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鼻翼退缩的分型方式,并探讨应用软骨移植物处理各型鼻翼退缩的治疗策略及术后患者满意度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收治的鼻翼退缩的患者8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68例,年龄20~48岁,平均28.98岁。所有患者均依据基于鼻孔暴露度鼻翼退缩分型方式所确定的一系列治疗方案进行外鼻整形术。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分别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及鼻整形手术效果评估问卷(Rhinoplasty Outcomes Evaluation,ROE)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本研究88例患者中,依据正面观鼻孔暴露度的鼻翼退缩分型,其中轻度者45例,中度者23例,重度者20例;单侧16例,双侧72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13.37个月。各型手术后VAS评分和ROE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重度鼻翼退缩患者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值(6.75±1.29)分,ROE满意度差值(67.70±7.38)分,提示改善效果最明显。结论基于正面观鼻孔暴露度的鼻翼退缩分型方式可全面评估患者鼻翼退缩的严重程度,并将治疗方案系统化、全面化,患者满意度较高。
简介:摘要:缝合技术是外科手术领域的一项基础技能,该技能应用的关键目的是使创缘各层组织对合达到预期目标,去除死腔,并促使创伤迅速愈合,缝合过程中还应保证创缘外翻。美容医学外科手术中,对缝合的要求也更高,它需要分层缝制,各层精确对位,无张力缝合,创缘外翻,以尽可能减少接缝对肌肤造成的割裂感。不少患者甚至会提出在术后能否不拆线,以避免拆线所造成的疼痛和麻烦,但可吸收缝线却因为吸收速度较慢,吸收反应重等的限制,而一般并不被用于缝合较浅处肌肤,这在对皮肤外科医师的缝合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对缝合技术水平加以完善,因此本次文章将重点介绍鼻翼软骨缝合在鼻美容外科中的运用。
简介:目的探讨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5具国人成年尸头标本经甲醛固定,采用显微解剖技术,经一侧入路显露和观察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及其毗邻关系,以探求最佳显露途径,并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2年收治的9例包含后交通动脉瘤在内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15具尸头的30支后交通动脉中,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成功显露15支(50%),后交通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后外侧壁者16支(53.3%),后壁者6支(20.0%),后内侧壁者8支(26.7%).后交通动脉起点至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74±2.57)mm,后交通动脉主干直径为(1.67±0.39)mm,通常在视交叉前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对侧视神经,即可显露后交通动脉起始点内侧面.1具标本须经过视交叉上外侧,在对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颈内动脉才能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及其起始部.在视交叉前间隙,经过对侧视神经下方探查该部位是较理想的途径,切开对侧硬脑膜镰状韧带,避免损伤视神经至关重要.9例经手术夹闭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一侧翼点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者3例.结论严格选择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简介:目的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标志点及相关结构的距离.方法取甲醛固定后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经鼻至斜坡腹侧区手术入路的解剖标志点,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取新鲜成人头颅标本5例,完全模拟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在内镜下扩展显露斜坡区的主要解剖标志点,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结果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标志点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双侧蝶窦口、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颈内动脉、蝶腭动脉等.自鼻前棘至中下斜坡腹侧中线相关结构(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78.23±2.58)mm、(89.60±2.52)mm;经鼻人路完全暴露中下斜坡区,最短距离为(89.60±2.52)mm.颅底骨质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翼管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9.25±0.55)mm、(9.19±0.50)nml,破裂孔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10.64±0.83)toni、(10.75±0.84)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关解剖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是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需要解决的主要解剖学问题.
简介:目的探讨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实施支架置人术前及术中的脑保护措施对降低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12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血流阻断耐受试验,对2例重度不能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术前进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对2例相对不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支架置入术。术中采取减少脑血流阻断时间、降低血栓形成等各种有效脑保护措施,防止缺血事件的发生。术后通过弥散加权MRI(DWI)检查及缺血性神经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脑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结果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出现一过性失明1例,出现永久性缺血神经症状1例。术后24hDWI阳性率为50.0%,多为小于1-2mm小病灶散在分布。术后颈动脉血管扩张达90%以上8例,70%~90%4例。结论术前正确评估缺血耐受程度及血流特征,术中有效缩短血流阻断时间及防止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脑保护措施可有效降低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永久性缺血事件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一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双下肢不等长(LLD)对对侧股骨头塌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就诊的108例患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对其有症状且已发展至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Ⅲ期的髋关节行THA手术。同时对其对侧发展至ARCOⅡ期未塌陷侧股骨头进行非手术保髋治疗,随访2年,最终纳入98例。根据双下肢不等长的大小[LLD<3 mm组(n=50),LLD≥3 mm组(n=48)]与双下肢不等长的类型[未塌陷侧较长组(n=58),未塌陷侧较短组(n=40)]观察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和行THA情况,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最终共56例未塌陷侧髋出现股骨头塌陷,其中有50例在24个月内行THA手术。LLD<3 mm组与LLD≥3 mm组,未塌陷侧较长组及未塌陷侧较短组在股骨头塌陷与TH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D<3 mm组与LLD≥3 mm组2年无塌陷的生存率分别为52.1%和34.0%,未塌陷侧肢体较长和较短组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9%和22.5%。与中等病变范围患者相比,较大病变范围患者股骨头生存率更低(OR:4.25,95% CI:1.55~11.26;P=0.003)。LLD<3 mm组(OR:0.24,95% CI:0.06~0.50;P<0.01)或未塌陷侧较长组(OR:0.13,95% CI:0.04~0.29;P<0.01)的患者THA后对侧股骨头塌陷的风险更小。结论对于已塌陷侧行THA的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来说,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LLD<3 mm和避免未塌陷侧肢体短缩可能会降低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一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双下肢不等长(LLD)对对侧股骨头塌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就诊的108例患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对其有症状且已发展至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Ⅲ期的髋关节行THA手术。同时对其对侧发展至ARCOⅡ期未塌陷侧股骨头进行非手术保髋治疗,随访2年,最终纳入98例。根据双下肢不等长的大小[LLD<3 mm组(n=50),LLD≥3 mm组(n=48)]与双下肢不等长的类型[未塌陷侧较长组(n=58),未塌陷侧较短组(n=40)]观察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和行THA情况,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最终共56例未塌陷侧髋出现股骨头塌陷,其中有50例在24个月内行THA手术。LLD<3 mm组与LLD≥3 mm组,未塌陷侧较长组及未塌陷侧较短组在股骨头塌陷与TH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D<3 mm组与LLD≥3 mm组2年无塌陷的生存率分别为52.1%和34.0%,未塌陷侧肢体较长和较短组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9%和22.5%。与中等病变范围患者相比,较大病变范围患者股骨头生存率更低(OR:4.25,95% CI:1.55~11.26;P=0.003)。LLD<3 mm组(OR:0.24,95% CI:0.06~0.50;P<0.01)或未塌陷侧较长组(OR:0.13,95% CI:0.04~0.29;P<0.01)的患者THA后对侧股骨头塌陷的风险更小。结论对于已塌陷侧行THA的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来说,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LLD<3 mm和避免未塌陷侧肢体短缩可能会降低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侧椎动脉狭窄诊断中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头颈部CTA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及昆明市西山区人民医院医院收治的115例疑似单侧椎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MRA与DSA、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对比3种检测方法的单侧椎动脉狭窄位置、程度和诊断效能,为后续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结果DSA诊断的灵敏度为86.44%,特异度92.86%,符合率89.57%;MRA诊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DSA诊断和MRA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7281)。结论DSA在单侧椎动脉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相较于MRA和CTA而言诊断准确率较高,DSA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观察血管壁情况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在单侧椎动脉检查中的敏感性较高,可有效保障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