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等卫生学校担负着培养又红又专的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其课程的设置、教学时数的安排是一项十分具体和重要的工作.《医学》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包括医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这门学科,但中等卫生学校因教材、师资及认识等原因,至今仍未将《医学》列入教学计划.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缺陷,并试图进行改革,于是就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口腔87、口腔89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试验,选用北医大医学教研室编的《医学》作为教学参考教材,内容包括世界医学和中国医学两大部分,共15章节,授课8学时.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效果明显.现谈谈一些体会及开设《医学》的必要性,并求教于大家.

  • 标签: 医学史 中等卫生学校 教学试验 医学院校 参考教材 北医大
  • 简介:<正>(周绍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美国学者周绍明(JosephP.McDermott)的著作《书籍的社会——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ASocialHistoryoftheChineseBook:BooksandLiteratiCultureinLateImperialChina)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版的一部力作。该书视野宏阔、论述精辟、视角独特、见解深刻,借鉴西方书籍的研究成果,运用多种资料,描绘出1000-1800年间中国书籍与士人文化的复杂图景,推动了中国出版史研究的进行,为研究者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 标签: 中华帝国 中国出版史 西方学者研究 story 周绍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这二十年对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界可谓意义非凡。在这段时间里,各个学科都经历了由草创、重建到发展的深刻变化。而创办于1985年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其成长恰好与此同步,可以说见证了近二十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北大素以开风气和思想活跃著称。《学志》依托于北大研究生这一优秀群体,作为展示北大研究生学术成果的平台,在学术积累和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十年间,从《学志》的作者和编者群体中成长出来的众多学人很多都是当前学界的骨干和新锐。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志》自身的学术历程也正是中国近二十年学术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对《学志》二十年来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学术角度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志》的成长历程及其成果,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小见大,借以管窥这二十年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转向,以此对当代的学术思想路向有更深的把握和思考。此次学术小的回顾对象主要包括《学志》上刊载文章比例较大的七个学科,即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相关成果,分别由各个学科的编辑进行梳理和撰稿。二十年的艰辛历程,显然非几篇小所能概括。限于学识和精力,亦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失和割爱之恨。疏漏之处,敬请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和批评。

  • 标签: 学志 小史 十年 学术历程 大学研究生 学术积累
  • 简介:在数学分析教学中,经常由于纯粹的理论分析、枯燥的课堂学习以及"数学无用论"的影响,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史料,对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数学史 数学分析教学 渗透式
  • 简介:最近,有幸读到邓洪波老师的新作--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该书是先生在寻访了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20余个省区的书院遗迹,考察了"东洋"、"西洋"、"南洋"等海外书院后,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长期酝酿,集20年书院研究之功力,继其后推出的又一书院研究力作.

  • 标签: 书院 中国出版集团 老师 教授 中心 东方
  • 简介:通过个案,了解20世纪前期徽州妇女原生态的生活,获取一部分徽州地域社会生活的真相,并因此了解她们的性别立场和视点。

  • 标签: 徽州 妇女 口述
  • 简介:紫外光是一种新兴的通信系统,由于其可以实现非视距、短距离的抗干扰、截获能力强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中,是满足战术通信要求的理想手段。对于紫外光通信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对于这一方面研究不多,还没有成型的系统,特别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介绍国内外对于紫外光通信系统的发展研究、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标签: 紫外光通信 UVC 关键技术 光电通信 非视距通信 保密通信
  • 简介:中国政治制度近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凝聚着我们在教学改革活动中所花费的心血,为了巩固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不断完善创新,本文对其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 标签: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高校
  • 简介:科学具有独特的科学道德教育价值:导向道德教育的自主意识;明晰科学道德责任;鲜活真实的情境学生易于接受;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共鸣。科学中蕴含积极的道德导向: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态度;尊重他人的科学道德品质;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人与自然和谐共济的生态道德观念。实施策略有联系学生生活价值引导;设置道德困境提高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建构对话型师生关系,促进视界融合与道德反思等。

  • 标签: 理科教学 科学道德教育 科学史
  • 简介:关于越南史学与中越史学交流,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目前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研究的:一、对《安南志略》、《大越史记全书》、《岭南摭怪》等越南古籍、著的研究;二、对越南史学中的历史观、史料学等问题的分析;三、对越南史学界歪曲历史的批评;四、对中越史学之间的关系的考察。

  • 标签: 越南 史学 历史观 中越关系
  • 简介: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口述是一个二重概念。它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曰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作为学科的口述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在运用方式上有同构性,但在研究理念上则有质的不同。有关回忆录、访谈录等是否算作口述以及国史研究中的口述是否可信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没有区分作为学科的口述与作为方法的口述的差别。口述史学是“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料是文献资料的补充。

  • 标签: 口述史 当代中国史 学科 方法
  • 简介: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上海历史短浅,沿海一渔村,因渔务、酒务而成村落,建县不过七、八百年,即便到清乾隆朝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实际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县邑。至1843年开埠,上海方始起了最大的变化,以港兴商,以商兴市,以市而盛,最终成长为国际大都会。开埠百年的巨变,市政、商业、金融、贸易、经济乃至文化,皆成为全国的中心,东亚的桥头堡,更是学人心驰神往的渊薮。

  • 标签: 教育史 上海 近代 国际大都会 桥头堡 历史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国内外存在的多种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形态当作一个整体加以学理性的研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 整体性 研究
  • 简介:缅甸历史名著《琉璃宫》,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献,印度婆罗门教文献和大乘汉文佛教文献中,均记载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人公罗摩的血缘关系问题。早期典籍一致认为罗摩属于甘蔗族后裔,但还没有提到释迦牟尼。也许是晚出的文献认为释迦族也属于甘蔗族系。这样,同是甘蔗族的后裔,释迦牟尼和罗摩自然就有血缘上的关系,罗摩就成了释迦牟尼的远祖之一。1.大乘佛教文献对佛陀出生于甘蔗族的记载很明确,但似乎还没有与罗摩直接挂上钩。2.南传佛教文献对释迦牟尼与罗摩有血缘关系的记载较明确,其记载并非全不可信。3.印度往世书文献将释迦族列为甘蔗族后裔。显然,罗摩为释迦牟尼远祖的结论,是有充足根据的。

  • 标签: 佛陀 罗摩 罗摩衍那 琉璃宫史
  • 简介:上海"二期课改"明确提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各学科都有必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历史学科因其特有的学科优势,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阵地。作为德育内容的核心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将之以多渠道、分层次、渐进式的教法予以萌发、积淀,使其于无形中化为自觉行为,这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思考并努力为之实践的。本文以"西学东渐"这一实践课为例,力求在多渠道、分层次、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尝试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

  • 标签: “西学东渐” 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史鉴 明智
  • 简介:绵延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项考试制度,它与我国今天的高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自科举制度被废除以来,人们给予它更多的是批判,本文客观、全面地评价了科举的历史功绩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科举制度 人才选拔 高考改革 中国 公平竞争 招生制度
  • 简介:以四种版本的中国文学著作为标本,以两位古代文学家为个案,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道释在中国文学著作中的现状,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学著作中的呈现经历了曲折,重写中国文学应该不断注入文化的血液,还原古典诗人、作家及其作品的本来面目,真正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无限风光、无穷魅力。

  • 标签: 儒道释 中国文学史 体现
  • 简介: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位置举足重轻,本文以“物质”为例,阐明了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因此,当前高校哲学课教师应加强科学内容在哲学教学中的融汇贯通的作用。

  • 标签: 科学史 哲学课 物质
  • 简介:全文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新编五代平话》第一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与唐代第一人称代词体系特点作了比较,由此可以了解宋元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以及文言和白话相结合下产生的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 标签: 《新编五代史平话》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