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检验和临床双向反馈模式对检验质量提升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22年7月到2023年9月收诊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对两组患者检验质量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及时反馈率、结果误判率83.33(50/60)、1.67(1/60)和30.00(18/60)、16.67(10/60),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标本检验知晓度有差异,(P<0.05)。结论:对患者临床检验中采取检验和临床双向反馈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误判率,检验质量更高,对于标本检验知识知晓率更高,有推广应用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产后盆底康复中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和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抽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 6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4例,对照组单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对比两组盆底肌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I级患者 1例, II级患者 6例, III级患者 5例, IV级患者 9例, V级患者 13例;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 73.5±4.5)分,( 62.8±7.5)分,( 71.4±7.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与盆底康复训练能够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越来越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明异氟醚能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主要以异氟醚缺血再灌注后预处理和后处理的方式实现。其作用机制目前有多种学说,其中包括:触发体内多种介质相互作用,激活多条信号传导系统如蛋白激酶(PKC)通路、酪氮酸蛋白激酶(PTK)通路和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通路等,使细胞产生多种保护性效应子如激活腺苷受体、开放线粒体膜表面ATP敏感钾通道、降低细胞内Ca^2+超载、增强心肌ATP合成能力与储存、抑制氧自由基堆积、增加BCL-2表达、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等。研究还表明异氟醚吸入后的心肌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其潜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腰痛患者。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5例。针灸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每次30分钟,隔日一次,连续治疗4周;常规治疗组给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物理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炎症因子(如TNF-α和IL-6)水平。同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部分患者进行神经机制研究,观察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经过4周治疗,针灸组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同时,针灸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fMRI显示针灸治疗后部分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疼痛相关区域的活动明显改善。结论:针灸治疗对慢性腰痛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且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处理机制实现其作用,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