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胸腔手术麻醉主要是采用经口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方法,患者术后恢复自主呼吸后常带气管插管回ICU,以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通过气管内插管给氧防止低氧血症。常规选用给氧导管为8号鼻导管。在吸氧浓度相同的条件下,气管内插管给氧导管的粗细是否影响患者的PaO2和PaCO2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探讨以上问题,我们采取对照研究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鼻导管 气管插管内 给氧 开胸术后 经口气管内插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
  • 简介:管内导管是指将各种导管通过外周静脉或动脉置入人体血管内,从而建立外界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联系,临床常用的有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ization,CVC)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ization,PICC)等。

  • 标签: 血管内导管 血栓 预防措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疗中的核心技术。左冠状动脉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供应了大部分的左心室心肌,是冠状动脉网络的关键节段,却因其特殊的解剖特点,限制了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中的价值。血管内超声作为一种有创断层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辅助冠状动脉造影,其在左主干病变中的诊疗价值已得到多数研究的认可。

  • 标签: 左主干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参照管腔直径、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支架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靶病变血运重建、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100.28±9.27) min短于对照组的(143.45±18.67) min,手术成功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研究组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的68.00% (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其有利于优化支架植入方案,减少支架血栓等不良事件,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更高。

  • 标签: 超声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管内视镜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8年10月~2012年1月于我院行管镜检查的355例乳头溢液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355例均成功检查,镜检诊断为乳腺癌2例,导管乳头状瘤147例,导管乳头状瘤病3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为50%、81.6%、66.7%;诊断为单纯管扩张症23例;导管扩张症伴(或)管炎180例,行药物灌洗后管溢液得到明显好转或根治。结论管镜能够更直视病变情况,确定病变范围及部位,是乳头溢液的首选检查方法,使得管炎与管扩张症患者免于手术。

  • 标签: 乳管镜 乳头溢液 乳腺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胶样癌恶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导管腺癌恶变鉴别,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胶样癌的患者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导管腺癌患者30例。分析患者术前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IPMN形态类型、最长径、成分、密度及信号、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内径、胰腺实质萎缩、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等。两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IPMN胶样癌发生于胰头部16例、胰体尾部7例、全胰腺1例。22例有肿块形成,最长径54.5(29)mm。囊实性19例、囊性4例、实性1例,囊壁和内部分隔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5例T1WI有高信号。肿块内有钙化13例、气体2例。胰管扩张内径(13±5)mm。胰腺实质萎缩21例。8例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IPMN胶样癌肿块最长径大于IPMN导管腺癌[31(16),Z=-3.758,P<0.001]。IPMN胶样癌以囊实性为主,IPMN导管腺癌以实性为主(P<0.001)。IPMN胶样癌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点状高信号多于IPMN导管腺癌(P=0.001、0.031、0.034)。结论与IPMN导管腺癌相比,IPMN胶样癌更倾向于囊实性肿块、伴有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呈点状高信号。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胶样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 作者: 唐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9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5期
  • 机构: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重庆梁平405200
  • 简介:目的:探究微泵注射尿激酶对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位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尿激酶封管法和尿激酶微泵注射法对其进行治疗,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从两组导管的再通情况,透析中血流量及通畅率,以及治疗前后PT、APTT的变化情况的比较来看,尿激酶微泵注射法治疗效果更为理想。结论:尿激酶微泵注射法在对患者静脉导管溶栓的治疗效果更佳,应该进行宣传和推广。

  • 标签: 微泵注射尿激酶;中心静脉导管;血栓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瘤(BD-IPMN)的检出率显著增加,但由于该肿瘤具有低恶变潜能,因此成为了胰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已颁布了多个不同版本的BD-IPMN诊疗指南,从较为激进的手术治疗到趋于定期随访的非手术治疗,但在外科切除和随访之间的争议仍不断。笔者根据最新指南和临床研究进展,从该疾病的手术治疗和随访等方面总结不同指南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规范诊疗方案。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诊治指南 手术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乳头状瘤细胞学的诊断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疗患有乳头状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细胞涂片检查,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比较乳头状瘤患者经细胞涂片与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的疗效对比。结果对照组乳头状瘤患者在细胞涂片检查中,术前细胞严查正确为42例,误诊18例,其中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为9例,导管炎症为6例,乳腺癌3例,诊断正确率为70.00%。研究组在对照基础上加导管造影术诊断正确为56例,误诊4例,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为3例,技术误诊1例。诊断正确率为9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头状瘤患者,采用溢液细胞学检查联合导管造影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是临床诊断中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乳腺导管 乳头状瘤 细胞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叶切除术后行鼻导管管内吸痰的护理方法,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的40例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吸入动作进行练习,导管进入气道后反折吸痰管以降低其对患者呼吸道刺激性,特殊情况下行吸氧处理,以增加多次吸痰机会。结果帮助患者完全清除痰液,成功率为97.5%,患者肺部症状显著改善。结论对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行有效的鼻导管管内吸痰,为呼吸道护理的有效防范,降低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痰液清除效果优良。

  • 标签: 肺叶切除术 鼻导管气管内吸痰 呼吸道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在预防血液透析用深静脉导管管内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留置导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次血液透析结束后,对照组单纯采用肝素盐水封管,试验组给予尿激酶与肝素盐水混合封管。结果对照组出现导管管内感染4例,试验组发生导管管内感染1例,尿激酶与肝素混合封管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可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管内感染。

  • 标签: 尿激酶联合肝素 血液透析 导管管内感染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浸润性IPMN 26例,浸润性IPMN 14例。浸润性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非浸润性组的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的良恶性。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异位胰腺合并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入院,超声内镜穿刺病理提示胃黏膜慢性炎症并少许胰腺组织,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胃壁异位胰腺合并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发生于胃壁的异位胰腺合并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极为罕见,针对性的检查和相对丰富的腹部外科诊疗经验对于诊治此类疾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即CRBSI)的高危因素以及有效预防对策展开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行血管内导管留置术治疗,且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诊治方法等展开回顾性分析,并深入探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CRBSI多发于ICU,这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抗生素使用以及置管时间等因素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结论在ICU中,为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医护人员就需按照规范完成各项操作,正确选择穿刺点,合理应用抗生素,并严格控制患者的置管时间等。

  • 标签: ICU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高危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乳腺导管癌(ductalcarcinomainsitu,IX;IS)是一种肿瘤性导管病变,特征为上皮增生明显,伴有轻度至重度的细胞异型,具有可能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其临床、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基因学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到DCIS并非孤立性病变,而是由一组异质性疾病构成,在临床特征、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 标签: 乳腺 导管内癌 影像学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PCI联合抽吸导管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急诊PCI治疗的3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抽吸导管及是否导管给药治疗分为抽吸导管给药组、抽吸导管静脉给药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术后hs-CRP、NT-proBNP、心脏彩超(EF、LVEDd)指标,术中采集TIMI血流分级指标,随访统计心脏不良事件,采用SPSS11.0进行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术中应用抽吸导管两组TIMI血流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hs-CRP、NT-proBNP、心脏彩超(EF、LVEDd)指标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各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抽吸导管给药组各项指标优于应用抽吸导管静脉给药组。结论应用抽吸导管并且通过抽吸导管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显优于应用抽吸导管静脉给药治疗,显著优于单纯急诊PCI治疗。

  • 标签: 急诊PCI 抽吸导管内给药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分析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位置和形态,研究结石的分布规律。方法:对连续就诊的65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通过口底双合诊和下颌横断片判断结石的位置,手术取石,其中57例经口内直接切开导管取石或内镜辅助下取石,8例行下颌下腺切除术后取石,观察、测量术后所取结石的形状和大小。结果: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在导管中发生的位置由前向后依次升高,62.5%患者结石位于导管的后段,结石以圆形和椭圆形为多,位于后段者体积多较大。结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好发于导管后段,原因可能与导管后段的某些特殊解剖形态有关。

  • 标签: 涎石病 涎石 下颌下腺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