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分析基底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郑州人民医院)影像科检查的196例基底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1例,女95例,年龄(61.75±8.26)岁,年龄范围为40~79岁。所有患者均通过CTA检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位置以及瘤颈、载瘤动脉直径(Dv)、流入角(θF)、流出角(θP)、破裂动脉瘤大小、瘤体深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面积比]与基底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196例患者瘤体破裂127例,未破裂瘤体69例。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位置以及瘤颈、Dv、θF、θ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动脉瘤大小[(5.52±1.01)mm]、AR(1.90±0.58)、SR(2.26±0.65)、面积比(1.40±0.41)均大于未破裂动脉瘤[(4.17±1.14)mm、(1.28±0.37)、(1.51±0.39)、(1.22±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大小以及AR、SR、面积比增加均是影响基底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测量参数中动脉瘤直径大、面积比值高、AR值高与SR值高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精神疾病,可引起情绪低落及认知功能受损等症状,抗抑郁治疗前后存在大脑功能和结构的不同改变。MRI有助于进一步确定MDD相关症状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发现未治疗MDD患者前额叶、扣带回、楔前叶及海马等脑区的神经活动减低,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CEN)及显著性网络(salience network,SN)功能连接增强,灰质体积减小、白质结构损伤,抗抑郁药物治疗后部分脑区神经活动增加,脑网络功能连接及灰、白质结构正常化。本文综述MDD治疗前后的MRI脑功能及结构改变,为早期诊断及抗抑郁药物疗效评估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前熟知的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失衡。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从小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的角度对癫痫发生机制进行探索,目前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癫痫患者的小脑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本文针对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影像学中小脑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改变。对既往研究进行总结,发现TLE患者小脑体积萎缩、小脑与大脑之间白质通路和小脑-海马相关联系的改变、小脑与大脑部分脑区功能连接障碍以及小脑在警觉网络、默认模式网络等网络中的作用。小脑还与TLE患者认知能力、执行控制能力、语言能力及记忆力的减退有关。同时小脑的灌注和代谢也存在异常。利用先进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进一步阐明小脑在TLE中发挥的作用,揭示TLE的病理生理机制,使小脑在未来成为TLE的潜在治疗靶点成为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基于体素分析的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探讨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脑微结构的改变及与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Ⅰ~Ⅲ期)患者23例和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例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和DKI数据采集,获得神经心理学评估分数和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参数图。采用SPSS 25.0软件对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DKI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化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的DKI参数值与神经心理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化疗前与对照组的神经心理学评分、DKI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画钟测试、听觉词语学习延迟5 min测试(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Delay 5 min Test,AVLT2)评分、MK值、R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值减低的脑区有胼胝体膝部、右侧后扣带回、右侧额上回;RK值减低的脑区有:后扣带回、右侧额中回。化疗后右侧后扣带回MK值与AVLT2结果呈正相关(r=0.548,P=0.007);化疗后后扣带回RK值与MoCA结果呈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短期内存在一定的脑损伤优势区域并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MK、RK值可反映脑细微结构的改变,在化疗相关认知障碍的早期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HH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HHD患者196例纳入观察组,先后接受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选择同时期接受体检的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HHD的阳性检出率及对心脏不同病变的检查结果;比较两组心脏结构与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质量(LVMI)、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左心室充盈峰速(E)/二尖瓣血流舒张晚期左心室充盈峰速(A)}。结果:心脏彩超对HHD的阳性检出率(94.39%)明显高于心电图对HHD的阳性检出率(76.53%,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1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心肌损害发生情况;由研究人员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询问并记录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心肌损害患儿的基线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141例患儿中发生心肌损害126例,未发生心肌损害15例;发生组患儿性别、年龄、轮状病毒肠炎病程、腹泻次数、发热、呼吸道症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钠水平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儿呕吐次数高于未发生组,中重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占比高于未发生组,血钾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呕吐次数多、中重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是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OR>1,P<0.05);血钾水平高是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呕吐次数多、中重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血钾水平是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探析对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采取尿微量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检查并治疗的高血压肾损坏患者16000例,将其分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6000例志愿者为健康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和疾病组三类患者的尿微蛋白含量,包括尿a1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含量进行检验分析。结果: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尿a1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含量均高于健康组,且伴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P < 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采用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测能够能准确的反映出病患病情,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况数据,有利于对症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在临床诊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护理模式下饮食强化护理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及机体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所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20例,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参照组基础上的动态护理模式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定期复查、合理运动、休息、戒烟戒酒、遵医嘱用药及遵医嘱进食等)及机体状态(心理状态、肺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定期复查、合理运动、休息、戒烟戒酒、遵医嘱用药及遵医嘱进食各项遵从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值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护理模式饮食强化护理可有效提高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机体状态,加速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抗结核药物对眼部的损害随着结核患病率增高而逐年上升。乙胺丁醇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偶见视网膜毒性。其机制可能是线粒体与金属的螯合作用,使线粒体功能受损,三磷酸腺苷合成受阻,进而影响神经轴突从胞体向远侧运输线粒体,能量被耗竭并发轴突水肿、神经细胞的凋亡。每日剂量、肾脏功能情况对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影响大,停药后少于1/3的患者视力有改善。老年人和肾功能障碍者,乙胺丁醇的使用剂量应低于常规剂量。异烟肼不良反应主要是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偶尔出现外展神经麻痹和儿童球后视神经炎。其机制可能是异烟肼与维生素B6发生竞争性抑制,导致体内维生素B6的丢失或阻碍吡哆醛合成,从而消耗神经递质。异烟肼的总剂量对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发生影响大;常规剂量可出现外展神经麻痹。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较少见。(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77-282)
简介:摘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约1/3的患儿存在认知损害,早期发现认知损害并给予适当干预对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来关于DMD患儿认知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脑结构改变和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