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2 个结果
  • 简介:大法官既要成为政治家,又要成为法律人。这是全国政法系统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要求,也是近日大法官“大学习、大讨论”专题研讨班上形成的共识。

  • 标签: 政治家 政法系统 大法官 研讨班 法律人 专题
  • 简介:由于现代解构主义研究进路对卢梭"立法者"定位有所偏差,卢梭政治哲学思想长期为学者所争论,因此需要依靠"表面的问题"来研究卢梭的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回顾自然法以及城邦德性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共同体的解构与重构成为卢梭研究的起点。为了在共同体中追求彻底而纯粹的自由,卢梭将自然法推向了极致,批判科学与艺术的泛滥,也批判了导致人类社会不平等的私有制。在偶然因素的作用下,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立法者卢梭指导社会契约的订立以构建共同体,但这种论证产生了诸多前后矛盾之处,说明卢梭更多的是一位用语词构建共同体的启蒙思想家,一位非历史主义者。

  • 标签: 卢梭 自由 共同体 自然法 德性
  • 简介:受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转变的影响,马克思法律理论的建构遵循了"社会—政治法律哲学进路"。这种进路的选择不仅不是马克思的疏忽,更是包含着马克思本人促进人类解放的伟大担当和理论旨趣。而且,这种进路触及到了法律的一个特征,即法律的非自主性(法律的社会—政治基础),对当下中国法律哲学的建构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

  • 标签: 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法律的社会性 法律的历史性与政治性
  • 简介:当前,中国刑法学界正在就犯罪构成理论改革的问题进行着激烈的争论。然而,一些刑法学者内心深处的政治情感影响着其理论立场。德国犯罪三阶层论的产生和发展弥漫着令人心痛的政治悲情。其他犯罪构成理论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样充满着政治悲歌。在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的共同刑法理念下,犯罪构成理论是中性的理论分析工具。因此,在犯罪构成理论争论中应淡化其政治出身,主要应从逻辑性和实用性等技术层面上讨论各种犯罪构成的优劣,并创建、移植或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犯罪构成理论。

  • 标签: 德国 犯罪三阶层论 犯罪构成 政治 悲情
  • 简介:强化证据规则意识对转变执法理念、推动修改后刑诉法实施,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当前,要结合枪察工作实际,深化对“证据规则意识”的理解和把握,为修改后刑诉法的顺利实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 标签: 证据规则 刑诉法 修改 意识 执法理念 决定性
  • 简介:本文通过两则个案的系统分析,展示了特殊侵权行为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法官及当事人自己对于特殊侵权行为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由此而产生的民事责任与一般民事责任的不同也不够重视,尤其是在归责原则和民事责任的范围上更是如此.这必然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判,而且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作者建议应当在立法中明确高度危险作业的范围,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以实现法律的基本目的,保护受害人利益,公平分配责任.

  • 标签: 侵权责任 高度危险作业范围 民事责任 受害人利益 归责原则
  • 简介:经过对买卖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代理活动的总结.不难发现此类案件债务人欠债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资金周转问题.而相当一大部分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存在问题引起的,质量问题的解决往往即费时又费力,因此债权人向债务人索要欠款时.故意回避商品的质量问题已行成必然趋势。这种类型的纠纷

  • 标签: 律师代理 与质量反诉 质量反驳 债务人 基本价格原则 损害赔偿
  • 简介:在上一篇小文(《有产阶级的法律》,载《法学家茶座》第五期)中,我提到M先生是怎样在美国法学院“修炼”的。从中发挥,我提到了法律教育和法律本身如何是一项有产阶级的事业,而且,作为无产阶级的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法律,这是一种吊诡。

  • 标签: 意识形态 美国 法律教育 学校管理
  • 简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各种思想和意志自由表达的场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国家技术垄断、信息霸权、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帝国主义等威胁;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对网络话语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占领和治理的策略,加强“网络主权”意识和网络占领的顶层设计,改进宣传方法,壮大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队伍力量,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体制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网络治理。

  • 标签: 网络 意识形态安全 新形势 思考
  • 简介:过去20年,国家税务总局共确定了20个税收宣传主题和88条税收宣传标语口号,力度之大、时间之长、态度之坚决均史无前例,但最具代表性和访问量极高的网络和报纸调查均显示,宣传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成功。宣传有意无意忽视了税收法治意识与纳税意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税收有偿与无偿、纳税服务等诸多理念并未落实到宣传层面,直接影响了税收宣传的效用,进而制约了税收法治意识的生成。中国的税收法治意识生成有着与西方不一样的路径,应坚持中国特色,以纳税人权利意识生成为核心,重点对纳税人权利进行体系化立法.明示纳税人的权利及其实现方式和保护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立体化宣传。税收法治意识的生成还有赖于纳税人激励机制的整体化建构和税权的控制与规范化运行。当上述要件满足并付诸实施时,税收法治意识与税收法治中国将不再遥远。

  • 标签: 税收宣传 纳税意识 税收法治意识 纳税人权利意识
  • 简介:刑罚是由法律规定的,这只是一种表面认识.深入分析,在立法之后潜藏着社会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刑罚权是国家政权的派生物,刑事政策则直接关乎一国刑罚体系、结构和种类等问题.

  • 标签: 刑罚 政治因素 刑事政策
  • 简介:<正>目次一、政治宪法学的出场二、政治宪法学的问题意识三、政治宪法学:政治学抑或宪法学四、规范主义的政治宪法学五、政治宪法学与历史主义关于中国大陆近几年兴起的政治宪法学,由于其熔铸古今的思想性及其强烈的现实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倡导者之一,在当今中国社会面临政制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我

  • 标签: 政治宪法学 政治规范性 宪政转型
  • 简介:我国传统的刑法概念是分析实证主义的变种。由于刑法最原始、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维护秩序,所以必须在秩序形成规律中反思刑法的概念。刑法是对道德与政治的双向继承和超越。通过分析犯罪与刑罚的概念,说明刑法是以道德为基础,以政治为调控的。我国的死刑问题及经济犯罪的死刑问题,在于刑法的道德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倒置。

  • 标签: 刑法概念 道德性 政治性
  • 简介:学术概念意义上的政治权利的内涵可被描述为公民以积极作为的方式参与或接近国家权力成立和运作的、反映公民对国家的能动地位的权利。它是由产生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监督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了解国家事务及对其发表意见的政治权利、组织性的政治权利、抵抗性的政治权利等六项子权利构成的复合性权利。同时,欲全面廓清政治权利的概念,还需比较其与参政权、民主权利、公权利、政治自由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 标签: 学术概念 政治权利 描述法
  • 简介:合宪性推定是宪法适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合宪性推定存在之法理源于宪法不仅具有法律性,而且具有政治品性。“政治问题”排除审查的政治逻辑与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政治逻辑是相通的。合宪性推定的存在不仅在于国家权力的分立性,也在于国家权力相互之间的依赖与尊重。合宪性推定方法的运用总存在自由裁量的空间。以往中国宪法注重政治性而弱视法律性,时下须调节宪法之政治性与法律性的动态平衡。

  • 标签: 合宪性推定 政治 谦抑主义 能动主义
  • 简介:<正>在这辑的《人大法律评论》上,登出了我的同事黄翔教授对我的著作《旧邦新命: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的批评,以及台湾大学哲学系林明照教授的回应。其中讨论的焦点,是关于如何理解儒家、如何看待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的关系,等等。这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我做个解释,也顺便很简单地回应一下两位教授的批评。几百年来,很多中国学人的一个共识,是要在中国建立起来宪政与法治。但是,这种建设所经历的种种挫折,让很多学人去追究其原因。其中一种说法,

  • 标签: 台湾大学 儒家思想 哲学系 法律评论 儒家政治 中国学人
  • 简介:本文将讨论目前比较政治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的质性研究方法。在理论发展方面,这一领域的质性研究者们在如何产生新假设、如何进行概念创新以及如何确定同质案例的样本群等方面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在理论检验方面,研究者尝试R时使用案例内方法和跨案例方法对提出的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案例内方法包括探寻中介性机制和对理论的多种可观察性暗示进行验证等,而跨案例方法则主要包括一组对假设的必要和充分原因进行评估的技术。总之,本文就质性研究方法对比较政治的独特意义和贡献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案例选择 理论形成 理论检验 因果推理
  • 简介:'政治问题法律化'是法学界的用语和主张,但是此主张与现实趋势之间存在张力。'政治问题法律化'并不意味着取消政治问题,而是法律和司法需要凭借政治力量获得正当性。政治和司法之间应有合理的边界,'政治问题'是关于司法审查边界的理论,即司法应该对于本质上属于政治范畴的问题不予审查。'政治问题法律化'与法院的政治功能并行不悖,二者在不同方向上廓清司法和政治的关系。在司法审查过程中,司法对政治干预的方式、力度和范围均应该受到限制,尤其是司法应该具有保守和自制的性质。对于中国政治与法律的关系而言,应将'政治问题法律化'的主要任务交由立法机关完成,法院应正确定位与承担自身的政治功能。

  • 标签: 政治问题法律化 政治问题 司法审查 政治功能
  • 简介:许多现代经济学著作认为,法系渊源决定着一国证券市场的实力和公司所有权结构,发达国家更是如此。然而,本文认为法系渊源并不是证券市场的基础。现代政治学为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状况的差异提供了另一种解释。20世纪残酷的事实——许多重要国家被完全摧毁,而其先前的许多制度也遭到破坏,很好地预示了战后现代证券市场的实力,并与发达国家在战后政治及政策上的差异有着密切关系。在20世纪,几乎每个核心的大陆法系国家都遭受到军事侵略和占领,这种整体动荡甚至摧毁了强大的制度,然而核心的普通法系国家并未在这种灾难中垮掉。世界上最发达的各个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以及这些国家的基本经济任务在20世纪后半期各不相同,这使得一些发达国家乐于发展证券市场,而另一些发达国家则对其保持冷淡或敌对。这些政治经济学思想比法系渊源观念能更好地解释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不同的实力。

  • 标签: 法系渊源 股票市场 政治 LL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