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在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以我院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锁骨远端钩形钢板内固定方式进行手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给予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一年将内固定物取出,并对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及功能进行评分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肩关节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在锁骨骨折治疗中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保留患者肩关节功能,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不同内固定方法对股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随机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根据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PFNA组和DHS组,40例PFNA组患者通过PFNA进行内固定治疗,40例DHS组患者通过滑槽鹅头钉锁定钉板(DHS)进行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短于DHS组患者(P<0.05);PFN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DHS组(P<0.05)。结论相比较于DHS内固定,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易恢复、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不同固定方式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医院2021年1—8月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改良型体膜组),30例采用真空垫固定(真空垫组)。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三维矢量误差、>5 mm误差的比例,以及计划靶区(PTV)和临床靶区(CTV)在模拟移床前后的剂量差异(包括PTV_V100、PTV_V95、CTV_V95和模拟移床以后的PTV_V100 S、PTV_V95 S、CTV_V95 S),并进一步分析改良型体膜组不同放疗时间的摆位误差变化。结果60例患者共行锥形束CT扫描369次,其中改良型体膜组195次,真空垫组174次。两组x、y、z方向(左右、头脚、腹背)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59±1.98)、(2.38±2.04)、(1.45±1.16)mm和(2.24±1.63)、(2.78±2.17)、(2.70±1.88)mm,三维矢量误差分别为(4.32±2.28)、(5.13±2.14)mm。其中,改良型体膜组在z方向和三维矢量上误差小于真空垫组(t=-7.77、-3.41, P<0.05)。>5 mm误差出现的比例,真空垫组在x方向低于改良型体膜组(χ2 =7.13,P<0.05),改良型体膜组在z方向低于真空垫组(χ2=5.90,P<0.05)。模拟移床后,改良型体膜组的PTV_V100 S优于于真空垫组(t=2.47,P<0.05)。且改良型体膜组第1周的x方向误差大于第2~3周和第4~5周(P<0.05)。结论使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总体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真空垫固定,但应特别注意放疗第1周x方向的误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真空垫(VP)、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VB)和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PB)对乳腺癌放疗中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次内患者移动及剂量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2021年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乳腺癌患者共96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VP组、VB组和PB组,每组32例。利用锥形束CT(CBCT)和计划系统获取患者分次间摆位误差和分次内移动及剂量学分布,以及患者锁骨上区域摆位误差和真空垫、发泡胶形变数据。结果3组固定方式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左右(LR)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脚(SI)方向上PB组小于VB组(3.02±2.04、3.65±2.64,t=2.35,P=0.031),腹背(AP)方向上VB与PB组均优于VP组(3.36±2.93、3.14±0.98、4.03±2.55,t=2.29、3.11,P<0.05)。分次内移动仅AP方向上VP组与PB组优于VB组(1.31±0.95、1.24±0.89、1.88±1.33,t=-2.04、-2.31,P<0.05);分次内移动对剂量学分布无影响(P>0.05);乳腺托架未能改善锁骨上区域摆位重复性(P>0.05);测量点中发泡胶塑形稳定性均优于真空垫(t=2.43~5.63,P<0.05)。结论使用PB固定方式能减少乳腺癌患者分次间摆位误差和患者分次内移动;发泡胶在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能保持塑形的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不同固定方式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行跨伤椎固定治疗的40例作为对照组,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40例作为实验组,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术后疼痛、骨折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术后VAS评分、术前Cobb角等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术后Cobb角、术后即刻矫正度与术后半年矫正丢失度等方面比较,实验组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而有效促进骨折复位,并较好的维持脊柱矫正度,对促进患者骨折恢复意义重大,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乳腺癌放疗不同固定方式对摆位误差的影响观察方法纳入对象选取2017年2月至2017年8月我院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2例,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1例。对照组放疗方法采用真空固定垫与体表标线固定技术,实验组放疗方法采用真空固定垫与记忆热塑网膜技术,从摆位误差上进行对比。结果实验数据明显可见X、Z、Y轴实验组临床靶区至计划靶区外放间距误差低于实验组,Rx、Ry、Rz轴两组差异并不明显;实验组X、Z、Y轴摆位误差通过率为77.05%、67.21%、75.41%,明显高于对照组40.98%、49.18%、9.34%,两项指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放疗不同固定方式对摆位误差有一定的影响,真空固定垫与记忆热塑网膜技术摆放误差较小,放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的减少摆位误差,提高精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桡骨远端骨折的保守方法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自 2016.9~2019.6接受的桡骨远端骨折 90例病人纳入为实验对象。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各 45例。之中,保守治疗组使用保守措施,手术治疗组使用手术干预,且两组均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使用我院中药制剂“消肿止痛方”、“接骨活络方”、“强筋壮骨方”。对比两组医治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 95.33%,优于保守治疗组 的 85%;在掌倾角、桡骨短缩分别是( 5.98+0.45)( 2.78+0.12)都优于保守治疗组, 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病人使用手术结合口服中药制剂的办法进行医治,临床疗效十分理想,安全性高,前景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且随访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uedi-AllgowerⅡ型25例圆Ⅲ型9例;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A组)18例,有限切开后克氏针或钢板螺丝钉固定后用外固定支架固定(B组)16例。治疗效果分析应用Mazur评分系统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2-45个月平均(26.4±3)个月,所有患者无骨不连发生,骨折全部愈合。A组踝关节功能评定10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4.4%;B组优9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定及骨折愈合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软组织条件差、开放性损伤的胫骨Pilon骨折,采用有限的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进行治疗,效果更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植入动力加压钢板和带锁髓内钉两种的不同内固定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对象均为我院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患者,研究开展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研究48例。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组)和观察组(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组),每组各24例患者,对比采取不同植入物进行固定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关节愈合时间较短,手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手术切口较短(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P<0.05。结论: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内固定方式选择上,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和手术创伤,加快关节愈合,治疗效果显著,且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也明显较低,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内踝延伸型后 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6年 3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 80例内踝延伸型后 pilon 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采用的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后侧支撑钢板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后向前空心螺钉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踝关节 X 线片采用 Burwell-Charnley 放射学标准评价关节面的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 Burwell-Charnley 放射学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内踝延伸型后 pilon 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是后侧支撑钢板固定更有利于早期负重,早期功能锻炼及促进骨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内出现骨折相关感染(FRI)后保留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1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1例骨折术后6周内发生FRI并接受保留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61例,女20例;年龄11~73岁,平均51岁。患者入院后接受细菌培养、彻底清创、负压吸引、软组织修复重建、局部及静脉使用抗生素等方法治疗。如感染累及关节,行关节腔清理并引流。定期复查所有患者感染控制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如将内固定保留至骨折愈合认定为治疗成功,骨折愈合前内固定拆除认定为治疗失败。从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骨折类型(开放性、闭合性)、是否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是否为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A)感染、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否为大肠杆菌感染、是否两种细菌感染、是否细菌培养阴性、感染是否为早期(2周内)、是否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中分析治疗失败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30个月(6~84个月)随访。62例(76.5%)患者在控制感染并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获得骨折愈合。其中2例患者使用了Masquelet技术处理骨缺损,11例使用了肌瓣或皮瓣技术重建软组织覆盖,2例存在窦道的患者通过抗菌药物和换药达到骨折愈合。19例失败中,有1例因感染无法控制而截肢;剩余18例患者均拆除内固定改外固定,其中有3例患者使用了Masquelet技术获得最终骨愈合,7例患者使用骨搬运技术获得最终骨愈合,3例患者使用皮瓣技术重建软组织覆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开放性骨折以及2周以上的FRI是保留内固定失败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对于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内发生FRI的患者,如内固定仍稳定有效,可首先尝试保留内固定。对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在彻底有效清除的条件下尽早行肌瓣或皮瓣手术,可有效控制感染并有助于骨折愈合。开放性骨折病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2周以上的FRI是保留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方式选择对策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四肢长骨骨折的患病人员56例作为研究人员,采用掷骰子的分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的方式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骨折处的固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骨折处的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固定效果。结果经比较,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值差异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方式对四肢长骨骨折的患者进行固定,能够提升患者康复时间,减少患者疼痛时长,有利于尽快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方法评价眶颧颌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为选择最佳内固定方式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量化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0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眶颧颌骨折(Zingg B型)的患者1例,术中固定颧额缝、眶下缘,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无张口受限、咬合功能正常、无复视、无内固定植入物移位、面部外观对称。收集术前眼眶CT图像,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baqus软件对健侧镜像处理模拟构建正常的颅面部骨骼有限元模型(FEM/intact)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根据骨折位置进行分割、装配,结合临床手术固定位点构建骨折内固定模型,分别为固定颧额缝有限元模型(FEM/ZFS)、固定眶下缘有限元模型(FEM/IOR)、固定颧额缝及眶下缘有限元模型(FEM/ZFS+IOR)和固定颧额缝、眶下缘及颧上颌缝有限元模型(FEM/ZFS+IOR+ZMS)。对不同内固定模型加载咬肌牵拉力,分析材料与骨折段的应力及位移、计算颧骨的旋转角度。并根据患者实际的手术情况建立术后模型(FEM/Post),与术前模拟的FEM/ZFS+IOR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建立的FEM/intact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模型通过准确性验证。FEM/ZFS+IOR与FEM/ZFS+IOR+ZMS内固定钛板的最大应力分别为396 MPa和426 MPa,均低于其屈服强度483 MPa,骨折线最大位移分别为0.10 mm和0.06 mm,均≤0.1 mm,颧骨旋转角度均<2°;FEM/ZFS与FEM/IOR内固定钛板的最大应力分别为730 MPa和501 MPa,均高于其屈服强度,骨折线最大位移分别为0.27 mm和0.15 mm,均>0.1 mm,颧骨旋转角度均<2°。FEM/Post应力及位移情况与FEM/ZFS+IOR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可以在术前对眶颧颌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进行数字化分析评价从而选择出最佳固定方式,为眶颧颌骨折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量化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在胃癌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78例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根据其有无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及其肠内营养方式不同分为三组,A组62例患者术后通过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B组58例患者术后使用鼻饲管行肠内营养,C组58例未行肠内营养。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出现消化道、呼吸道不适症状的比例。结果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手术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缩短;两种肠内营养方式的患者不适症状表现不同。结论通过留置空肠造瘘管与鼻饲管可以早期恢复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加快病人康复,减少病人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生物力学法对粉碎性骨折、横断性骨折及短斜性骨折三种不同类型中内固定肱骨骨折钢板手术后稳定性进行深讨。方法选取肱骨骨干标本24个,随机分为3组,分别标记为粉碎性骨折组、横断性骨折组及短斜性骨折组,在选取标本时注意控制其骨密度值的近似程度。采用生物力学仪测定标本垂直时外旋转角值及水平时外翻位移值。结果三组外转角值及外翻位移值大小次序为横断性骨折组<短斜性骨折组<粉碎性骨折组,且各组之间测量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肱骨骨折时,不同类型肱骨骨折的固定后的稳定性有差异,其中粉碎性骨折通过内固定后稳定性最差,短斜性骨折次之,横断性骨折最好。因此,遇到粉碎性骨折除进行钢板内固定外,术后还应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必要时采用适当的外固定加以辅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利用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06年7月~2009年2月收治的120例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人,分别采用改良张力钢丝内固定、钢丝粗线环扎术、记忆合金抓髌器内固定术3种不同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髌骨骨折,并随访3~6个月,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的治愈率。结果改良张力钢丝内固定组患者治愈38例,占95%;钢丝粗线环扎术组患者治愈30例,占75%;记忆合金抓髌器内固定术组患者治愈35例,占87.5%,改良张力钢丝内固定组患者的治愈率最高,与其它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不同的骨折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其中采用改良张力钢丝内固定方法治愈率较高,该种方法具有可靠的生物学固定效果,疗效号,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