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本文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在了解患者临床特点的同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行非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本文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在了解患者临床特点的同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行非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人群舌动脉的解剖位置,观察不同BMI、身高、体重与舌长、舌宽、双侧舌动脉间距及舌动脉深度是否有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6至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CTA)检查的314名受试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0名,女124名。年龄20~73(48.83±12.30)岁。将受试者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18.5 kg/m2)32名,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164名,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93名,肥胖组(BMI≥28 kg/m2)25名。分别测量受试者舌长、舌宽及各测量点的双侧舌动脉间距、舌动脉深度,比较组间各解剖数据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分析BMI与各项解剖参数相关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受试者性别和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2.095,F值=0.760,P>0.05)。各组受试者舌宽度及3处测量点(基准点前10 mm、基准点及基准点后10 mm)的双侧舌动脉间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760、2.504、3.667、2.242,P>0.05),舌长、3处测量点(基准点前10 mm、基准点及基准点后10 mm)的舌动脉深度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231、6.249、8.445、10.130,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MI与各测量点双侧舌动脉间距呈正相关(r=0.372、0.395、0.232,P<0.001),BMI与各测量点舌动脉深度呈正相关(r=0.312、0.461、0.453,P<0.001),BMI与舌体长度显著正相关(r=0.441,P<0.001),与舌宽无明显相关性(r=0.202,P>0.05)。结论不同BMI值患者,舌动脉所处位置会有所不同,且呈正相关,在行舌体手术时应该根据不同BMI值患者制定个体手术方案,避免损伤舌动脉。
简介:目的应用MRI测量腰椎各椎间盘平面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患者,测量腰椎MRI各椎间盘平面双侧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比较节段间差异,t检验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节段D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节段D与患者年龄、身高、BMI的相关性。结果腰椎各椎间盘平面肌间D从L1/2水平至L5/S1水平逐渐增大,不同节段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3614.84,P=0.00;右侧:F=3411.34,P=0.00),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仅与D2间存在相关性,而D2~D5间则两两正相关。男性与女性患者仅L4/5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其他节段D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节段D与患者的年龄均无相关性。男性患者D1双侧均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患者D1L、D1R及D2L与BMI正相关,而D4双侧与身高呈正相关。结论腰椎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位置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BMI等关系不大。在L1-3水平,肌间隙距离正中线较近,适合作单个正中切口;在L4~S1水平则应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应用双侧切口。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胸腔引流位置对胸外科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胸腔引流位置不同,将接受胸外科手术的62例患者分为3组。A组20例采用单根膈肌上置引流管,B组21例采用单根肋膈角至胸顶置引流管,C组21例采用双根膈肌上及胸顶置引流管。对比3组患者VAS评分、引流时间以及肺不张、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B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A组术后引流时间比C组、B组明显延长;A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肺不张发生率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的胸腔引流管置管位置,能有效减少胸外科手术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Q分类法评价口腔医生和正畸患者对唇珠位置偏斜与中线位置的美学评价差异。方法利用AdobePhotoshopCS6软件将模特照片PS为唇珠偏移;唇珠、牙齿同时偏移模板,1mm为增量,左右各3mm。由160名口腔医生、165名正畸患者用Q分类法进行评价,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单向方差分析及两两对比。结果1、大部分口腔医生能识别出2mm以下的偏斜,当唇珠偏斜≥2mm时,首选上颌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一致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部分正畸患者不能辨别出2mm以下的偏斜,当唇珠偏斜3mm时,正畸患者优先选择上颌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一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正畸患者较口腔医生对唇珠≤2mm的偏斜感知度低。2、当唇珠位置偏斜3mm时,矫正后应保持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一致较符合大众审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附着位置前置胎盘产妇临床诊疗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在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前置胎盘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附着位置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类型、围产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附着于子宫前壁的20例患者中完全性前置胎盘18例,部分性胎盘前置2例。附着于子宫后壁组40例患者中边缘性前置胎盘16例,部分性前置胎盘21例,其他3例。前壁组产后出血6例,产褥感染10例,后壁组产后出血2例,产褥感染4例。结论附着于子宫前壁的前置胎盘患者与多次妊娠、瘢痕子宫有关,产妇围产期并发症多,包括产后出血以及产褥感染等,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也不如后壁组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腔支气管插管的患者在体位变动后导管的位置变化,并比较两种方法在体位变动中对导管位置的影响。方法50例行择期开胸手术,术中需单肺通气的病人,ASAⅠ、Ⅱ级,全麻诱导后用传统方法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DTL),A组25人用FOB调整到正确位置,给套囊充气,变为侧卧位后再次用FOB查看导管的位置有无移动及其移动距离。B组25人在改变体位之前先给套囊放气,体位改变后再充气,然后用FOB查看导管的位置有无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结果A组方法(不放套囊组)在病人体位变动时导管在移动方向上更容易过浅;而B组(放套囊组)却更容易过深。在导管就位准确率来看,B组(76%)的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56%)。
简介: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技术定量评价健康成年人的髁突位置,并对髁突位置的三维测量方法进行探讨。方法筛选50例颞下颌关节健康的成年志愿者进行头颅CBCT扫描,使用Simplant13.0软件测量髁突在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的相对位置,并进行双侧髁突位置对称性的比较。结果关节上间隙(冠状位)的均值为(4.04±0.93)mm;髁突半径值(轴位)均值为(54.14±2.77)mm;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矢状位)(AE’/AC)为(49.27±4.04)%;双侧髁突位置(关节上间隙、髁突半径值及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9、-1.93、0.74,P均>0.05)。结论健康成年人髁突位于关节窝中位,双侧髁突位置基本对称;CBCT影像测量是评价髁突位置的有效方法之一。
简介:目的研究正常颞下颌关节音的特点及关节音产生时相应下颌位置,探讨正常关节音产生的机理。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选取26名个别正常殆青年人,应用BioPAKVI颌分析系统(BioJVA颞下颌关节振动分析仪和BioEGN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最大开闭口运动时产生的关节音与产生关节音时下颌所处运动轨迹中的相应位置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个别正常殆青年人的颞下颌关节音频谱图呈单峰.振幅和频率四分数位区间分别为0.40~1.08Pa和48-91Hz.左右侧颞下颌音振幅和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别正常殆受试者行开闭口运动产生关节音时下颌多处于开口阶段。相应下颌位置比值为74%±15%.显示正常颞下颌关节音产生于下颌运动矢状面开口轨迹距牙尖交错位74%±15%最大开口距离处。结论正常颞下颌关节音振幅和频率呈偏态分布.双侧无明显差异.正常颞下颌关节音产生时下颌处于开口运动轨迹的中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