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老年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作用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体外反搏中心登记治疗的66例老年HFpEF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6 min步行距离试验,次要指标为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指数、每搏量、等容舒张期、肺毛细血管嵌压、总外周阻力,并计算平均动脉压。结果EECP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6 min步行距离改善[(372±87)m比(341±85)m,P<0.05];MLHFQ量表评分降低[(47±16)分比(50±17)分,P<0.05];无创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泵血功能参数,心指数增加(2.8±0.7)L·min-1·m-2比(2.6±0.6)L·min-1·m-2(P<0.05),每搏量(73.3±16.4)ml比(71.5±17.1)ml(P>0.05);前负荷参数肺毛细血管嵌压(10.0±3.3)mmHg比(11.0±3.6)mmHg(1 mmHg=0.133 kPa,P>0.05);心脏舒张功能参数等容舒张期(98.0±29.5)ms比(91.0±29.1)ms(P>0.05);心脏后负荷指标总外周阻力降低,(1 719.0±427.0)DS/cm5比(1 821.0±508.0)DS/cm5(P<0.05);平均动脉压(96.9±10.7)mmHg比(98.8±13.1)mmHg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初始平均动脉压分层分析,高血压患者(14例)较非高血压患者降低(P<0.05)。结论老年HFpEF患者应用EECP治疗能提高6 min步行距离,改善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是老年HFpEF患者一项安全的辅助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反搏与心脏康复联合治疗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HFpE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慢性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进行规范化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体外反搏和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运动耐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心肌做功(Tei)指数、心脏每搏输出量(SV)、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二尖瓣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之比(E/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之比(E/A)、6分钟步行距离(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ei指数、NT-proBNP、E/e'低于对照组,SV、E/A、6MW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治疗HFpEF患者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提高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和保障临床治疗安全性,临床效果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联合体外反搏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于2021年7月-2023年7月纳入86名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分析,采取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体外反搏+心脏康复治疗,比较心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Tei、E/A、E/e、SV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对照组例数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后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一定治疗安全性,不良反应情况较少,患者生存质量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9月至202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观察组,n=60)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60)。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心脏超声测定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记录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使用量等临床指标。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LVEF显著提高(50.3%±5.4% vs 45.8%±5.1%,P<0.01),LVEDD显著降低(52.1±6.8 mm vs 56.7±7.2 mm,P<0.01),6MWT距离显著增加(420±50 m vs 360±45 m,P<0.01)。此外,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使用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增加运动耐量,同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使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搏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12月收治的9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两组患者均采取基础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同时实验组进行心脏康复与体外反搏的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出16.3%,而心功能比较中,LVEF与6min步行距离均为实验组效果更优,且实验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与体外反搏的配合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和心功能恢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运动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6例以临床确诊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心脏康复运动治疗,实验组采用体外反搏与心脏康复运动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心绞痛发作次数、活动平板试验评估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心电图ST段压低总和较前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活动平板试验总运动时间较治疗前均延长及最大运动耐量较前提高,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两者联合治疗更有利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二级预防,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长疗程体外反搏及短疗程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常规治疗组)、Ⅱ组(短疗程反搏组)及Ⅲ组(长疗程反搏组),每组30例.Ⅰ组接受常规治疗,Ⅱ组接受常规治疗及15d体外反搏治疗,Ⅲ组接受常规治疗及35d体外反搏治疗.治疗35d后对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血中CRP水平.结果Ⅰ组有效率55.2%,Ⅱ组有效率90.0%,Ⅲ组有效率93.1%.Ⅰ组治疗前后对比,CRP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对比,Ⅱ组、Ⅲ组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疗程体外反搏与短疗程体外反搏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疗效相近,均优于单药治疗.
简介: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装置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后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CHF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EECP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2组均按照指南常规药物治疗,EECP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行EECP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率、6min步行试验结果、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Tei指数变化,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心率、6min步行距离、BNP水平、LVEF及Te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EECP治疗组的心率[(76.4±4.5)vs(80.7±5.7)次/min]、BNP[(1309.0±1497.2)vs(2196.1±2586.6)pg/ml]、Tei指数[(0.59±0.10)vs(0.62±0.11)]均显著下降,而6min步行距离[(446.20±31.92)vs(407.69±34.80)m]及LVEF[(47.9±2.8)%vs(47.1±3.5)%]均显著增加(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vs6.7%,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改善部分CHF患者的心功能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的运用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在福田人民医院就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07例,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4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按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额外接受增强型反搏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周,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清中P-选择素、血栓素B2、一氧化氮、内皮素-1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6周后心绞痛改善率、硝酸甘油(NTG)用量减少率、运动耐量提高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P-选择素、血栓素B2、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1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4种血清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4种血清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学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相应血清学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能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且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缩血管物质水平,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观察其对血浆微小RNA-126(miR-126)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标准治疗组56例,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反搏治疗组60例,除标准药物治疗外,于PCI治疗后1周即予以36h(每天1h、每周治疗6d、连续6周)的反搏治疗。另外,选择2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法测定PCI治疗后1d、2周、7周后miR-126血浆表达量,同时全程记录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患者血浆miR-126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反搏治疗组血浆miR-126表达量在反搏治疗前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治疗后血浆miR-126表达量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疗效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促进miR-126的表达,血浆miR-126表达量将成为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新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0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EECP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的左室舒张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运动康复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收治的CHF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A组)给予纠正心衰类药物常规治疗;研究组(B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体外反搏治疗联合个体化心肺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3个月后心肺运动试验的相关指标和生命质量问卷调查表评分。结果B组心肺功能相关指标及生命质量评分治疗后高于A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体外反搏治疗联合个体化心肺运动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指标,提升心脏泵血指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联合体外反搏技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康复价值。方法:通过选取100例来自我院2023年间诊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患者并使用不同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单纯体外反搏计数治疗,n=50,观察组选择使用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联合体外反搏技术治疗,n=50,对两组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对比对照组有着更高的治疗有效率(P<0.05),观察组于治疗后的SAS和SD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患者相较对照组有着更高的满意度(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三个月后的血清脑钠肽水平(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测量发现观察组的数值都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联合体外反搏技术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提高康复有效性、安全性,值得应用采纳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组后每组44例,对照组单纯运用心脏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体外反搏,随后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功能和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的LVEF比对照组高,LVESD、LVEDD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FVC、FEV1、PEF比对照组高,脉搏波传导速度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采用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治疗后可看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肺功能均得到改善,同时缩短了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此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