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接受冠心病正规治疗,其中76例同时口服胺碘酮(胺碘酮组),74例口服普罗帕酮(普罗帕酮组),疗程8周。疗程开始及结束时均行24h动态心电图及12导联心电图等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24h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胺碘酮组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但有4例出现严重副作用。结论胺碘酮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室性心律失常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但有一定副作用。

  • 标签: 胺碘酮 冠状动脉疾病 心律失常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简称NDGAMI)的血糖升高与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的关系,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0例NDGAMI患者的血糖升高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 标签: 非糖尿病 多脏器功能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 老年 MSOF
  •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班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采取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8)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治疗,治疗组(n=30)在对照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替罗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院内及院外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两组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未增加大出血等院内及院外心血管事件(P均〉0.05)。结论ST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并加用替罗班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溶栓治疗,未增加患者近期及远期心脑血管事件。

  • 标签: 替罗非班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我们对两例纯静脉途径安置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的病人作了长期追踪研究,发现AICD能准确地识别室速和室颤,并能成功地进行转律和除颤。奎尼丁能有效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故经开胸途径植入AIC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方法,联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

  • 标签: 埋藏式心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 经静脉 随访 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
  • 简介:目的研究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其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的关系,以及依那普利叶酸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的影响。方法选取轻中度H型高血压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叶酸,对照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动脉压[(80.2±6.6)mmHg比(81.6±8.1)mmHg]、超敏C反应蛋白[(3.1±1.3)mg/L比(3.7±1.5)mg/L]、血同型半胱氨酸[(14.1±3.1)μmol/L比(20.2±4.4)μmol/L]及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47.5±4.1)%比(54.5±3.9)]、CD62P[(18.5±3.1)%比(23.6±3.8)%]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呈正相关(CD41r=0.61,P〈005;CD62Pr=0.55,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增加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依那普利叶酸片在降血压和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同时还可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炎症与血小板活化。与单纯依那普利治疗相比,依那普利叶酸可更有效减少H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发病风险。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H型高血压 血小板活化 依那普利叶酸片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及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的患者40例,女性14例,男性26例。按是否应用体外循环机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和体外循环组(OPCABG组),每组各20例。于术前一天、术后12h、24h、36h采集血浆标本,检测脑钠肽(BNP)含量。结果两组术后12h、24h、36h较术前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OPCABG组相比,CPB-CABG组术后12h[(138.0±42.6)pg/mLvs.(266.0±52.1)pg/mL]、24h[(258.0±38.3)pg/mLvs.(488.0±56.7)pg/mL]以及36h[(186.0±43.6)pg/mLvs.(356.0±47.1)pg/mL]BNP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脑钠肽(BNP) 冠心病
  • 简介: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替罗班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氯吡格雷组(接受氯吡格雷+替罗班治疗)和替格瑞洛组(接受替格瑞洛+替罗班治疗)。测量比较两组PCI术前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情况、血小板聚集率、P2Y12反应单位,以及随访30d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81.4%比91.4%)显著升高,血小板聚集率[(55.2±4.1)%比(50.8±4.4)%]和P2Y12反应单位[(196.2±15.1)U比(180.8±12.0)U]均显著降低,P均〈0.05。随访30d后,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再次心肌梗死(5.0%比2.9%)、心源性死亡发生率(2.9%比0.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1±2.8)mm比(49.0±2.0)mm]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0.2±2.1)mm比(37.4±1.8)mm]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1.8±2.7)%比(55.4±2.5)%]显著升高(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且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的轻微出血发生率(5.0%比6.4%)无显著差异,P=0.591。结论:对于急诊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替格瑞洛联合替洛班能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其短期预后,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替格瑞洛 替洛非班
  • 简介: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经指引导管应用替罗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vs63.33%,χ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vs70.00%,χ2=5.455,P=0.020);实验组TIMI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vs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3.33%,3.33%vs6.67%,χ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 标签: 抽吸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 简介:目的对64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的患者,通过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及制定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IABP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方法科内组织QC活动小组,确定成员及分工,对使用IABP的患者以1年为目标,制定降低IABP计划性拔管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计划性拔管的目的.结果在QC活动开展的12个月中,有64例患者植入IABP,均未出现计划性拔管,计划性拔管率为0.在QC活动开展期间,发现潜在和存在的情况包括固定方法不达标5例,无约束10例,无效约束5例,早期拒绝约束1例,后期拒绝约束9例,皮肤压痕、压红2例,缝线松脱2例、断线1例,所有潜在的或存在的情况在QC活动中均及时被发现和纠正,达标率为100%.结论QC活动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预防IABP患者的计划性拔管,有效降低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质量控制 非计划性拔管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处注射替罗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术中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河北省保定涿州市医院收治的138例拟行PCI术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3组:替罗班Ⅰ组(46例):血栓抽吸+经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班+PCI,替罗班Ⅱ组(46例):血栓抽吸+指引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班+PCI,对照组(46例):血栓抽吸+PCI。分析治疗后3组患者血流恢复情况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PCI术后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替罗班Ⅰ组TMPG3级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班Ⅰ组无复流比率均低于替罗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班Ⅰ组慢复流比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替罗班Ⅰ组血流恢复情况好于替罗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班Ⅰ组ST段回落指数(STR)>50%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班I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均较替罗班II组和对照组提前,替罗班I组肌钙蛋白Ⅰ(cTnI)峰值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均<0.05)。PCI术后7d,替罗班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替罗班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替罗班Ⅱ组和对照组(P均<0.05)。PCI术后1月,替罗班I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均低于替罗班Ⅱ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班可有效恢复冠脉血流,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2例可疑冠心病的糖尿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检测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冠心病组121例。根据病变血管的数量分为无血管病变组51例、单支病变组51例、双支病变组32例、三支及以上病变组38例,对比各组间UAER和MAU阳性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男性患者的比例、UAER、MAU的阳性率、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冠脉病变数量和程度的增加,UAER(分别为12.9mg/L、34.4mg/L、45.1mg/L和60.7rag/L)和MAU的阳性率(分别为9.8%、41.2%、56.3%和68.4%)均进行性升高(P〈0.05,P〈0.01)。相关分析显示冠脉病变的Gemini评分与UAER呈正相关(r=0.959,P〈0.05)。结论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UAER水平升高,UAER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白蛋白尿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螺内酯联合胺碘酮治疗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68例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螺内酯加胺碘酮)32例及单用组(单用胺碘酮)36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胺碘酮,合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mg/d,观察6个月,观察两组的左心房内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合用组的左心房内径较单用组减小[(36.3±6.56)mm比(45.2±7.43)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合用组复发率28.1%(9/32),单用组复发率52.8%(19/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螺内酯联合胺碘酮可抑制左心房结构重构,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 标签: 螺内酯 胺碘酮 非瓣膜病 心房颤动 阵发性
  • 简介:目的比较观察单用硝苯地平控释、阿托伐他汀与硝苯地平控释联用及阿托伐他汀与培哚普利联用对原发性高血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6例心血管危险分层中危以上的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channelblocker,CCB)组(40例),他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ACEI)组(43例)及他汀+CCB组(43例),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24周后测量血压,测定空腹静脉血总胆同醇(TC)、甘油二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以超声观察C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三组收缩乐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他汀+CCB组的收缩斥和舒张压下降更为显著。他汀+ACEI组及他汀+CCB组的TC和LDL—C均明显下降:三组FMD均显著改善,CIMT均显著减少,并且治疗后他汀+CCB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硝苯地平控释与阿托伐他汀在降压、降脂、降低CIMT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有协同作用。

  • 标签: 硝苯地平控释片 阿托伐他汀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并发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依那普利叶酸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宝安区中心医院接受治疗,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共200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并依据Hcy浓度分为H型高血压1362例、H型高血压638例。测定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III,AT-III)、D-二聚体(D-dimer,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对并发外周动脉疾病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整群抽取H型高血压并发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亚组研究,随机平均分为应用依那普利叶酸(观察组)及依那普利(对照组),治疗24个月,观察两组降低血浆Hcy浓度、改善ABI及凝血-纤溶系统的效果。结果相关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ABI与AT-III和PAI-1呈正相关(r=0.781、0.752,P<0.05),与Fbg、vWF、D-D和t-PA呈负相关(r=-0.846、-0.943、-0.713、-0.813,P<0.05)。观察组Hcy、D-D、PAI-1、ABI显著低于对照组,t-P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型高血压并发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某些凝血-纤溶指标出现异常,依那普利叶酸可以改善H型高血压并发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ABI及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 标签: H型高血压 外周动脉疾病 凝血-纤溶功能 依那普利 叶酸
  •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11年10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0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替罗班可以降低无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OR=0.24,95%CI:0.13~0.45,P<0.01),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MD=6.24,95%CI:4.33~8.16,P<0.01),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OR=0.23,95%CI:0.10~0.53,P<0.01)及病死率(OR=0.13,95%CI:0.02~0.75,P=0.02);但两组TIMI计帧数(MD=-5.63,95%CI:-11.65~0.33)、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及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替罗班可对PCI术后冠脉无再流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但由于本文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有必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的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无再流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C-反应蛋白(CRP)与后续死亡强相关,其他的生物学标志物可能反映不同的疾病过程.本研究评估炎症和血管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16周内死亡危险及再发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3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96h检测血液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E-选择素、p-选择素和组织纤维蛋白激活抗原(tPA),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显示,基础值CRP(P=0.006)、SAA(P=0.012)、IL-6(P<0.001)和死亡危险相关,而与再发致死性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无关;VCAM和tPA与死亡危险(P<0.001,P=0.021)及致死性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相关(P=0.021,P=0.049).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CRP炎症介质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死亡危险相关,可能反映心肌损伤;VCAM和tPA对于反映炎症和血栓事件具有更大的特异性,可预示再发性冠状动脉事件.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生物学标志物 C-反应蛋白 死亡危险
  • 简介:目的比较静脉应用尼卡兰与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尼卡兰组给予尼卡兰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房颤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心室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尼卡兰组转复25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胺碘酮转复24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80.0%(24/30),两组治疗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05)。尼卡兰组转复时间比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4.2±60.87)minvs(.162.77±70.82)min,t=-5.91,P<0.01]。胺碘酮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尼卡兰组出现10例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2,P>0.05)。结论在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治疗中,尼卡兰与胺碘酮均有较好的疗效,尼卡兰转复时间较胺碘酮更短,能较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心房颤动 尼非卡兰 胺碘酮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肺动脉导管(PAC)和经胸心脏超声(TTE)测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后心排量(CO)的偏差和一致性.方法应用PAC和TTE检测265例OPCABG后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根据Bland-Altman法分析两方法测量CO结果的一致性,最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两方法测量CO结果偏差的原因.结果两种方法在相同患者同一时间点下测量CO的相关系数为r=0.68,偏差值为(1.82±1.27)L/min,95%置信区间为(-0.67~4.31).射血分数<40%、外周血管阻力<700或>1400dys·n^-1·cm^-5,可以直接影响两种方法测量CO的一致性,并且测量时若并发心房颤动、左室游离壁及室间隔节段运动异常、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和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均可造成两方法测量CO结果的较大偏差.结论综合分析PAC与TTE的检测结果,才能更好地评价OPCABG后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肺动脉导管 心排量监测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班给药途径及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0例,根据替罗班给药方式不同分为A、B1和B2三组.A组(32例)患者于急诊室静脉注射替罗班,B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班,其中B1(38例)组患者于血管开通前经指引导管注入,B2组(40例)患者于球囊扩张后或PCI后出现无复流时经微导管给药.其中A组及B1组患者如球囊扩张或PCI术后仍有无复流者可经指引导管再次注入替罗班,其统计组不变.比较各组靶血管开通前后及支架植入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和矫正TIMI血流帧(CTFC)计数、替罗班给药剂量和术后出血情况.结果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前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即刻B2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CTFC优于A组和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中替罗班用量少于A组及B1组(P〈0.05),但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替罗班给药剂量显著少于A组和B1组,B1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A组(P〈0.05),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班给药途径及时机不同对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血流灌注影响不同,其中急诊室静脉注射能更早改善血流状态,而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尤其是闭塞开通后给药对血流灌注的改善作用更强,替罗班用量更小,术后出血更少.

  • 标签: 替罗非班 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