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显现出滞后的趋势。加快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转型发展,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音乐人才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对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性进行阐述,指出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转变发展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
简介:<正>清康熙、乾隆以后,中国的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由明代沿袭下来的昆曲,不仅以典雅的艺术格调与各地方剧种对峙,形成'花'、'雅'争鸣的戏剧发展局面,而且为争取更多的观众,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品格,站在新的艺术审美高点,迈向世俗化,展示出了新的
简介:<正>2005年11月6日—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山西省文化厅、大同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大同市文化局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大同市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十六所艺术研究院(所)和东南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等
简介:贵州省懂蒙寨白裤瑶的铜鼓使用于丧葬仪式中,仪式中需要铜鼓数面、木鼓一面、抽音木桶数个配合演奏出各种节奏。本文以仪式背景为依托,运用双视角的方法对责州省懂蒙寨白裤瑶铜鼓的来历、使用的时间和禁忌、铜鼓和木鼓的配合原则等“地方性知识”进行解读,认为铜鼓源于神授,具有神圣性,铜鼓是白裤瑶人现实与彼岸世界的纽带和精神寄托。
简介:2004年底,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做为指导性文件,同时要求《课程方案》从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自《课程方案》出台以来,教育部曾多次组织研讨,解读文件,
简介:<正>学术界关于我国戏曲兴衰原因的考察与研究历来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各家见解虽均有一定的道理并得到不同程序的认可,然而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诸多因素中,
简介:<正>文人游幕是清代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清代戏曲家亦有佐幕经历。从戏曲史角度来看,这些经历对他们的戏曲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光之际的戏曲家杨恩寿即为一显例。杨恩寿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有多次游幕的经历。他平生著述颇富,在戏曲创作与理论上的成
简介:协同是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关系.应进一步加强两者的交互和延伸,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力量协调开发、垂直整合等战略方式实现协同,从而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获得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两者互利共赢、有效推进的发展目标.
简介:这是本刊为盐城地区的戏曲工作者编的一组文章。这里从前是苏北的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但它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自抗日战争以来的革命文化运动更增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生命力.植根于这块土地的淮剧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并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剧种之一。本刊发表的这组文章大致可分两个部分:一是对盐城地区戏曲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一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生存与发展的思考。文章都下了功夫,各有自己的视角。让我们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简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安顺学院音乐专业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在对近三年毕业生所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窥探当下音乐学人才培养的得失,为下一步课程改革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简介:2011年元宵前夕,“天下第一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推出了青春版《陈三五娘》,由青年演员郑雅思、郭智峰等担纲演绎。首演选在正月十二,公历2月14日,《东南早报》还专门征集10对情侣同温梨园戏爱情经典,热心网友发文说是“2011情人节之夜最美的烛光晚餐”。正月十四又演出一场,剧场依旧热闹。这是十多年后,
转型背景下对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发展的思考——以邵阳学院音乐系为例
昆曲音乐地方化发展的再思考——有感于重庆接龙地区流传的民间昆词
新世纪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白裤瑶铜鼓音乐文化的地方性知识——以贵州省懂蒙寨为例
地方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课改实践谈——以长治学院音乐舞蹈系为例
试论民俗文化在戏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皖北地方戏曲兴衰为个案
游幕、地方戏与“藉张吾楚”意识——论杨恩寿的游幕生活与戏曲的关系
论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
论地方戏的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为观照戏曲命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基于问卷调查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贵州省安顺学院为例
推陈出新与剧种建设——从梨园戏《陈三五娘》看20世纪50年代地方戏建设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