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因子对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神经性耳鸣患者72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用弥可保,均连用21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19%;对照组总有效率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弥可保 神经性耳鸣
  • 简介:摘要细胞因子在牙周领域炎症发生中的作用逐步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些细胞因子参与到牙周疾病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对与牙周病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分类、功能及其在牙周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IL 牙周组织 炎症反应 TNF-&alph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联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FGF)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对60例烧伤患者,每例患者选择同一块深度烧伤创面的两部分,分别采用rhEGF法和rhEGF+rhFGF法换药治疗,评价上述受试创面愈合后的瘢痕指数(SI)及愈合速度。结果rhEGF+rhFGF法残余创面愈合时间(12.45±8.42)天,明显少于rhEGF(29.7±10.12)天(t=2.225,P<0.05);两种方法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显著性意义(t=1.684,P>0.05);愈后2年rhEGF法SI为8.92±1.78,明显低于rhEGF+rhFGF法6.12±1.54(t=2.116,P<0.05);所有受试创面均无肿瘤形成、癌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联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FGF)治疗深度烧伤创面,能明显减少后期瘢痕的形成,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 标签: 烧伤创面 愈合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情况,以此来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关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于我院就诊的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概率为88.75%(71/80),且感染直接致死率为5.63%(4/71)。同时,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构成比为52.11%(37/71);其次为消化道,构成比为38.03%(27/71);再次为泌尿系,构成比为5.63%(4/71);最后为其他部位,构成比为4.22%(3/71)。通过相关的抗感染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37%(67/71)。结论化疗后,白血病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概率较高。同时,通过给予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

  • 标签: 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 感染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静脉注射给亚胺培南(1~2g/d,分3~4次滴注);观察组静脉滴注美罗培南(50mg/ml,每8h一次),治疗1周后,以病原菌清除率为指标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病原菌清除率分别为77.78%(70/90)、61.11%(55/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美罗培南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效果较为良好,优于亚胺培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循证药学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0~3岁小儿佝偻病发生情况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319例我院门诊就诊疑似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婴幼儿,就诊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检测小儿骨碱性磷酸酶(BALP),随访1年。结果简易诊断佝偻病254例(79.6%),BALP诊断佝偻病264例(82.8%),实际随访240例;佝偻病以3~12月、1~3月较为多发;BALP≦200U/L占55例,其中临床分期为初期有10例,漏诊率为18.2%。简易诊断佝偻病254例,其中230例BALP>200U/L,检出率90.6%。无佝偻病65例,其中BALP≤200U/L仅占31例;干预后患病人数108例,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0~3岁小儿佝偻病患病率较高,早期筛查及时干预对减少佝偻病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早期筛查 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1日到12月31日40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G-6-PD酶活性检测,对确诊为G6PD酶缺乏症的5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云南仍为新生儿G6PD酶缺乏症的高危地区;男女婴G6PD酶缺乏症比较,男婴多于女婴;新生儿G6PD酶缺乏症以溶血性黄疸为主要表现,黄疸程度重,易引发胆红素脑病。结论G-6-PD缺乏症的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程度重,胆红素脑病发生率高。

  • 标签: G-6-PD缺乏症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1β-羟化酶缺乏症(11β-OHD)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1β-OH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9岁男性患儿,男性性早熟、高血压、低血钾,伴有双侧肾上腺增生。基因检测发现CYP11B1基因移码突变,确诊为11β-羟化酶缺乏症。结论11β-羟化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病,诊断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CYP11B1基因检测。

  • 标签: 11&beta -羟化酶缺乏症 CYP11B1 基因突变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治疗方法。方法对96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6例中因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而发现74例,超声检查发现91例(可疑),超声引导下细胞学穿刺检查发现22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18例,腺叶切除+对侧次全切除24例,甲状腺次全切除12例,甲状腺大部切除10例,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32例。90例随访1年~11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TMC多因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而发现,高分辨率彩色超声及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本病的确诊。选择恰当的术式,既清除病灶又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微小癌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栓塞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降低误诊率。方法对近期我院诊断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诊疗活动中肺栓塞易误诊、漏诊。结论应进一步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

  • 标签: 肺栓塞 D-二聚体 肺动脉强化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特点。方法我们对2016年8月-2017年5月近10个月在本院新生儿科收治黄疸的新生儿280例,患儿入院后立即采集静脉血,采用荧光斑点法对其进行G6PD筛查1,同时进行随访,另计算G6PD缺乏与黄疸发生的相关性。结果280例黄疸患儿中有32例为G6PD缺乏,其中男性G6PD平均水平为(423±36),明显低于女性患儿(P<0.5)。而男性患儿胆红素平均水平(386±35.2)umol/L,明显高于女性患儿(P>0.05),患儿体内G6PD降低水平与胆红素升高水平呈直线相关(r=0.91)。结论掌握G6PD缺乏的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对于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G6PD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论皮下注射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瑞白)的不良反与护理。方法选取我科近3年皮下注射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瑞白)发生不良反应病例1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出现肌肉骨骼系统反应者12例,出现发热、头痛者4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者1例。结论注射前采取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中的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这个过程在肿瘤发生中至关重要。ETS-1是原癌基因ETS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胚胎发育,血管生成,炎症反应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数据显示,ETS-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ETS-1所参与调控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ETS-1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本综述将全面的总结ETS-1在肿瘤血管成中的分子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展望ETS-1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转录因子ETS-1 肿瘤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新方法,提高妊娠剧吐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胎儿和母亲顺利度过早孕反应期。方法将2008年8月~2009年5月住院的孕1~3产0自然受孕的妊娠剧吐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在饮食搭配上均充分考虑患者的喜好。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将愉快因子反复作用于患者。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心理反应,并评估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生理、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与医护人员配合度优于对照组(x2=11.44,p<0.05)。结论愉快因子疗法是一项简单有效的护理新方法,对提高妊娠剧吐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疗效,使其顺利度过早孕反应期。

  • 标签: 妊娠 剧吐 心理护理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一Ⅲ)和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cofactorⅡ,HCⅡ)是以肝素辅因子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是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AT-Ⅲ升高一般不会引起病理性后果,但AT-Ⅲ和HCⅡ水平降低可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对可发生血栓前状态的各种疾病的辅助诊断、指导治疗和预防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AT-Ⅲ和HCⅡ的分子特点、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肝素辅因子Ⅱ 高凝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CR7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06-2009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55例和2009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腺瘤患者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中的CCR7的表达。结果CCR7在甲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R7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甲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7在临床分期为Ⅲ期+Ⅳ期的甲状腺癌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7的阳性表达率与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CR7参与了甲状腺癌的进展,可作为判断甲状腺癌预后的指标;CCR7高表达提示甲状腺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抑制它的表达可能成为甲状腺癌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甲状腺癌 趋化因子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房颤心房重构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34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房颤组按照疾病特征分为阵发性房颤组(29例),持续性房颤组(51例)和永久性房颤组(54例)3个亚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左房内径、血清MIF、Ⅰ型CP(PICP)、Ⅲ型NP(PⅢNP)水平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左房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左房内径增大,且阵发性房颤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血清MIF、PICP及PIII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MIF、PICP及PIIINP水平增加,且3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左房内径与血清MIF、PICP、PIIINP水平均呈正相关(rMIF=0.7050,rPICP=0.6954,rPIIINP=0.6816;P<0.01)。结论MIF、PICP、PIIINP可能通过参与房颤患者心房结构的改变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 标签: 房颤 心房重构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Ⅰ型CP Ⅲ型NP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大鼠进行干预,从大鼠的一般状况、血清中主要炎性因子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及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探讨辛伐他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熏香烟加气管内滴入LPS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随机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在造模两周后给予辛伐他汀2.5mg/kg灌胃治疗,每天1次,治疗6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增长率,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血清中IL-8、TNF-α、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测定肺组织中IL-8、TNF-α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较模型组体质量增长率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清IL-8、TNF-α、CRP浓度均降低(P<0.05)。各组大鼠肺组织中IL-8、TNF-α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COPD大鼠模型血清中的炎症因子,减轻肺组织及气道炎症,对COPD大鼠的炎症有抑制作用。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炎症 大鼠 辛伐他汀
  • 简介:摘要本文对近年来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相关疾病中的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神经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临床应用 神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