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在粥样硬化斑块狭窄诊断中的优劣性。方法选取上海中山医院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38例冠心病患者,均给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检查,CCTA采用64层螺旋CT,MRA采用呼吸导航触发的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CTA上将斑块分为非钙化和钙化斑块,由至少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评价CMRA和CCTA诊断的粥样斑块的相关性狭窄(≥50%),并与CAG结果分析对比,评价CMRA和CCTA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价值。结果CCTA和CMRA判断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3%、34.6%和82.1%、74.8%,CCTA和CMRA判断非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84.7%和48.5%、73.4%。斑块的钙化与否是CMRA和CCTA诊断斑块的准确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CMRA和CCTA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效能接近,CMRA对显示钙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比CTA有优势,而CCTA诊断非钙化斑块引起的显著性狭窄有很好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03月期间诊治的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治疗以及护理,患者的症状得到良好的恢复,无一例出现并发症以及感染的情况。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可以有利于患者身体状况的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和感染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血塞通,对照组常规治疗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6.7%和63.3%),且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汤剂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逆转作用。方法所有患者入选前均行冠状动脉CT检查,选取至少1处冠状动脉狭窄在25%~69%的病变为靶病变,选择患者60例,以中药汤剂免煎颗粒,日一剂冲服200毫升分2次口服,4个月为一个疗程,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并与未服用中药汤剂患者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冠状动脉软斑块减小或消退;血脂检查表明TC、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并与未服用中药汤剂患者对比观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汤剂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加速动脉硬化脂性斑块吸收,且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控制的影响因素,为相应的干预方案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分为存在斑块的观察组(n=104)以及无斑块的对照组(n=112),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对以上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显著性影响因素。结果高龄、男性、长病程、HbA1c升高、LDL-C升高、CRP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高龄男性是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群体,随着病程延长,风险性随之增加,HbA1c、LDL-C及CRP升高是斑块发生发展的危险信号,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对待以上风险因素,是实现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8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每组患者各44例,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干预,实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分析后总结结论。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好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的提高效果,值得临床中的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特点,探讨检测血清尿酸浓度在预防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怀疑冠心病的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16例,对照组114例,测定两组的血清尿酸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的冠心病患病率。最后,患者按血清尿酸浓度分为4个浓度组,比较4组冠心病的患病率。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42±98.54)μmol.L-1vs.(374.42±98.54)μmol.L-1,P〈0.05]。高尿酸组中冠心病患病率高于非高尿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不同血清尿酸浓度的4组中,血清尿酸浓度越高,冠心病患病率也越高,与浓度最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尿酸浓度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加强血清尿酸浓度检测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反搏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12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入组研究,分为观察1组、2组,每组各62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加用体外反搏技术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及外周血血栓素A2、内皮素-1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对比,观察2组均高于观察1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栓素A2、内皮素-1表达情况对比,观察组2组均低于观察1组,P<0.05。结论:将体外反搏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效果理想,可改善心功能,促使相关因子表达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应用管理,试验组采用冠心病合理用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合理用药情况和用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8%,对照组为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对照组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丹参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富含的丹参酮ⅡA、丹酚酸A、丹酚酸B、丹参素等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其作用机制多表现在抗炎、调节脂质代谢、保护心肌细胞、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氧化应激作用等方面。本综述对近年来丹参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是我国的核心劳动力,也是养家糊口以及社会发展期间无法获缺的人力资源,一旦发病就会对自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会明显影响其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而且该病很难根治,在发病之后就会给家庭及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负担。根据该病的流行趋势能够发现,该病患者正在逐渐年轻化,且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所以尽早时别该病发病的具体危险因素,从而寻找及其科学的治疗措施,并有效落实能够有效减少该病的出现,并提高预后情况,从而缓解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发作期是CHD患者病情加重的关键时期,对患者的护理策略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发作期CHD患者的护理策略,包括病情监测、药物治疗、心理支持、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通过综合分析临床数据和护理实践,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originofcoronary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栓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简介:为研究平滑肌细胞(SMC)在冠状动脉血管壁中的增殖消长,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以及在AS高低发区的差异,应用Quantimet970图像分析仪及其Quips软件测试268例AS高(北京109)低(宁波64,南宁95)发区15-39岁意外死亡者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管管壁细胞核数密度及面密度,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及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及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为;三地区男性内膜细胞核数密度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以北京为明显,女性年龄性变化趋势均不明显;男性绝大多数年龄组的内膜细胞核面密度北京均低于宁波及南宁,男性及北京女性均有年龄性变化趋势;三地区男性中膜细胞核数密度均有年龄性变化的趋势,女性则无;三地区男性或女性中膜细胞核面密度的年龄性变化趋势均不明显,但大多数年龄组北京均低于宁波及南宁。随着年龄增加左前降支血管壁内膜I,Ⅲ型胶原纤维均逐渐增多,高发区较低发区明显。AS病变中Ⅰ,Ⅲ型胶原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结果提示AS高发区人群左前降支血管壁年龄性老化趋势较低发区明显,此可能是AS发生发展较快的局部因素。
简介:目的分析军事飞行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ntinolbindingprotein4,RBP4)水平变化,探讨RBP4与军事飞行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相关性。方法收集军事飞行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0例作为AS组,健康军事飞行员200名作为健康组,收集健康地勤人员20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RBP4。结果对照组、健康组及飞行员AS组血清RBP4平均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4可以作为提示军事飞行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的指标之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