低层对流不稳定度,有利于对流运动维持和发展。湿位涡场分析则表明,高位涡下传是干空气侵入种可能机制,干侵入是高位涡下传种表现方式。

  • 标签: 干空气侵入 对流不稳定 假相当位温 湿位涡
  • 简介:1998年4月14~19日蒙古和我国北方连续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减弱后浮尘随高空西风急流东移,跨越黄海到达韩国南部。通过分析认为,这是发生于纬环流中沙尘暴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西部热低压和地面冷锋。

  • 标签: 沙尘暴 大尺度 分析
  • 简介:为了探讨绥中暴雪伴雷电天气过程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6h间隔1°×1°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此过程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作用、雷达回波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相关物理量场特征.结果发现:雷电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西南风急流和底层偏东风均处在最强时刻,当对流云团发展到-20℃温度层时,温差起电产生雷电;雷电发生在低层850hPa附近存在逆温层消失之后,同时配合低层水汽辐合,产生了暴雪天气;雷电和强降雪发生在大气底层南风和北风转换过程中,强降雪时间与冷空气扩散加强时间比较致,当冷空气扩散到整个大气底层时强降雪结束;引起雷电和强降雪对流不稳定层结主要处在对流层中层,并为上升运动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促使雷电发生和强降雪维持.

  • 标签: 暴雪 风廓线 逆温层 对流
  • 简介:利用Micaps实况资料、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分析场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城区暴雨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50hPa以下城区上空水汽含量占整层80%以上,地面比湿呈现快速增加后减少变化,比湿峰值对应并不是强降水最强时刻。强降水发生前,城区地面周围湿度分布不均匀,水汽输送主要以南北为主。比湿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风向和风速快速变化,其中主要是南风分量贡献。城区上空垂直方向上水汽主要是850hPa向上输送,850hPa以下输送强度逐渐减弱。伴随着强降水开始,水汽垂直输送转为高度层越低,输送强度越大。强降水发生时,地面U、V方向上水汽通量快速减小。强降水发生后,地面和高空水汽输送均发生了变化。大气可降水量与降水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可降水量大小主要是取决水平水汽通量辐合大小,水汽局地变化对可降水量贡献较小。水汽通量辐合、辐散大小主要取决水平风场引起辐合、辐散大小。

  • 标签: 强降水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 简介:针对甘南地区2006年7月12日出现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了冰雹天气过程中雷达回波形态特征、结构和动态特征,发现在此次强对流天气是雷达回波具有明显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且呈现出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钩状回波等特征;雷达回波强度值〉55dB;回波顶〉16km;径向速度图上出现较强气旋性辐合,在中高层辐合中还存在着中尺度气旋;此外,降雹过程前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变化较大。

  • 标签: 冰雹云 雷达回波 特征分析
  • 简介:运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10年6月17日和2005年5月31日2冷涡造成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2冷涡天气三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冷涡强对流天气落区均位于冷涡中心4~7个纬度西南象限;当正涡度柱倾斜度越大越有利冰雹天气产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垂直上升运动越强越有利冰雹天气产生;冷涡东南象限500hPa、850hPa温度平流分布均为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降水为主,而冷涡东南象限500hPa冷平流,850hPa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大风、冰雹为主;低层强锋生区域与强对流天气区域有很好对应关系,锋生函数正值中心区域北侧常出现大范围冰雹天气;2过程强对流天气生成都是由于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在温度发展中锋区叠加中有明显锋生而导致,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对雷暴触发及发展提供了很好动力抬升作用。

  • 标签: 冷涡 冰雹 暴雨 结构特征
  • 简介:文章利用2012年9月2日影响内蒙古通辽市锋面降水过程机载大气粒子测量系统(PMS)资料,结合飞机宏观记录、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云层物理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锋面降水云系中PIP粒子浓度变化随高度变化成正相关,5200m高度达到最大。底部云体降水粒子浓度随时间减小,说明底部云层正在消散。航线飞行过程中探测到降水粒子浓度在16:35之后变大,说明云体在下层有发展趋势。云中CAS粒子总浓度整体相差不大,浓度在100~600个·cm-3之间,峰值浓度在4200m高度,达到800~900个·cm-3。SPP-200粒子总浓度呈现双峰结构,分别在5200m和3450m高度层。

  • 标签: 锋面 飞机探测 粒子谱 云物理特征
  • 简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8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全市性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冷涡和蒙古气旋及冷锋是造成这次寒潮大风天气主导系统;高空强锋区及低层强温度平流是寒潮天气爆发关键;高低空急流大风天气提供能量;气压梯度大和冷锋后较大3h正变压与大风天气有很好相关性.

  • 标签: 寒潮 大风 高空急流
  • 简介:通过对20013年4月9日青海特强沙尘暴天气前期增温现象、高空环流特征、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诊断等分析,找出了特强沙尘暴出现具备气候背景、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和对流指数(Ky)以及理查逊数(Ri)等稳定度指数特征,这些分析结果将对今后青海沙尘暴天气预报、预警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 标签: 沙尘暴 天气过程分析 环流特征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