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均表示为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伴迷路瘘管,其中,13例患者是在手术中探查发现并发迷路瘘管。在术后两个月以内,有24例患者的听力得到明显提高,4例患者术后语言频率气导听力提高15dB以上,听力明显改善患者占93.33%,2例患者没有明显的变化,术前的1例面瘫患者在术后得到有效改善,随访一年没有复发的病例。结论综上所述,在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治疗中应用开放式手术的安全性比较高,可以改善患者听觉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本研究选取60例高位肛瘘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超声刀切开术,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3、6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疼痛较轻,2次手术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较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治疗高位肛瘘直肠黏膜下瘘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疗效确切、止血效果好、术后疼痛轻、手术次数少、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PCNL肾造瘘管改为肾旁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按一定标准入选病例,2005年至2009年间mPCNL术采用了2种外引流方法A组65例,采用了无管化;B组128例,留置了肾旁引流管。观察2组术后的以下临床资料发热、腰腹疼痛程度及镇痛药需求、腰部肿胀、肾周积液、尿外溢、皮肤伤口愈合平均天数、平均住院天数、B组引流情况等。结果术前2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皮肤伤口愈合平均天数、平均住院天数等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镇痛药需求、腰部肿胀、肾周积液等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热平均天数、疼痛程度、镇痛药需求平均天数、腰部肿胀平均天数、肾周积液平均天数等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CNL肾造瘘管改为肾旁引流管与无管化有相同的优点,并更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肠瘘管理中应用造口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肠漏患者,通过随机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取应用造口袋护理,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换药时间、换药频率及换药成本情况以及GSE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组间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换药时间、换药频率及换药成本情况以及GSES评分对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肠瘘患者实施管理过程中,应用造口袋进行干预,可以充分缩短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换药时间,提高患者的换药频率,降低患者的换药成本,同时以充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预后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肛瘘患者进行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1至2023.12医院收治的肛瘘患者50例,依据单双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5例,肛瘘传统手术治疗)和研究组(25例,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患者术后的VAS疼痛程度(术后24h、48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用时、手术创口愈合时间和术后24h、48h的VAS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肛门失禁、反复性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的并发症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肛瘘患者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治疗安全性。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LIFT)对高位肛瘘的综合干预价值。方法:以我科80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划分至A组(40例,实施传统治疗方案,即切开挂线法)、B组(40例,实施LIFT术治疗方案),并对比相应数据指标,分析不同手术方案有效性。结果:经对比,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B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相对更低;而创面愈合时间、瘢痕长度指标均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挂线法相比,LIFT术有效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感,且更为微创化,建议情况允许的前提下,为高位肛瘘患者首选此类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LIFT)对高位肛瘘的综合干预价值。方法:以我科80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划分至A组(40例,实施传统治疗方案,即切开挂线法)、B组(40例,实施LIFT术治疗方案),并对比相应数据指标,分析不同手术方案有效性。结果:经对比,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B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相对更低;而创面愈合时间、瘢痕长度指标均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挂线法相比,LIFT术有效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感,且更为微创化,建议情况允许的前提下,为高位肛瘘患者首选此类治疗方案。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63耳有迷路瘘管的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的同时用颞肌筋膜或同种肋软骨片加筋膜一期修复瘘管.结果1718耳慢性中耳炎中并发迷路瘘管63耳,其中胆脂瘤型60耳,在各型中耳炎中发生率最高,骨疡型3耳.瘘管位于外半规管56耳(88.9%),耳蜗2耳,上半规管3耳,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同时有瘘管2耳.63耳中术前有眩晕症状的37耳(58.7%),其中瘘管试验阳性13耳(35.1%).有眩晕症状耳平均骨导阈值为40.1dB,无眩晕症状耳为33.2dB.除1耳外,全部病例行瘘管一期修复后,眩晕症状消失.结论用同种异体肋软骨片加筋膜修复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是较理想的方法,对瘘管大、病变重者应行二期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治疗及手术方式。方法对5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特点及手术方式。结果本组53例感染期病例均获痊愈。其中病变范围小而未形成脓肿者先行抗生素治疗控制急性感染后行瘘管切除16例,无1例复发;脓肿行成并切开排脓,抗生素治疗后炎症控制,皮肤恢复正常形态后再行瘘管切除22例,复发1例,2次手术治愈;感染期手术15例。无1例复发。无1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耳廓软骨膜炎等并发症。结论本组资料表明在感染期行切开引流,换药冲洗等使病变范围缩小后即行瘘管切除术,及时清除病灶,使炎症急性期缩短,只需一期手术即可治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瘘管潜行剥离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6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肛瘘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行瘘管潜行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愈合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创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术后出现明显疼痛、出血感染、肛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个月复发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瘘管潜行剥离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确切,能够促进患者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是临床治疗复杂性肛瘘较为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