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提高子宫位置过度倾屈上环对象的节育器放置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不良反应。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都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自愿放置宫内节育器但子宫位置过度倾屈的上环对象300例,采取手法子宫复位后,把节育器放置管前端,根据子宫的屈度折成一定弯度后,再顺着子宫方向将节育器送至宫底部。结果放置安舒环和爱母环的成功率分别为96%和93%。对以上两类放置失败的对象改用Tcu220c后仍采用以上方法放置,都能放置成功。结论改变节育器放置管前端弯度配合手法子宫复位用于上环术,可提高节育器放置成功率和续用率,可供临床推广。

  • 标签: 过度倾屈 放置管 上环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附着位置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诊断与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在2010年2月~2015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前置胎盘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产妇前置胎盘的位置不同,将产妇分为前壁组及后壁组,每组60例。整理前壁组产妇及后壁组产妇的相关资料,并记录前壁组产妇及后壁组产妇生产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前壁组产妇及后壁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前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组产妇及后壁组产妇在怀孕次数、瘢痕子宫、前置胎盘类型、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新生儿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置胎盘中胎盘附着于前壁与产妇怀孕次数及瘢痕子宫相关,且前壁前置胎盘产妇具有较多的产期并发症,新生儿状况相对较差。

  • 标签: 不同附着位置 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类型 瘢痕子宫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传统置入法存在失败率高、易导致并发症等问题;鼻胃管插入后,对其位置的确认是胃管置入术的重要环节,其置入深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后期的营养、给药能否成功,误入气管则会导致其他并发症。本文对改良胃管置入法、胃管位置的确认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胃管置入术 位置确认 改良法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盘位置对胎盘早剥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1例胎盘早剥患者(前壁胎盘23例,后壁胎盘28例)的各项临床资料和母婴预后。结果前壁胎盘与后壁胎盘相比,其阴道流血(65.2%vs28.6%)和频繁宫缩(78.3%vs42.9%)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出血量(449.13±168.87mlvs780.00±216.20ml)明显少于后者(P<0.05);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42.9%vs8.7%)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后壁胎盘的胎盘早剥因为位置关系,临床症状相对少,辅助检查不易诊断,导致不能及时、得当地处理,因此更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母婴安全。临床上出现胎儿窘迫和其它异常征象而辅助检查未能提供胎盘早剥诊断时应该考虑后壁胎盘早剥的可能并及时处理,改善胎盘早剥妊娠的结局。

  • 标签: 胎盘早剥 前壁胎盘 后壁胎盘 妊娠结局
  • 简介:内容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性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房深度对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广州爱尔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9例(134眼)的临床资料。据术前前房深度,本组患者分成3组:浅前房组(A组),48例(55眼),前房深度<2.5 mm;正常前房深度组(B组),50例(52眼),前房深度2.5~3.0 mm;深前房组(C组),23例(27眼),前房深度>3.0 mm。术后随访1个月。分析各组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屈光度变化与术前前房深度之间的关系,术前IOL屈光度预留与术前前房深度间的关系。结果术后1周,A组前房深度加深了(1.77±0.62)mm;B组加深了(1.33±0.42)mm;C组加深了(1.34±0.50)mm。术后1周及1个月,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前房深度加深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屈光度变化A组呈远视漂移,B组及C组呈近视漂移。结论在超声乳化手术中,术前浅前房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变化最大,随着时间延长,人工晶状体位置后移,表现远视漂移。浅前房时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选择应该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50D~+0.75 D,正常深度前房及深前房可按常规选择。

  • 标签: 深度,前房 位置,晶状体,人工 手术,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超声定位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90例接受常规超声检查的单胎孕妇,对其行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检查,记录脊髓圆锥位置,检验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检查识别脊髓圆锥位置的一致性,比较不同孕周间脊髓圆锥位置的差异性,分析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与孕周的相关关系。结果90例胎儿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定位脊髓圆锥位置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1.0);孕23-周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布与其他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2-27周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布与孕28-35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显示,脊髓圆锥位置与孕周存在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104X+5.892(R=0.745,P=0.000)。结论 超声定位能够显示中晚孕期胎儿的脊髓圆锥形态及位置,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中晚孕期 胎儿 脊髓圆锥 超声定位
  • 简介:目的探究阻尼置于耳模不同位置时对耳背式助听器输出频响曲线的影响。方法将阻尼分别放置在近耳钩处、近出声孔处、两者中间点或不放置,并且检测各种情况下耳背式助听器的输出频响曲线。结果阻尼对耳背式助听器频响曲线中各频率的增益均会产生衰减作用,其中以0.5、1、4kHz为甚;且当阻尼每向耳模出声孔处靠近一个位置,增益衰减越大。结论阻尼可以明显平滑耳背式助听器输出频响曲线上瞬时不稳定的共振峰,使得输出频响曲线更加圆滑,并且随着阻尼位置的变化,衰减频率区间和衰减量都可呈规律性变化。

  • 标签: 阻尼 耳背式助听器 频响曲线 满档声增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8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止晕、镇静等对症疗法,观察组患者运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78%。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安全性高,费用低,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法复位 眩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价值。方法以位置诱发试验(Dix-Hallpike试验)诊断患者是否患良性位置性眩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予以镇静、改善脑循环、止晕等对症治疗。将眩晕症状和位置试验诱发的眼震消失作为治疗是否有效的判定标准,并运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80%,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医疗费用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 标签: 良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核磁共振成像下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骶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儿童,年龄1 d~15岁。以记数方式表示脊髓圆锥末端对应脊柱位置,将每一脊柱单元等分为上、中、下1/3,并分别用U、M、L表示,椎间盘作为一独立节段。将T12-U1/3记为0,T12-M1/3记为1,T12-L1/3记为2,T12-L1记为3,由上到下依次记数。将患儿分为不同年龄段:<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按照性别将患儿分为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比较2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231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09例,年龄为(4±4)岁。<1月、1~5月、6 ~11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患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2.0、7.3±2.3、6.4±1.8、6.5±2.6、5.4±2.2、5.5±1.8和5.0±1.8。M组和F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7.3、6.4、6.5、5.4、5.5和5.0。

  • 标签: 儿童 脊髓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良性位置性眩晕 ( BPPV) 是神经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又称耳石症。该病近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治疗方式多采用手法复位,但是辅以系统性的优质护理措施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院神经内科根据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疗 BPPV优质护理措施,现作一综述,供同行参考。

  • 标签: 良性位置性眩晕 优质护理措施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或住院确诊并经复位治疗痊愈的BPPV患者1046例。所有患者于2015年12月进行随访以了解预后状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BPPV多见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女男比例为2∶1。②BPPV复发率为27.20%,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伴有梅尼埃病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不伴有梅尼埃病患者的15.567倍(P<0.001);有偏头痛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没有偏头痛的患者的3.003倍(P<0.01);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分别是不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的1.554倍和1.457倍(P<0.05)。结论BPPV多见于中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受累半规管中后半规管型BPPV占绝大多数。梅尼埃病、偏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可能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特征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又称耳石症,发病率为每年107/10万,占所有眩晕的20%,容易误诊为其它类型的眩晕,治疗主要采用手法复位(管石复位),我科自2004年8月引进此项技术后,到目前已筛选并治疗此类患者48例,均取得痊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 Semont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