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口腔面合像拍摄训练中使用仿模对实习医师拍摄能力的提升效果。方法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的60名实习生随机平均分为仿模训练组、互训组和临床见习组进行拍摄训练。在训练结束后通过拍摄考核、被拍摄志愿者评分,考查三组实习生学习成效;且对仿模组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17.0对组间数据行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LSD分析。结果仿模组实习生拍摄用时、照片评分与互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结果均优于临床见习组(P<0.05)。被拍摄志愿者对仿模组实习生的满意度评分,与对互训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对临床见习组的评分(P<0.05)。问卷结果显示,对仿模教学手段可起到的各项作用,大多数仿模组实习生均表示认同。结论使用仿模进行口腔拍摄训练,有助于增强实习生拍摄能力,提高拍摄训练效果和效率。

  • 标签: 仿头模 面合像 拍摄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一种用于本科生骨牵引临床技能训练的双Debriefer混合模拟教学课程,并评价其教学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交叉对照研究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28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模拟教学和传统教学组织教学,1周后两组的教学方法进行交叉。用技能评分表评价学生在接受不同教学后的骨牵引临床技能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实习第1周末,实验组学生的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平均分分别为85.07分、67.92分。在实习第2周末,实验组技能评分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评分提升,并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Debriefer混合模拟教学为本科生学习骨牵引临床技能提供了新的可靠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技能,减少操作错误,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模拟教学 临床技能训练 骨牵引
  • 简介:摘要贴横结肠切断大网膜,依次于根部离断网膜左血管、网膜右静脉及网膜右动脉,完成No.4sb和6组淋巴结的清扫。于脾动脉根部进入胰腺上缘,依次清扫No.11p、9、7、8a、12a及5组淋巴结。离断十二指肠,清扫No.12a、11d及10组淋巴结。用无菌麻绳对食管下段进行结扎,在食管"自牵引"的状态下完成下纵隔的游离并于结扎线近端食管右后壁打孔,取Treitz韧带远端约25 cm处小肠,游离系膜后对系膜缘肠壁打孔。行食管右后壁与空肠对系膜缘的侧侧吻合。通过助手主操作孔在切除共同开口的同时切断食管和空肠完成后离断食管空肠吻合。然后留置45 cm无功能袢做空肠-空肠侧-侧吻合。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胃切除术
  • 简介:摘要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最内层,是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在近视性视网膜病变中对视网膜形成向前的牵引力,引起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myopic traction maculopathy,MTM)。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对MTM疾病进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时,对内界膜有相应的处理,包括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等,不同的处理方式视网膜的复位率,黄斑孔的闭合率以及视力提高程度不同。本文就发生MTM时内界膜病理性改变,及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时对内界膜不同处理方式进行综述。

  • 标签: 黄斑病变,牵引性,近视性 玻璃体切除术 剥除术,内界膜 填塞,内界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反牵引技术辅助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失访者10例,根据复位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双反牵引复位组与牵引床复位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间的差异。结果70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87.5%,平均随访14个月。男性3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83.8±0.5)岁。双反牵引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骨折复位时间、术中透视次数[(76±11)min,(80±90)ml,(12±3)min,(20±2)次]少于牵引床组[(85±13)min,(100±104)ml,(25±3)min,(25±3)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4,P=0.043;t=-1.773,P=0.037;t=1.362, P=0.041;t=-2.757,P=0.035),双反牵引复位组术后1、3个月患侧髋、膝功能评分明显优于牵引床复位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髋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反牵引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便,复位质量高,对周围组织血运保护好、时间短、康复快,近期疗效优。

  • 标签: 髋骨折 双反牵引 微创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的手术效果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采用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的唇腭裂修复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后,采用经鼻引出上颌骨坚固外固定牵引支架,牵引3~4周;牵引完成后立即行上颌骨坚固内固定。对患者术前、牵引完成即刻头颅CT颌面部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术前、后各指标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14~25岁。牵引完成即刻上、下颌形态与术前相比,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前移(10.69±9.01) mm,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形成的角增加(13.53±7.14)°,上牙槽平面角增加(3.97±5.87)°,下颌平面角增加(4.65±3.67)°,前面高增长(5.63±4.41) mm。上颌骨向前下方移位,中面部突度增加,轮廓获得改善。牵引过程会对下颌骨位置产生一定影响,15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中、重度张口度下降,在牵引结束进行固定后再配合张口训练,张口受限自行缓解;1例同时出现颞下颌关节脱位,通过关节手法复位、上颌骨固定及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张口受限和脱位问题均得到解决。结论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能够有效前移上颌骨,使下颌骨出现顺时针旋转,改善面部轮廓,并且明显缩短牵引治疗时间,但牵引过程中可能出现张口受限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 标签: 唇裂 腭裂 上颌骨 截骨术,勒福 骨生成,牵张 上颌后缩 三维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深度低位的老年全身麻醉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纳入60例拟于深度低位体位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老年患者,数字抽签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保护通气组)和传统通气组(各30例)。保护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4~16次/min、呼气末正压5 cmH2O,每30 min进行1次肺复张,采用压控持续膨肺,膨肺压力30 cmH2O,持续30 s;传统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术中采用七氟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记录全身麻醉插管后5 min、气腹后即刻、气腹30 min、气腹1 h、气腹2 h、气腹3 h、手术结束时呼吸系统驱动压、气道平均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记录入手术室、麻醉插管后5 min、气腹后、拔管后术后24 h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氧合指数(OI);记录气腹后的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值[P(a-et)CO2]。结果保护通气组患者各时间点呼吸系统驱动压均低于传统通气组(均P<0.01),保护通气组在各时间点的气道平均压均高于传统通气组(均P<0.01)。保护通气组在插管后5 min(t=0.751)、气腹后即刻(t=2.830)的呼气末二氧化碳高于传统通气组(均P<0.01)。保护通气组在插管后5 min(t=1.435)、气腹30 min(t=2.469)、气腹1 h(t=1.359)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传统通气组(t值分别为1.435、2.469、1.359,P<0.01或P<0.05)。两组患者间各时间点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和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比传统通气策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系统驱动压,提高气道平均压,对肺内氧合无优势,可安全用于深度低位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

  • 标签: 头低位 麻醉,全身 呼吸功能试验 肺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能力、足底压力分布、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1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n=70)、运动组(n=70)、针组(n=72)。3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其中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运动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120 min,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8周。针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针治疗,运动组患者则增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而联合组在增加针治疗的同时进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4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MAS)、改良的Berg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评分(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下肢肌张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步态功能评价系统检测患者患侧的足底压力分布和步行时各下肢关节的活动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BBS、FMA-LE、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MAS、BBS、FMA-LE、MBI评分分别为(1.41±0.60)分、(46.13±8.95)分、(29.10±3.24)分和(55.76±11.18)分,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第Ⅰ趾、第Ⅱ~Ⅴ趾、跖骨头Ⅰ、跖骨头Ⅱ~Ⅲ、跖骨头Ⅳ~Ⅴ、内侧足弓、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的承重负荷比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患侧的上述各足底压力分布承重负荷比均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骨盆旋转角度、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屈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上述各活动角度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肌张力,提高其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和下肢的关节活动度。

  • 标签: 头针 下肢智能反馈 脑卒中 下肢肌痉挛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因胰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4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术前CA19-9/GGT与1年生存情况绘制ROC曲线,确定CA19-9/GGT的最佳cut-off值,并以此将患者分为低比值组和高比值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CA19-9/GGT(RR=1.842,95%CI:1.081~3.193)和淋巴结转移(RR=1.780,95%CI:1.118~2.835)是影响胰癌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研究显示CA19-9/GGT相对于单纯CA19-9而言,在判断胰癌远期生存方面更具有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切除术(laparoscopic duodenum- preserving pancreatic head resection,LDPPHR)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完成的32例LDPPHR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针对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DPPHR,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9%(7/32),其中包括严重并发症3例(1例术后长期胰瘘、1例术后十二指肠乳头狭窄致梗阻性黄疸、1例术后腹腔出血),均行二次手术治愈;轻微并发症4例,均为单纯性胰瘘,延长带管时间治愈。结论LDPPHR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技术上可行,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有待评价。

  • 标签: 胰腺切除术 十二指肠 腹腔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叉框蛋白A1(FoxA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的65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FoxA1蛋白表达水平;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分为对照组和FoxA1 KD组,分别采用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凋亡水平和周期变化;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FoxA1对凋亡和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中Fox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46±0.75)明显低于神经胶质瘤组织WDR1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2.66±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80,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值(1.91±0.06)明显高于FoxA1 KD组细胞A值(1.44±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50,P<0.05)。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率[(80.55±3.60)%]明显高于FoxA1 KD组细胞克隆形成率[(42.67±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0,P<0.05)。对照组细胞凋亡比例[(3.77±1.00)%]明显低于FoxA1 KD组细胞凋亡比例[(32.24±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00,P<0.05)。对照组细胞G0/G1期比例[(33.74±2.59)%]低于FoxA1 KD组细胞G0/G1期比例[(41.52±2.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721,P>0.05)。对照组细胞S期比例[(33.20±2.29)%]明显高于FoxA1 KD组细胞S期比例[(26.65±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81,P<0.05)。对照组和FoxA1 KD组细胞G2/M期比例[(34.77±2.95)%、(34.18±1.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1,P>0.05)。对照组细胞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0.92±0.09)明显低于FoxA1 KD组细胞(1.6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3,P<0.05)。对照组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0.95±0.04)明显高于FoxA1 KD组细胞(0.5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82,P<0.05)。结论Fox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参与了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等生物学过程。

  • 标签: 叉头框蛋白A1 乳腺癌 增殖 凋亡 周期
  • 作者: 苏明莉 张葆欣 刘西纺 朱平 杨艳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基础教研室,兰州 730000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西安 710068,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西安 710068,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骨科康复病区,西安 710054,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西安 710068,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咸阳 712046
  • 简介:摘要股四肌萎缩是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并在术后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并可引起再次损伤及骨性关节炎的早发。因此,为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应在及时预防肌萎缩的同时,采用综合康复措施优化和加速其肌力恢复。本文主要综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肌萎缩的发生机制及其康复策略,以期为临床康复干预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肌萎缩 肌力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蘑菇金属支架(lumen-apposing metal stent,LAMS)治疗胰腺包裹性坏死(walled-off necrosis,WO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2月—2020年6月间,因胰腺WON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内镜超声引导下LAMS或塑料支架(plastic stents,PS)引流的43例连续病例纳入本次回顾性队列研究,按所用支架类型分成LAMS组(n=16)和PS组(n=27),主要对比观察2组的操作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手术时间、内镜下清创次数、支架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3例均成功置入支架,2组操作成功率均为100%。LAMS组临床成功率、手术时间、内镜下清创次数、支架留置时间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75.0%(12/16)、26.0(19.1,39.8)min、0.5(0,2.0)次、(41.3±28.4)d和43.7%(7/16);PS组分别为37.0%(10/27)(χ2=5.795,P=0.016)、31.0(26.0,48.0)min(Z=1.221,P=0.222)、0(0,0)次(Z=2.245,P=0.025)、(176.1±99.1)d(t=5.187,P<0.001)和14.8%(4/27)(χ2=8.893,P=0.064)。结论LAMS治疗胰腺WON安全有效,相比PS,LAMS具有更高的临床成功率,但需要更多次的内镜下干预。

  • 标签: 支架 双蘑菇头金属支架 塑料支架 内镜超声引导下支架引流术 胰腺包裹性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圆精子症家系的DPY19L2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捕获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家系基因组进行分析,Sanger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技术对致病基因的变异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Sanger测序及qRT-PCR验证显示家系两患者及其母亲均存在DPY19L2基因c.384dup(p.Glu129*)杂合变异,两例患者及父亲存在覆盖DPY19L2基因全长约164.5 kb的大片段杂合缺失。结论两例圆精子症患者DPY19L2基因c.384dup(p.Glu129*)变异及DPY19L2基因缺失是其致病原因,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 标签: 圆头精子症 全外显子组测序 DPY19L2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钻孔引流术后采取低足高体位对脑组织复张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自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78例CSDH患者,根据病例资料记录情况将患者分成3组,对照组(术后采取平卧位)、治疗1组(术后采取低足高位,足高约15°)、治疗2组(术后采取低足高位,足高约30°),对3组患者拔除引流管前、术后1个月的脑组织复张程度以及血肿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拔除引流管前,3组患者脑组织复张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组与治疗2组患者的脑组织复张程度大于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患者脑组织复张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5,P=0.924)。术后1个月内7例复发,其中对照组5例、治疗2组2例,剔除复发患者后,3组患者的脑组织复张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至6年,治疗组的血肿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2.4% vs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DH患者钻孔引流术后采取低足高位可促进脑组织复张,减少术后血肿复发率。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组织复位 头低足高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为头部放疗患者定制个体化3D打印膜,通过与热塑膜对比,评价其材质的物理特性及该技术的摆位精准度。方法分别将3D打印膜和热塑膜置于固体水表面,通过电离室和胶片测量深度5 cm处和表面剂量来进行剂量学评估。选取30例头部放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热塑膜和3D打印膜进行固定,通过CBCT获取患者X、Y、Z方向的平移和旋转摆位误差来进行临床摆位误差评估。结果深度5 cm处两种材质对射线衰减率均<1%。表面位置热塑膜剂量升高27%,3D打印膜升高18%。两组患者各取116组摆位误差数据,对照组和试验组X、Y、Z方向平均平移误差分别为1.29 mm和1.16 mm、1.42 mm和1.24 mm、1.38 mm和1.16 mm;平均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1.29°和1.08°、1.02°和0.96°、1.01°和1.0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Y、Z方向平移摆位误差和X方向旋转摆位误差不同(P<0.05),其他方向相近(P>0.05)。结论3D打印膜体位固定技术符合现代放疗的精准摆位要求,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可用于进一步临床研究。

  • 标签: 三维打印 头膜固定,个体化 摆位误差 头部肿瘤/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104例前臂桡动脉-静脉内瘘(RC-AVF)手术患者被纳为研究对象,按血管分离的方法分为常规技术(CT)组及No-touch技术(NTT)组。术后12周观察期内NTT组内瘘静脉内径及自然血流量均大于CT组(均P<0.05);术后第4周、第8周NTT组临床内瘘成熟率高于CT组(分别69.8%比49.2%,χ2=4.379,P=0.036;83.7%比65.6%,χ2=4.910,P=0.040);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NTT组影像学内瘘成熟率亦高于CT组(分别为76.7%比55.7%,χ2=4.856,P=0.028;86.0%比68.8%,χ2=4.083,P=0.043;93.0%比78.7%,χ2=3.981,P=0.046)。结果提示,与应用常规技术比较,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血管构建RC-AVF可促进内瘘成熟并提高内瘘成熟率。

  • 标签: 动静脉瘘 桡动脉 静脉 血管分离 成熟 No-touch技术
  • 作者: 陈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盱眙 211700
  • 简介:目的:分析胎吸引术与产钳助产术在阴道助产中的应用。方法: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为限,对44例在本院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n=22)采用产钳助产术,实验组(n=22)采用胎吸引术,对比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吸引术与产钳助产术相比,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阴道助产;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指套悬吊牵引复位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两种方法在桡骨远端Colles骨折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114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接受保守治疗患者,分为指套悬吊牵引复位组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组,两组在复位后均采用掌屈尺偏位石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表现(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Colles骨折患者在性别、年龄、部位、致伤原因以及骨折AO/OTA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4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两组患者复位前、后分别通过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与尺偏角,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过程中和复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后腕部软组织肿胀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和6个月复查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复位方式在Colles骨折保守治疗过程中均有效,指套悬吊牵引在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在牵引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比双人徒手牵引复位更好。

  • 标签: 桡骨骨折 Colles骨折 指套 牵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牵引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62例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0~78岁[(47.1±13.4)岁]。胫骨干骨折30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胫骨远端骨折15例。骨折AO/OTA分型:4A型18例,4B型24例,4C型20例。30例采用牵引式外固定支架牵引(A组),32例采用跟骨结节牵引(B组)。比较两组牵引后第3天的伤肢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两组筋膜切开率、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外伤至Ⅱ期确定性手术前的观察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和非计划二次手术率。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1±2.7)个月]。A组CK为315.6(140.0, 531.5)U/L,显著低于B组的465.5(277.0,1 240.5)U/L(P<0.05);两组ALT、BUN及LD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筋膜切开率[40%(12/30)]高于B组[34%(1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为(68.5±17.1)min,显著低于B组的(89.0±15.1)min(P<0.05)。A组非计划二次手术率[3%(1/30)]低于B组[25%(8/32)](P<0.05)。两组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hner-Wruhs评分优17例,良5例,中2例,差6例,优良率为73%;B组优13例,良3例,中7例,差9例,优良率为50%(P>0.05)。结论与跟骨结节牵引比较,牵引式外固定支架可以减轻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术中维持骨折复位有助于缩短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

  • 标签: 骨折 胫骨 腓骨 外固定器 损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