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参照管腔直径、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支架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靶病变血运重建、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100.28±9.27) min短于对照组的(143.45±18.67) min,手术成功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研究组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的68.00% (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其有利于优化支架植入方案,减少支架血栓等不良事件,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胶样癌恶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导管腺癌恶变鉴别,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胶样癌的患者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导管腺癌患者30例。分析患者术前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IPMN形态类型、最长径、成分、密度及信号、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内径、胰腺实质萎缩、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等。两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IPMN胶样癌发生于胰头部16例、胰体尾部7例、全胰腺1例。22例有肿块形成,最长径54.5(29)mm。囊实性19例、囊性4例、实性1例,囊壁和内部分隔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5例T1WI有高信号。肿块内有钙化13例、气体2例。胰管扩张内径(13±5)mm。胰腺实质萎缩21例。8例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IPMN胶样癌肿块最长径大于IPMN导管腺癌[31(16),Z=-3.758,P<0.001]。IPMN胶样癌以囊实性为主,IPMN导管腺癌以实性为主(P<0.001)。IPMN胶样癌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点状高信号多于IPMN导管腺癌(P=0.001、0.031、0.034)。结论与IPMN导管腺癌相比,IPMN胶样癌更倾向于囊实性肿块、伴有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呈点状高信号。
简介:目的:探究微泵注射尿激酶对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内血栓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位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尿激酶封管法和尿激酶微泵注射法对其进行治疗,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从两组导管的再通情况,透析中血流量及通畅率,以及治疗前后PT、APTT的变化情况的比较来看,尿激酶微泵注射法治疗效果更为理想。结论:尿激酶微泵注射法在对患者静脉导管溶栓的治疗效果更佳,应该进行宣传和推广。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BD-IPMN)的检出率显著增加,但由于该肿瘤具有低恶变潜能,因此成为了胰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已颁布了多个不同版本的BD-IPMN诊疗指南,从较为激进的手术治疗到趋于定期随访的非手术治疗,但在外科切除和随访之间的争议仍不断。笔者根据最新指南和临床研究进展,从该疾病的手术治疗和随访等方面总结不同指南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规范诊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细胞学的诊断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疗患有乳头状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细胞涂片检查,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比较乳头状瘤患者经细胞涂片与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的疗效对比。结果对照组乳头状瘤患者在细胞涂片检查中,术前细胞严查正确为42例,误诊18例,其中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为9例,导管炎症为6例,乳腺癌3例,诊断正确率为70.00%。研究组在对照基础上加导管造影术诊断正确为56例,误诊4例,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为3例,技术误诊1例。诊断正确率为9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头状瘤患者,采用溢液细胞学检查联合导管造影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是临床诊断中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浸润性IPMN 26例,浸润性IPMN 14例。浸润性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非浸润性组的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的良恶性。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异位胰腺合并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入院,超声内镜穿刺病理提示胃黏膜慢性炎症并少许胰腺组织,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胃壁异位胰腺合并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发生于胃壁的异位胰腺合并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极为罕见,针对性的检查和相对丰富的腹部外科诊疗经验对于诊治此类疾病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PCI联合抽吸导管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急诊PCI治疗的3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抽吸导管及是否导管内给药治疗分为抽吸导管给药组、抽吸导管静脉给药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术后hs-CRP、NT-proBNP、心脏彩超(EF、LVEDd)指标,术中采集TIMI血流分级指标,随访统计心脏不良事件,采用SPSS11.0进行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术中应用抽吸导管两组TIMI血流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hs-CRP、NT-proBNP、心脏彩超(EF、LVEDd)指标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各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抽吸导管内给药组各项指标优于应用抽吸导管静脉给药组。结论应用抽吸导管并且通过抽吸导管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显优于应用抽吸导管静脉给药治疗,显著优于单纯急诊PCI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