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中职学生所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作为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其对于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两大篇章的内容,对于刚进入中职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本论文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两部分分析和探讨,以期望该门课的任教老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1]。
简介: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DR与低剂量CT扫描检查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者的差异,分析其优缺点。方法:选取2022.07-2022.12在山东省济南市某院收诊的5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年龄范围为2-12岁,分别进行DR及低剂量CT这两种不同的影像技术检查方式,回顾性地研究了DR和低剂量CT两种方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作用,并结合统计学方法,总结了两者的优点和不足。结 果:以病理学检查小儿支原体肺炎为金标准。DR及低剂量CT均能较好地表现小儿支原体肺炎,能够反映肺部炎症情况及周围组织。观察组的诊断率为94.37%,误诊率为5.73%,正确率较高,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化显著(P<0.05);X线以肺间质病变、小叶性肺实质浸润性病变为主,分别为16例、12例;其中低剂量CT表现以单侧或双侧病变为主,分别为15例、27例。低剂量CT检测小儿支原体肺炎准确度(97.14%)、灵敏度(97.22%)、特异度(97.06%)均明显高于X线诊断(78.57%、69.44%、88.2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 论:X线及低剂量CT检查是诊断的特征性指标。与 X线相比,低剂量 CT 在童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有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
简介: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较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且常伴有肺外合并症。我院最近收治1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病毒性腮腺炎的患儿,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儿,女,8.5岁,因咳嗽、发热、右颌下肿大两天,于1996年2月6日住我院。十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咳,自服“小儿止咳糖浆”,咳嗽无缓解。两天前突然发热,体温38℃,同时咳频,右下颌肿大疼痛,食欲不振。既往键康。查体:呼吸30次/分,可见鼻扁,右颌下弥漫性肿大,界不清,无红,触痛,无波动感,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双肺听诊可闻及散在中,小水泡音。血常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将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儿童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92例纳入,随机分组。所有患儿行常规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加以阿奇霉素和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丙种球蛋白治疗,将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治疗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CD8+、CD4+、CD4+/CD8+比值、WBC、AST和CK-MB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WBC、AST和CK-MB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患者中段尿液培养阳性的283株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结果28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3.6%),其中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43.8%),其次为阴沟肠杆菌(7.4%)、肺炎克雷伯菌(6.0%)、铜绿假单胞菌(3.9%)、其他2.5%,革兰阳性菌(24.4%)前3位依次为粪肠球菌(11.7%)、表皮葡萄球菌(6.7%)、金黄色葡萄球菌(4.6%)。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的耐药性>60.0%,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接近40.0%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等耐药性均>70.0%。结论泌尿系统感染主要以肠杆菌科,肠球菌、真菌为主要病原菌。加强耐药性检测,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和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