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郑和“七下”历时28年,航程十万余里,遍及南海、爪哇海、暹罗湾、马六甲海峡、苏禄海、安达曼海、阿拉伯海、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和红海等处,是中国历史上,由海上沟通印度、阿拉伯、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的第一人,距今6世纪,尚无来者可出其右。“海上丝绸之路”到“三保太监”时,始大增眼界,不仅拓展了中国人的海上视野,也解放了中国人的海上心胸。中国以当时享誉万方的压倒性工艺技术:造纸、织染、印刷、瓷器、麝香、大黄、茶叶、冶铸、火炮、海舶隔舱、罗盘尾舵等,远播中东、北非,转传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等大西洋海域,启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造成了世界性现代文明的大变革。同时中国也打开窗户,学习了阿拉伯的天文历算和航海,印度的佛教艺术和医药,古波斯的哲学理论和“人生”科学观,连“西域”的烧饼、葡萄、花露水、牛轧糖、几何图案、回回历法、伊斯兰文学、辛巴达航海等,也都大步移居中国,成就了东西文化的大汇合。
简介:本文对北宋时南北朝七史首次校刻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展开考辨,包括诸史校成奏上时间、刊刻成书时间、各史目录序的相关问题,主要利用晁说之、韩维等宋人文集中新见之线索,对前人观点有所推进和订正。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勾勒所谓“嘉佑七史”校刻始末,指出嘉佑末年,南朝四史校毕进上;治平时期,校、刻并举;熙宁中,北朝三史相继校毕进上;自熙宁中七史全部校毕迄政和中,纯是刊刻阶段。继而对熙宁以後诸史刻印迟缓之缘由提出新说,认为学者历来将此归因于书多脱误,校雠艰难,未中肯綮,实因受北宋後期政局、时风的影响,王安石新学成为当时学术的绝对主流,七史地位边缘化,王氏新学经解大量占用了刊书所需的物资、人力,以致七史的刊刻迁延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