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白血病PICC置管的患者行PDCA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PDCA组,各54例。常规组行传统护理干预,PDCA组行PDCA护理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PICC置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果PDCA组的PICC置管时间(139.6±18.2)d显著高于常规组(115.8±14.9)d,PDCA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5例(9.26%)显著低于常规组14例(25.93%),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行PDCA护理管理,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够延长PICC置管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带管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寻找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68例应用PICC置管的白血病化疗患者,出院前强化PICC护理教育,出院后随访登记,出院每隔1周返院导管维护,追踪PICC置管后院外带管并发症情况,分析发生原因,寻找其护理对策;结果68例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院外带管时间为24~108天,平均56±18天,9例出现院外并发症,发生率13.2%,其中堵管5例(7.4%),感染2例(2.9%),血栓1例(1.5%),脱管1例(1.5%);结论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院外带管存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并发症以导管堵管常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及加强患者随访及按时返院维护可能会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升白血病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6月90例白血病患者,信封方法分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予护理常规,实验组予普通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满意比率;患者对白血病疾病的了解、白血病疾病治疗依从性;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化疗不良反应概率。结果实验组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白血病疾病的了解、白血病疾病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相关指标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化疗不良反应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血病者实施普通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效果好,可改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减少化疗不良反应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丙托溴胺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的10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异丙托溴胺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和炎性因子水平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如IgA、IgE、IgG以及IgM,T淋巴细胞CD3+、CD4+、CD8+以及CD4+/CD8+,炎性因子如IL-6、IL-8以及TNF-ɑ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丙托溴胺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病毒性肺炎患儿可显著缓解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光镜观察。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结果36例DLBCL中结内占52.8%,结外占47.2%,胃DLBC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占结外淋巴瘤52.9%,无论发生于结内或结外,肿瘤均由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构成,瘤细胞弥漫分布,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及CD30(2例),瘤细胞不表达CK、CEA、CD3、ALK、EMA。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随访2-34月,17例建在,9例死亡,10例失访。结论DLBCL是发生于结内、外的大B细胞弥漫性增生形成的一组侵袭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54.5%(36/66),也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具有发病部位广泛,免疫表型复杂等特点。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及淋巴瘤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白血病患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白血病患儿予以研究,根据硬币法分为两组,即甲组(n=30)、乙组(n=30)。甲组患儿给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乙组患儿给予常规浅静脉穿刺化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结果甲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是93.3%,明显高于乙组患儿的73.3%,对比差异明显(P<0.05)。甲组患儿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是6.7%、6.7%、6.7%、3.3%,明显低于乙组患儿的33.3%、26.7%、36.7%、23.3%,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白血病患儿治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一次置管成功率更高,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原发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1例原发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原发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该病病例B超引导穿刺活检术定性后明确为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B超引导穿刺活检病检确诊后给予放化疗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的临床特征、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我院PLA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通过胸腔镜下肺组织活检确诊为PLAM,给予吸氧、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口服西罗莫司等治疗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病情稳定,活动耐力增强。结论PLAM发病十分罕见,临床医师工作中遇到生育期女性出现反复咳嗽、气胸以及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警惕PLAM可能,及时行胸部HRCT,若HRCT表现为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囊泡状类圆形影时应进一步行肺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acutenecrotizingencephalopathyofchildhood,ANEC)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便于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对2017年1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PICU收治的1例ANE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疾病表现为急性起病,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有惊厥发作,发作后24h内可出现脑疝。头部MR检查示双侧丘脑、海马、双侧小脑半球及脑干、小脑蚓等可见对称性损害。血清LDH、AST轻度增高。给予抗感染,止惊,降低颅内压及其他对症处理,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病情继续加重,出现脑死亡表现,家长放弃治疗。结论对病毒性发热性疾病后出现惊厥的婴幼儿应警惕ANEC的可能,在早期积极治疗同时,应尽快完善头部MR检查,可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可能改善其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猫抓病浅表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临床治愈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超声共发现淋巴结126枚,大致可以分成三类①直径小于1.0cm,边界清晰,皮髓质分界清晰,血流信号丰富,外周分布;②直径约1~3cm,椭圆形肿块,包膜毛糙,皮质增厚并髓质逐渐缩小、直至消失,血流信号随着髓质变化而变化,中间或中央分布;③直径大于3.0cm,较大暗区,边缘模糊,广泛性水肿,中央分布。结论超声是诊断浅表淋巴结炎最主要、简单及易行影像检查方法,能评估病变累及范围,明确淋巴结肿大程度、数量、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肠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作出评价对比。方法选取50例肠结核患者(肠结核组)、50例克罗恩病患者(克罗恩病组)、50例肠淋巴瘤患者(肠淋巴瘤组)纳入本次研究工作,并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病变部位等。结果肠结核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72.00%),主要受累部位是右半结肠(66.00%);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52.00%),主要受累部位是回盲部(46.00%);肠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70.00%),主要受累部位是小肠(44.00%)。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肠淋巴瘤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疾病病变部位表现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作为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