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现行反垄断立法尚无关于剥离资产选择专门性规定。资产剥离是各国普遍采用合并救济措施,剥离资产选择是相关制度关键性、基础性问题。“保证资产存活性和竞争性”是选择剥离资产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实现又依赖于三方面因素,即剥离资产构成、归属和充分性。通常情况下,构成剥离资产最佳选择是“正在经营独立业务”;剥离被收购方资产对竞争恢复和维护更加有利;而“充分性”实现则需要资产在质量、规模、产品范围、地理范围等方面均足以保证资产购买入在相关市场上成为有效竞争者。

  • 标签: 剥离 资产 合并救济
  • 简介: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关键在于,在单位业务活动中发生违法行为到底是单位自身意思还是作为单位成员自然人意思体现。只有属于单位意思体现场合,才可能被认定为单位犯罪。在认定单位意思时,原则上,必须依据单位属于拟制人格主体基本原理,将作为单位代表机构即单位领导自然人意思视为单位本身意思;但是,在单位领导意思完全背离单位基本宗旨和目的,违反单位相关制度等时,则不能如此考虑,而只能看作为单位领导自然人意思。而且,在认定单位意思时,不能仅只考虑单位领导自然人意思,还必须参考单位自身特征如结构、政策、措施、习惯等。

  • 标签: 单位犯罪 意思 自然人
  • 简介:司法过程法律发现是法学方法论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是法官面对个案理解、解释、适用法律过程.在这一过程,法官应表达对法律忠诚并根据案件事实衡平个别正义.法官之所以在司法过程中发现法律,乃是因为法律适用就是法律解释,没有法官对法律和事实理解,就不可能有法律适用.依照法治原则,发现法律首先应从法律正式法源中去寻找,只有当正式法源没有明确标准或虽有标准但该标准与个案正义严重背离时,才在非正式法源寻找可以接受答案.

  • 标签: 法官 司法过程 法律发现 法律适用 法源 法学方法论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和重大社会转型,促进了中国公共领域兴起,它不仅为公共权力和国家制度提供了合法性根基,也形成了开放民主均衡机制,促进了公民性社会资本生成,推动了多元兼容公共精神的确立,从而促进了民主和法治进程.尽管中国公共领域还存在自主化和法律规制等问题,但其发展前景可观,意义重大.

  • 标签: 社会转型 公共领域 法治诉求
  • 简介:我国刑法学界对没收财产刑实质内容长期缺乏清晰认识,这源于对其所剥夺"财产"未能有深入认识。在法律上,财产本质是财产性权利,财产是物上位概念。我国刑法规定没收财产刑,实质是对犯罪人私有财产权剥夺,而非仅仅是对特定之物剥夺。只有深入了解到这一点,才能理解没收财产刑超出了刑罚正当化根基范围,因而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摈弃。

  • 标签: 财产 私有财产权 没收财产刑
  • 简介:我国现行刑法中直接涉及徇私罪名有20个之多,都属于与职务有关渎职型犯罪,因而徇私含义也应该从这点考虑。从词源上看,徇私在刑法意义即为谋私,其追求私利目的性非常明确,只是谋私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这种私利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财物,还包括各种非财产性不正当利益。徇私既包括徇私利,也包括徇私情。同时还包含徇单位之私之意。

  • 标签: 徇私 徇单位之私 徇私舞弊犯罪
  • 简介:刑法分则条文以及司法解释中出现多处“明知”,此处“明知”含义有别于总则故意犯罪规范“明知”。学界对“明知”、“确知”、“实知”与“应知”含义存在认识上分歧,且难以辨析,致使在司法实务认定“明知”标准不一,认定方法各异。文章从规范分析入手,结合语义分析方法,阐释“明知”认定,首先应当以证据证明、发现行为人主观心态为主;其次完善刑事法规范,对“明知”认识程度进行分级,体系化“明知”认识内容,从而解决变更待证事实这一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以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严格限制刑事推定适用。

  • 标签: 明知 刑事推定 应知 变更待证事实
  • 简介:在法学出现了各种流派以后,有一个重要现象值得法治论者去研究。这就是除了教义学属性法律解释学以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以外,多数法学流派主要观点都是对现行法律规范效力进行程度不同消解、修正、甚至废止。这一方面丰富了法学研究内容,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法律,但另一方面也从不同角度挑战了法律甚至法治权威。对此,法治论者必须正视。在很多法学流派,由于带有教义学属性法律解释学基本观点被批判,尤其是后现代法学对法治基本原则解构,使我们感觉到,法律人思维(包括法学研究)中出现了规范失落或者说法律隐退。本文分析了在法律决断论和主体选择论矛盾下,法律规范尴尬地位、规范隐退表现、原因以及拯救姿态与理路,所蕴涵问题意识在于批判能动司法理论基础。

  • 标签: 法律修辞 法律解释 法律决断论 主体选择论
  • 简介:语感是对语言某种感觉,是一种民族语方思维优化机制,它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语言,尤其是语言结构。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差异对比,阐述了语感在翻译时结构转换中所重要作用。

  • 标签: 语感 翻译 结构转换 英语 汉语 语言结构
  • 简介:<正>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统一。我们既要认识事物质,又要认识事物量,既要对事物作定性分析,又要对事物作定量分析,才能完整地把握事物。刑法学作为一门研究犯罪和刑罚规律科学,它也是一门既定性又定量科学。本文拟从哲学角度,对刑法学质和量问题作粗浅探讨。一、刑法学质刑法学质,是指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此刑罚与彼刑罚相区别的规定性。(一)罪与非罪规定性什么是犯罪?我国刑法第10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个定义,是我们认定犯罪,

  • 标签: 刑法学 规定性 罪与非罪 犯罪情节 刑罚体系 此罪与彼罪
  • 简介:从妥协视角考虑司法调解引入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制度建设,是基于证据采集难度、商事纠纷复杂性、法官专业知识局限性等因素考量。通过制度上规范保障对特定经济领域负有监管职责政府部门可以有效协助司法调解。这种制度亦是对法官调解经验积极调动和调解权限必要限制,确保在该制度对纠纷主体损益分配受到制度约束,而不是以牺牲实质正义换取短暂妥协。

  • 标签: 司法调解 政府协助 损益分担
  • 简介:"文学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关系,涉及法律与文学核心逻辑,对之深入辨析具有重要意义。"诉讼战场"这一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重要路径,而文学叙事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重要桥梁。无论是诉讼战场还是文学叙事,其关键在于对"社会细节因素"调动及与之密切相关修辞策略,由其获得动能,由其获得存在必然性,亦由其清晰地展现"文学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互动机制。看到"文学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必然联系,有利于理解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实践,对法律法学本身同样大有裨益。

  • 标签: 文学中的法律 作为文学的法律 诉讼战场 文学叙事 社会细节因素 修辞
  • 简介:本文通过对传统政治思想基石”、“道”观念起源追溯,分析了其文化底蕴和政治功能,指出两者殊途同归特征:“”通过层次上不断提升而进入道;“道”由一条外在路径逐渐深入,抵达宇宙和事物之“”。“”具象地提供着权力合法性.“道”抽象地体现着权力神圣性。但在根本上,“”即是“道”,“道”即是“”。它们共同指向是:皇帝即圣人,即唯一决定者——“”、“道”以绝对者名义,笼罩和剥夺了芸芸众生主体性。

  • 标签: 王权
  • 简介: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中有重要地位,涉及到刑事诉讼受理,回避,管辖,证据、判决和执行。经过近代和现代化洗礼,血缘关系在中国刑事诉讼法作用显著地降低了,这既是一种进步,也是倒退。

  • 标签: 血缘关系 刑事诉讼法 回避 证据 执行
  • 简介: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规制目标是清楚,而对于何种规制方案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则众说纷纭。自动续期问题实质是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公平分配。一概无偿自动续期以及"一次获得,永久使用"等方案看似合理,实则有违市场逻辑,对既有的居住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并不公平,且会诱发地方政府策略行为或投机行为。而采用市场方式进行个别化谈判和灵活期限续期以及试错做法同样会产生极高交易成本,并产生不公平结果和系统性风险。这些都可能破坏自动续期规制目标的实现。自动续期制度设计必须以公平等法律价值为基点并在效果上接受其检验。

  • 标签: 自动续期 土地资源分配 公平考量 市场 效果检验
  • 简介:《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但在具体工伤认定案件,因为《条例》对“工作场所”含义没有做出具体解释,所以执法人员、劳动者和企业负责人容易产生争议。事实上,该问题解决必须把握正确方向,即应该以劳动者利益优先保护原则作为出发点,同时兼顾用人单位利益。在总结有关法律规定和各种不同观点基础上,可以认定工伤是“因工而伤”,凡是与劳动者工作存在直接或者间接联系处所都可界定为“工作场所”。

  • 标签: 工伤 工作场所 劳动者利益
  • 简介:试析国际禁毒公约罪刑规范王凌毒品犯罪作为一种国际犯罪,主要是由以下国际禁毒公约规定: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经修正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198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以下分别...

  • 标签: 毒品犯罪 麻醉药品 精神药物 缔约国 政治犯罪 经济犯罪
  • 简介:《国家赔偿法》(1995)第28条规定"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国家赔偿法》(2010)第36条继续沿袭了该规定。"直接损失"概念从民法引进,但其目的和理念却与民法大相径庭,学界对直接损失定义加深了司法实践困惑,使得国家赔偿法上直接损失理论不能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指引,反致理论与实践出现背离。本文通过对司法实践中法院对直接损失认定标准与学者所设计理论进行对照,辅以民法上相关概念考察,试图揭示当前国家赔偿法直接损失理论存在缺陷,并进而提出两个优化方案:即国家赔偿标准上直接适用民法规定理想方案,以及对直接损失作重新解释稳妥方案。在保持现有国家赔偿制度稳定性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赔偿标准理论上自洽与事实上扩大受害人赔偿范围融合。

  • 标签: 国家赔偿 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