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今社会正处于电子文化时代。新技术的使用赋予大众传播以强大的“力量”、最大范围地“改造”人们的思想,并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文化领域中,没有“人”能凭借“符号的暴力”吞并天下,因为它同时又为各种异质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因此,信息殖民与本土化、民族化的冲突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标签: 国际传播 信息殖民 本土化 民族化
  • 简介:从历史发展的视角,阐述美国殖民地时期宗教与高等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天然联系,对该时期的道德教育进行宗教伦理观溯源和道德教育实践分析,并剖析殖民地学院课程设置中的道德教育观。同时,基于对殖民地时期学院道德教育发展的宗教伦理维度和知识维度的特征分析,试图厘清美国高等教育形成期道德教育的发展路径,以深入了解美国大学及其道德教育的变迁史。

  • 标签: 美国殖民地学院 道德教育发展 宗教伦理维度 知识维度
  • 简介:阿芙拉·班恩是英国第一位职业女性作家,其散文小说《奥鲁诺克》是较早反映英国殖民活动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异域空间殖民活动的描写,班恩向我们展现了17世纪英国在非洲和苏里南的空间殖民,对不同种族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体现了殖民者在新地理空间中的现代奴隶制经济学实践,同时隐约流露出班恩希望改良殖民统治的“乌托邦”幻想。

  • 标签: 奥鲁诺克 空间殖民 种族形象 殖民书写
  • 简介:摘要“宣抚”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唐朝,日本殖民者“活化”了“宣抚”这一次本质上体现了其赤裸裸的殖民侵略的含义。从“宣抚”及“宣抚班”的词义变化,对于分析日本殖民主义“宣抚”思想的发展以及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宣抚班作为专门从事宣抚工作的机构,其组建是日本殖民主义“宣抚”思想得以实践的集中体现,同时促使了“宣抚”思想的深入发展。

  • 标签: 宣抚思想 宣抚班 宣抚活动 本质
  • 简介:《蝴蝶君》呈现的是不对称的话语权,其主人公加利马尔的话语权被一个有着女气的东方男性宋丽玲所剥夺。西方对东方单一角度的误读与宋丽玲对东西方的深思是不对称的。《蝴蝶夫人》中爱情的单线性模式与《蝴蝶君》中爱情的多线性模式是不对称的。

  • 标签: 《蝴蝶君》 不对称 话语权 刻板印象 爱情
  • 简介:左图描述的是“半殖民地”(半独立)的形成过程,由主权国沦为半殖民地是列强侵华造成的恶果,是历史的后退。右图描述的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从现代化的观点来看,由封建走向半封建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各有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该图直观地揭示了马克思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破坏和建设)在中国的体现。

  • 标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解 概念 资本主义 文化内涵 双重使命
  • 简介:美国小说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他者化、同化和压制,也展示了黑人努力摆脱他们的从属地位,努力争取从边缘化走出来的主题。本文拟从后殖民理论角度解读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如何发现自己被隐形的荒谬处境,以及为发现自己的真正身份所作的努力。

  • 标签: 后殖民 种族歧视 双重身份
  • 简介:殖民地时期,北美人民面临着险恶异常的内外环境,急需建立一支军队来保卫自己的安全,然而由于当时的殖民地非常贫穷,无力维持一支职业军队,同时由于殖民地人民对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记忆犹新,产生了对常备军的厌恶之情,加之英国的殖民政策等等,因此各殖民地当局均确立了全民服役的民兵制。北美的民兵制起源于英国,但这种制度传至北美后,却形成了许多自己的特点。

  • 标签: 民兵制 普通民兵 志愿民兵
  • 简介:当代影视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后殖民主义思潮的蔓延,都对当代影视主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当代影视主题这些特点的形成,既源于影视自身的这一内在依据,亦依存于后殖民主义语境这一外在依据。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影视主题的建构。必将对中国影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后殖民语境 中国当代影视主题 影视文学
  • 简介: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 标签: 后殖民时代 维·苏·奈保尔 文化品格
  • 简介:殖民理论旨在揭示西方的东方学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本文采用文化分析的后殖民范式,揭示国际知识系统中的话语权力分配及中国大学教师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样态,提出中国大学教师须在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比较中实现身份认同,确认文化身份,而文化觉醒、文化批判和文化引领是中国大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 标签: 大学教师 身份认同 文化逻辑 后殖民理论
  • 简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原有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摧残,打乱了中国原有的教育布局,使中国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为了使中国沦陷区彻底殖民地化,日本侵略者制定了奴化教育方针政策,建立了相应的伪教育行政体制,用以统辖沦陷区的教育系统.其中,十分强调"宣传教育"、"以华治华"的殖民主义文化统治,在"恢复"和"调整"原有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扶植伪政权建立了伪学校教育体系.同时,还建构了系统的、殖民化的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以奴化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日伪在中国沦陷区实施的是赤裸裸的殖民奴化教育.

  • 标签: 日本侵略者 中国沦陷区 殖民教育
  • 简介:【文章摘要】: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文字创作出多部为黑人解放而疾呼的力作。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当下,国外对其的研究聚焦于于女性主义,种族歧视,后现代主义等话题;国内对其的研究集中于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基于国内外对于《宠儿》的研究,通过对《宠儿》故事情节和黑人女性形象的探讨,运用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概念和弗朗兹·法侬的民族文化观点,研究黑人的身份建构问题,从而揭露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的身心伤害和黑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讨论黑人在蓄奴制之下变成文化上的“孤儿”,白人阴影下的他者的事实,并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建进行探讨。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宠儿》 后殖民主义 文化身份
  • 简介:面对全球化迷思,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治理方案始终被扣以“中国威胁论”的帽子。随着英美主导的世界秩序的瓦解,全球传播格局亦面临洗牌重组。本文提出要以整体全球化的范式建构,突破全球化的帝国中心主义范式,并以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修补全球化理论的局限性。通过对全球化内在机理的三重哲学逻辑解析,指出中国传媒应以整体全球化作为全球传播的行动指南,以“要素与因素、局部与整体、内在结构与外在联系的有机结合”的整体互动论逻辑建立整体性意识,以伦理学和生态学的哲学启示呼吁维护全球传播的伦理秩序,构建全球传播的绿色生态环境。

  • 标签: 整体全球化 中国传媒 全球传播 整体互动论 中式全球化
  • 简介:摘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正经历罕见的多重风险挑战。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标签: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安全治理 中国智慧
  • 简介:联合国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就会使海平面上升7米,海水将淹没大量陆地,危及2.8亿人的生存;全球气温上升4摄氏度,海水就将淹没6亿人赖以生活的家园,就连纽约、悉尼、里约热内卢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能幸免.研究报告还预测了当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和4摄氏度时,全球几大著名城市的景象.

  • 标签: 气温 海平面上升 里约热内卢 人的生存 大城市 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