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文章主要以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鉴定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鉴定方法进行分析,其次结合64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鉴定与研究,最后分析造成死亡的三种原因,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颅脑损伤死亡案例 法医病理学 鉴定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共68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21年1月1日,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主要研究方法为:回顾性研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命名为2组(每组均为3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不良事件(误吸、非计划拔管以及导管感染等)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 重症颅脑损伤 术后偏瘫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22年4月—2023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GC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昏迷情况,护理价值较高。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集束化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昏迷指数
  • 简介:摘要:颅脑损伤属于一种常见的创伤类型,其发病率高达20%,仅次于四肢骨折。颅脑损伤病发率高,此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特点。患者颅脑损伤出现后,1h以内是治疗黄金时期,随着时间延长,治疗难度升高,治疗有效率下降。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是否成功受急救水平、急救时间、损伤程度等影响,提高急救水平可以助力成功抢救。急诊护理服务作为颅脑损伤患者急救重要内容,通过规范急诊抢救护理工作,对于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模式逐渐得到推广,取得不错护理效果,本文将对颅脑损伤患者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急诊 临床护理路径 颅脑损伤 急诊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对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入院的68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护理,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分为第一组(对照组)和第二组(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的评分以及颅内压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镇静、镇痛效果的评分以及颅内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镇静镇痛症状,改善患者颅内压水平,从而提高病情恢复的速度,临床效果显著,恢复快。

  • 标签: 程序化镇静镇痛 护理 颅脑损伤术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颅脑损伤手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方法,备受关注。本论文旨在探讨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效果,以期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康复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我们将关注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在患者生理指标、疼痛感知、镇静状态、术后恢复和并发症风险方面的影响,旨在为护理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 标签: 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 颅脑损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ICU重型颅脑损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30例临床护理。方法 将本院于2023年03月-2024年03月纳入的3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低于参照组;参照组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对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整体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 标签: ICU重型颅脑损伤 硬膜外血肿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危重症引起的脑损伤带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重症脑损伤患者因治疗要求气管切开率较高,是用于抢救和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是因长期气管置管会引起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需要临床尽早的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有利的康复治疗手段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安全保管,但是如何保证患者在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尽快拔管是研究的重难点所在。故而本研究对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拔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就拔管时机的把握进行了探索,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参考。

  • 标签: 重症脑损伤 气管切开 拔管时机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方法:以本院2024年1月-2024年6月间接收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实验对象,采纳计算机排列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有34例患者。对照组实行传统骨瓣开颅术治疗,实验组实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预后优良率以及并发症产生率。结果:实验组预后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产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颅内压力,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案。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重型颅脑损伤 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颅脑损伤(severe cranocerebral injury,SHI)患者接受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有效性。方法:以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SHI患者为对象,根据其所用护理方式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30例)行肠外营养支持护理,实验组(n=30例)给予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比不同组别营养状态等指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30.00%,且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白蛋白(albumin,ALB)指标水平依次为(37.053.21)g/L、(33.244.26)g/L,且实验组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等营养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SHI患者行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也能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促使其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 标签: 超早期 重症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营养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外伤性颅脑损伤(TBI)的法医病理学特征,以增强对其致死机制的理解,并为法医诊断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对2021年至2023年间收集的30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死亡病例进行分析。通过对病历记录、尸检报告以及伤痕分析进行详细审查,结合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研究显示,多数病例颅内出血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其中75%的病例观察到有显著的硬膜下血肿。统计分析指出,颅骨骨折与颅内压增高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此外,年轻男性是最常见的受害群体,占研究样本的60%。结论:本研究确认了几种关键的法医病理学指标,如颅骨骨折的位置与颅内血肿的关系,为法医人员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建议在法医实践中增加对颅内压监测的关注,以预测和减轻TBI后的致命风险。

  • 标签: 外伤性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学,硬膜下血肿,颅骨骨折,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颅脑损伤患者开展多维度护理管理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多维度护理管理,就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与神经生化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对比。结果:护理4周后,研究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患者S100β、NSE等神经生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开展多维度护理管理可以提升病情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神经生化指标。

  • 标签: 颅脑损伤 多维度护理 病情控制效果 神经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坐位训练在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患者60例,设置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及每日床头抬高30°;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坐位训练及高压氧治疗的方法。患者按常规进行高压氧治疗后,责任护士每日将患者床头抬高,从原30°逐渐调整为45°、60°,适应片刻,调整至90°。患者呈坐卧位状态,上、下午各1小时。坐位期间,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听诊肺部痰鸣音,记录吸痰次数、痰液性状、黏稠度,吸痰毕听诊肺部情况。体位性低血压、颈脊髓手术患者禁止进行90°坐位。坐位结束后查看患者骶尾部皮肤,防止破损及压疮。30例患者连续进行坐位训练及高压氧舱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5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患者加用坐位治疗可减轻肺部感染。结论 坐位训练对患者肺部感染有良好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肺部炎症,有利于促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提高护理效果。通过分析我院此60例住院患者肺部感染治疗效果表明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采用坐位训练有助于促进痰液排出,缓解肺部感染症状。

  • 标签: 肺部感染 坐位 高压氧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急救中的实施效益在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期间,选择了114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救研究,依据护理措施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包含55例患者)和实验组(包含59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急诊科的快速抢救响应时间、救治预后的评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管理是关键指标。针对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护理干预能显著缩短院前救治与急诊抢救时间,显著提升存活率,并减少并发症风险。同时,这明显提高了患者或家属对救援服务的满意程度。

  • 标签: 颅脑损伤患者 护理干预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应用丙泊酚麻醉的价值。方法: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2例,均于2023年02月-2024年02月入院治疗。遵循电脑随机分配法分为2组,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参照组41例使用丙泊酚麻醉,实践组41例使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对比2组的颅内压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比颅内压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前二组无差异(P>0.05);麻醉后实践组低于参照组(P<0.05)。对比不良反应情况,麻醉后实践组少于参照组(P<0.05)。结论:使用依托咪酯麻醉,可以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降低,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不良反应情况,推荐应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依托咪酯 麻醉 不良反应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尼莫地平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使用尼莫地平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颅脑损伤提供相关经验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住院的脑外伤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的患者接受标准的医疗治疗,研究组除了接受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外,还额外使用尼莫地平药物。评估尼莫地平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额外效果。结果:治疗后第2天和第3天,两组大脑氧分压均较治疗前升高,而研究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两组的颅内压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而研究组则明显降低(P<0.05)。治疗7天后,两组血管阻力及脑血管阻力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将尼莫地平与常规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对颅脑损伤患者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脑组织的氧分压,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且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从而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尼莫地平 常规疗法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脑损伤是指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脑部受到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发育障碍、智力低下等严重后果。宫内感染是指孕妇子宫内感染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宫内感染新生儿得以存活,但脑损伤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宫内感染对新生儿脑损伤的影响及发病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资料,收集患儿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出生体重、孕周等)、感染病原体类型、感染途径、病程经过、治疗方式以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等数据。根据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脑损伤组和对照组(非脑损伤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的关系。结果:1. 比较两组间性别、出生体重、孕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感染病原体类型 宫内感染主要以细菌感染为主,占60%;病毒感染占30%,其他病原体感染占10%。对照组则以病毒感染为主,占50%;细菌感染占30%,其他病原体感染占20%。3. 感染途径 主要为上行感染,即病原体通过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占70%;其他途径如母婴血行传播、产道感染等占30%。4. 病程经过 两组间病程经过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发热、黄疸等症状,治疗后部分患儿症状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患儿出现脑损伤表现。5. 脑损伤发生情况 宫内感染组新生儿的脑损伤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非宫内感染组的10%(P<0.05)。且感染程度越重,脑损伤发生率越高,重度感染组脑损伤发生率高达70%。结论:宫内感染是新生儿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炎症反应:宫内感染时,病原体产生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因子可损伤脑血管,导致脑损伤。2. 氧化应激:感染时产生的氧自由基可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脑损伤。3. 脑血管损伤:宫内感染时,病原体可能直接侵犯脑血管,导致血管炎、血管破裂等损伤,进而引发脑损伤

  • 标签: 宫内感染 影响因素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在脑损伤患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脑损伤患儿6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康复护理模式)、观察组(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康复护理模式),两组对比智力发展能力、运动发展能力、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护理后对比两组患儿智力发展能力(MDI)、运动发展能力(PDI)分数、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脑损伤患儿采用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的康复护理效果理想,改善患儿智力、运动能力发展情况,提升家长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康复护理 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 脑损伤 智力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