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与目的:大型听神经瘤的全切和功能保留对神经外科来说仍旧是一个挑战。本研究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微骨窗手术显露、内听道磨开及囊性肿瘤切除等技巧。方法:总结41例大型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切口长6cm,骨窗直径约3cm)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中的技巧操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39例(95%),次全切除2例(5%);面神经解剖保留36例(88%),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7例(17%),Ⅱ级15例(37%),Ⅲ级5例(12%),Ⅳ~Ⅴ级9例(22%),Ⅵ级5例(12%);耳蜗神经解剖保留9例(22%),保留有效听力7例(17%)。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小脑性共济失调伴神经病和前庭反射消失综合征(CANVAS)是一种以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神经病和双侧前庭病变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近研究证实复制因子C亚单位1(RFC1)基因内含子区的AAGGG双等位重复扩增是该病的致病原因。近2年研究者通过对基因确诊的CANVAS进行临床研究,显著扩展了该病的临床表型并提出了RFC1基因相关疾病这一概念。文中对CANVAS的临床表现、特征性辅助检查和遗传学改变作一系统综述并对其诊断标准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验诊断前庭神经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系统性回顾该时段内我院中接受治疗的前庭神经炎患者39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录入同期内我院中收入的39名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将所有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段抽取血清样本,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查。结果: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庭神经炎的发生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针对患者进行实际治疗时,将这一指标应用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期间的疗效监控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前庭康复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初期,目前经过数十年的拓展与深入,已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回顾前庭康复的历史与现状,归纳其作用机制与实践应用,梳理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推动我国未来前庭康复的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
简介:目的:探讨锐扶刀治疗前庭大腺囊肿和前庭大腺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于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69例前庭大腺囊肿及前庭大腺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0-45岁。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单号纳入研究组(n=85),采用锐扶刀行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或脓肿切开引流术,双号纳入对照组(n=84),行传统前庭大腺造口术或脓肿切开引流术。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临床病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5.60±0.55)minvs.(17.50±0.56)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64±0.30)mLvs.(23.11±0.26)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4.72±0.85)hvs.(75.59±0.67)h],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无一例患者复发,对照组中8例(9.52%)患者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结论锐扶刀治疗前庭大腺囊肿和前庭大腺脓肿较传统手术方法更具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庭功能康复操训练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例前庭功能障碍患者,利用双盲分组法将96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4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前提下实施前庭功能康复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成效。结果:对比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DH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治疗效果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前庭功能康复操训练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发挥显著效用,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眩晕症状,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缩短了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护理中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病情护理阶段,前庭功能康复操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样本选择本院2021年10月到2022年1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医疗干预的前庭功能障碍患者,该时段共计收录94例患者,基于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后,评价前庭功能康复操的应用价值。结果:前庭功能康复操的开展,有效改善了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病情康复效率与医疗护理服务满意度(P<0.05);分析眩晕残障程度量表评价内容相关数据,在前庭功能康复操干预措施开展后,患者的各项状态均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强化了前庭功能障碍病情康复效率(P<0.05);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与肢体功能状态评分,均佐证前庭功能康复操的开展,对于改善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生理状态,优化预后康复效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P<0.05)。结论: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前庭功能康复操的开展,对于改善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生理状态,优化病情改善效率的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生理状态。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残端神经瘤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截肢术后痛性残端神经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其中19例行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骨内置入组),术中用锐利的刀片将神经瘤近端锐性切断直至神经断端外露正常的神经纤维束为止,在邻近的骨质用电钻钻两个骨洞,两个骨洞之间用刮匙刮通,游离神经主干使其神经残端能充分放入骨髓腔内,使神经断端从一个骨洞穿入,从另一个骨洞穿出,用8-0无创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与骨膜固定4~6针,可缝合穿出部位骨膜,闭合骨洞,保证神经残端在骨内增生,避免残端神经瘤外露。另外18例行肌内置入(肌内置入组),神经瘤处理及神经游离同骨内置入组,在周围邻近肌肉顺着肌肉纤维剥离形成肌肉盲袋,可行肌肉纤维缝合形成盲袋,将神经断端置入肌肉盲袋内,利用纤维外科技术缝合神经外膜与肌纤维固定4~6针。术后定期随访。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例平均随访25(16~40)个月;骨内置入组及肌内置入组术后的早期(术后1年内)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3.75%和92.86%,中期(术后1~3年)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7.50%和57.14%。两组的优良率比较以及骨内置入组早、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内置入组早期与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治疗痛性神经瘤,可以取得中期稳定的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下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下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对照组为正常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均进行单侧下颌骨牵张,速率:0.2mm/12h,牵张期为10d,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第10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理化性分析、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315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146个,其中上调≥1.5倍的39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感觉神经系统在牵张成骨的成骨过程中起到一定调控作用.筛选出多种下齿槽神经缺失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新骨形成相关的差异蛋白,为进一步验证感觉神经缺失对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相关蛋白质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通管分流治疗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骨窗处顽固性皮下积液的效果,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骨窗处顽固性皮下积液患者积液腔——腹腔直通管分流治疗经过,并随访3~6月,观察患者术后积液清除和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CT检查,未见皮下积液,不存在过度分流,无患者出现术后感染或者出血,中线结构正常。4例患者术后1月局麻下腹腔切口直接拔除分流管,11例患者在术后3~4月行颅骨修补术拔除分流管。随访3~6月,未见皮下积液复发。结论积液腔——腹腔直通管分流术是治疗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骨窗处顽固性皮下积液的有效方法,术后积液清除效果良好,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前庭康复训练对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眩晕残障症状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组)20例和试验组(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组)23例。自2018年1至12月共收集43例。所有患者在就诊当天及治疗后2、4、8周各填写1次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种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3种量表在治疗后评分[试验组治疗后4周DHI(45.5±30.6)、ABC(86.9±12.4)、SAS(37.9±8.2);对照组治疗8周DHI(34.8±28.5)、SAS(35.7±7.9)]优于治疗前[试验组DHI(59.2±25.9)、ABC(79.7±16.7)、SAS(41.1±6.8);对照组DHI(55.2±20.5)、ABC(80.3±18.3)、SAS(41.9±9.1)]。每组治疗前后数据配对比较显示:试验组DHI和ABC评分在治疗后2周、SAS评分在治疗后4周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DHI评分在治疗后4周、SAS评分在治疗后8周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评分虽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残障症状及焦虑情绪均有好转。但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训练能更早期地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残障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论前庭康复操护理在内耳微循环障碍前庭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医治的内耳微循环障碍前庭性眩晕患者60例,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30例采取本体觉训练(对照组),另30例实施前庭康复操护理(观察组),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结果:对于各项数据的对比来说,观察组护理方法的各项数据更加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之后观察组DH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护理,有助于前庭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巩固,可缓解头晕症状,改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