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HIES)是一种罕见的免疫缺陷性疾病,表现为血清IgE水平升高、皮肤湿疹、反复皮肤感染和特征性的肌肉骨骼表现。作者报道2例在本院就诊的患者并回顾当前文献。患者1是一18个月大的非裔美国男孩,伴有复发性葡萄球菌冷脓肿、肺炎和菌血症。该患者皮肤严重湿疹化,最终并发疱疹性湿疹。在选用敏感抗生素环孢素A(5mg/kg)短期治疗全身性感染后,皮炎改善,随后改为长期口服甲氧苄啶一磺胺甲恶唑。患者2是一15岁高加索男孩,长期患有HIES。该患者从3岁开始即维持每周3次注射1干扰素和每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小剂量氟康唑。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和IL-10在早期梅毒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BC-ELISA技术检测48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结果(1)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2)一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与二期梅毒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不同RPR滴度间IL-2和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3)治疗后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IL-10水平上升不明显(P>0.05)。(4)IL-2和IL-10之间呈正相关(r=0.5385,P<0.05)。结论早期梅毒出现Thl上调,在抵御TP感染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小鼠模型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表达,并探讨其在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5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尾静脉分别接种阿萨希毛孢子菌(T.asahii)悬液和生理盐水,接种后3d、7d、14d、21d及28d,对小鼠肾脏载菌量进行测定;取小鼠内眦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清,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脾脏IL-10mRNA和TGF-β1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试验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肾脏载菌量与血清IL-10、TGF-β1、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及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mRNA表达量、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mRNA表达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接种后3d,试验组小鼠肾脏载菌量为(69.5±9.1)cfu/mg,接种后7d,小鼠肾脏载菌量达到峰值,为(120.3±11.4)cfu/mg,其后载菌量逐渐降低,接种后28d为(2.0±2.5)cfu/mg。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与TGF-β1表达水平在7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4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接种后7d、14d、21d,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种后7d、14d、21d,小鼠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在7d逐渐增高,14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接种后7d、14d、21d,小鼠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mRNA、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mRNA表达量均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
简介:报告2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分别为28岁男性和26岁女性,病程分别为5年和1年,临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紫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检查均有真皮层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丰富酸染,1例还可见特征性的空泡。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简介:目的:探讨2μm激光治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8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2μm激光“刀削面”式汽化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为30~70min,平均时间(45±13)min;术后持续膀胱冲洗1~3d;留置尿管2~6d,膀胱造瘘管于拔出尿管后次日拔出;术后住院时间4~7d。术后随访3~6个月,术前与术后6个月平均IPSS分别为:(22.7±4.5)分、(6.8±3.5)分;QOL分别为:(5.2±0.4)分、(2.2±1.2)分;Qmax分别为:(6.4±1.5)mL/s、(18.8±3.2)mL/s,上述三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经过严格术前评估与恰当处理,2μm激光治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安全有效。
简介:目的对重组人干扰素α-2B局部封闭联合液氮治疗跖疣的疗法与传统单纯液氮疗法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92例跖疣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局部封闭联合液氮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液氮疗法治疗,4次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1%,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1),治疗组皮损痊愈所需的平均治疗次数(4.00±1.57)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治疗次数(7.00±1.2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为轻到中度,无患者因不良反应中途退出。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局部封闭联合液氮治疗跖疣疗效优于传统的单纯液氮疗法,值得临床使用。
简介: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人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HLA—DR、HLA-DQ)的影响,探讨单核细胞及HLA-Ⅱ类抗原在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单纯疱疹病毒2型(333株)感染人单核细胞,于感染后1、3、5、7天分别收集细胞,用APAAP法检洲单核细胞HLA—DR、HLA-DQ表达水平。结果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后1天,单核细胞表达HLA-KR、HLA—DQ抗原水平明显降低,以后逐渐升高,至7天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早期能抑制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HSV-2抑制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可能是HSV-2入侵机体的手段之。HLA-Ⅱ类抗原在单纯疱疹病毒2型致病及免疫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并与其在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其规律。结果:TGF-β1在病理性瘢痕表皮角质细胞中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较表浅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明显增高(P值均〈0.05),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也出现增强,但与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比较,阳性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表皮可能是多种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
简介: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IL-33及IL-6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治疗前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ELISA检测IL-33、IL-6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生殖器疱疹患者经伐昔洛韦治疗后痊愈14例(46.7%),显效13例(43.3%),有效3例(10%),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90%,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t=29.83,P<0.01),IL-33、IL-6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70.88、25.03,P值均<0.01)。生殖器疱疹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17.10,P<0.01),IL-33、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63.36、15.61,P值均<0.01)。结论:肥大细胞发挥其天然免疫应答作用,可能通过调节IL-33、IL-6参与HSV-2感染所致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
简介: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核因子-κB(NF-κB)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法检测2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及非皮损,以及12名正常皮肤组织中PPAR-γ、NF-κB的表达。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738±0.069,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869±0.048和非皮损组的0.802±0.026(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NF-κB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937±0.03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735±0.015和非皮损组的0.796±0.068(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和NF-κB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表达减弱、NF-κB表达增强在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简介:目的进一步验证抗白念珠菌芽管单克隆抗体MAb03.2C1-C2(MAb)的特异性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白念珠菌标准株,重庆、九江两地不同地域中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非白念念珠菌、常见的酵母菌和实验室保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做抗原包被,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ⅡF)方法,对单抗MAb03.2C1-C2特异性进行分析。取临床口腔及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真菌涂片菌丝阳性的标本,MAb03.2C1-C2作为I抗,用ⅡF方法检测。结果200例被检临床病例中,84例口腔念珠菌病和51例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涂片ⅡF试验阳性的标本中,最终鉴定均为白念珠菌。38例口腔念珠菌病和27例阴道念珠菌病中标本最终鉴定为非白念念珠菌或新型隐球菌。MAb03.2C1-C2仅与白念珠菌芽管或菌丝特异性地结合,与白念珠菌的孢子及其他念珠菌种的假菌丝和孢子均不发生结合,也不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反应。61例标本8种临床分离的非白念念珠菌的孢子和菌丝不能特异性地与单抗结合;分离的4例新型隐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均不能与该单抗相结合。结论进一步证实了MAb03.2C1-C2对白念珠菌芽管高度专一的特异性,并可用于口腔念珠菌病及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涂片中白念珠菌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