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保留直肠后壁黏膜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6.9-2017.9收治的内痔以及环状混合痔患者10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PH手术,研究组采用保留直肠后壁黏膜PPH。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除手术时间外其他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5.66%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内痔患者实施保留直肠后壁黏膜PPH,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情况。
简介:摘要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回顾2012年12月—2021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肿瘤最大径≤15 mm,行ESD治疗,经病理证实为RNE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1例患者(男43例、女28例),年龄(46.66±10.15)岁,分析流行病学、内镜表现、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结果、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与病理的一致性以及预后等。患者中69例病变为单发,2例病变为多发(2个);内镜下病变位于直肠中下段70个(70/73,95.89%),上段3个(3/73,4.11%);肿瘤最大径(8.54±3.12)mm。肿瘤均整块切除,无并发症,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7.67%(64/73),8例肿瘤紧邻垂直切缘,1例见脉管内瘤栓。EUS评价全部病灶均未累及固有肌层,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随访(4.52±3.85)年(1~9年),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可见ESD治疗最大径≤15 mm的RNET安全、有效;对于术前充分评估无转移迹象的G1级肿瘤,即使切除标本中肿瘤紧邻切缘或有一定程度的脉管浸润,也可考虑密切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结直肠腺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腺瘤患者200例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118例,试验组患者8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试验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全切除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ESD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EMR组,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结论在消化内镜下行ESD术对直径大于2cm的结直肠腺瘤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对ESD手术时间延长(≥60 min)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了201位患者,年龄(65.05±10.44)岁,其中男性占53.73%。患者有病变213处,病变长径(2.52±1.67)cm。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90%、84.04%和79.81%。术中穿孔率、迟发穿孔率和迟发出血率分别为1.88%、0.94%和1.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直径≥3 cm(OR=13.48,P<0.001)、结节混合型(OR=25.28,P=0.002)、颗粒均一型(OR=9.00,P=0.045)、位于直乙部位(OR=3.08,P=0.002)以及抬举征阴性(OR=3.40,P=0.012)与ESD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径≥3 cm(OR=9.29,P<0.001)、结节混合型(OR=8.80,P=0.043)和抬举征阴性(OR=3.43,P=0.043)是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手术时间延长,病变的完整切除率(69.56%比88.55%,P=0.003)和治愈性切除率(63.64%比85.50%,P=0.002)显著降低,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86.96%比51.91%,P<0.001)。结论当LST直径≥3 cm、结节混合型或抬举征阴性时,ESD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ESD的切除效率越低,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轻度直肠脱垂患者而言,探究临床采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直肠黏膜及括约肌折叠术实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轻度直肠脱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筛选,接诊时间段为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将其分成参照组(常规手术,n=36)和研究组(PPH联合直肠黏膜、括约肌折叠术,n=36),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无效、并发症例数各1例,而参照组治疗无效者7例,发生并发症者8例(P<0.05)。结论:针对于轻度直肠脱垂患者而言,临床采取联合治疗,其效果明确,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前,直肠癌在男性癌症发病率中排第五位,在女性癌症发病率中排第三位,是我国居民主要的肿瘤死因之一。而直肠黏膜渗液FH检测在诊断直肠癌前病变及直肠癌中有较好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本文就对此展开探讨。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43例行ESD治疗的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43例均在内镜下以ESD术式完整切除,2例(4.65%)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经内镜止血治疗痊愈;无穿孔发生;4例出现发热,使用抗生素后好转;1例(2.33%)术后1年内镜复查发现复发,行外科手术;其余42例电话或内镜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随访时间6个月~2年(1.07±0.41)年。结论ESD手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是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 类癌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近 60%类癌发生在消化道,直肠类癌发病率约占消化道类癌 20%~ 55%,占类癌总发病率 10%~ 17%[ 1-3]。直肠类癌组织分化与良性肿瘤相似,病理组织学表现却与恶性肿瘤相似,具有强烈恶变倾向及容易复发和发生转移等特点,加之发病缓慢、起病隐匿,在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 4]。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直肠类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 5],尤其是超声内镜(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内镜技术的兴起,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逐步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 我们通过对 2016年 4月 ~2018年 4月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通过超声内镜诊断并经 ESD治疗的类癌患者 23例进行临床分析,进一步评价超声内镜联合 ESD治疗在直肠类癌诊疗中应用价值,并评价其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痛内镜黏膜下切除(EMR)或剥离术(ESD)治疗渔民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荣成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采用肠镜治疗的渔民结直肠息肉患者413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无痛肠镜治疗组(245例)和普通肠镜治疗组(168例),无痛肠镜组患者静脉推注丙泊酚2.0 mg/kg,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反应酌情追加麻醉剂量;普通肠镜组患者不应用任何药物,仅常规鼻导管吸氧。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病理符合率、完全切除率、治愈率、随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无痛治疗组患者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94.5%)高于普通治疗组(9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检查前比较,检查中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治疗组比较,检查中无痛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治疗组完全切除率为98.8%,普通组治疗组为9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随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状态镜下行EMR或ESD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并可增加患者治疗及随诊的依从性。
简介:摘要: 类癌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近 60%类癌发生在消化道,直肠类癌发病率约占消化道类癌 20%~ 55%,占类癌总发病率 10%~ 17%[ 1-3]。直肠类癌组织分化与良性肿瘤相似,病理组织学表现却与恶性肿瘤相似,具有强烈恶变倾向及容易复发和发生转移等特点,加之发病缓慢、起病隐匿,在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 4]。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直肠类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 5],尤其是超声内镜(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内镜技术的兴起,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逐步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 我们通过对 2016年 4月 ~2018年 4月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通过超声内镜诊断并经 ESD治疗的类癌患者 23例进行临床分析,进一步评价超声内镜联合 ESD治疗在直肠类癌诊疗中应用价值,并评价其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隆性病变的护理方式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4月份到2021年4月份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结直肠隆性病变120例患者,将其视为本文的研究观察对象,所有对象均在我院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对象随机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针对两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整理和记录。结果;对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隆性病变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之下,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中患者,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隆性病变患者需要历经一个较长的恢复期,由此就容易出现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契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而同时减少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这对于患者自身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膈下脓肿成因及对策。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4月―2009年4月52例膈下脓肿的诊断治疗经验。结果门脉高压脾肿大687例术后发生膈下脓肿43例,占6.3%;外伤性脾破裂495例术后发生膈下脓肿6例,占1.2%。52例患者中14例保守治疗,其中12例治愈,2例死亡;14例行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置管引流,12例经1~3次穿刺引流治愈,其余2例穿刺引流效果差,改开腹手术。26例手术引流,死亡7例,死亡原因主要为败血症、肝功能衰竭、合并其他重大外伤。结论门脉高压症脾切除较外伤性脾切除有更高膈下脓肿形成率,其成因与患者肝功能、脾切除患者免疫功能的缺陷及膈下解剖学特点有关。经腹引流及B超引导穿刺引流对膈下脓肿有较好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8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让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同时也打开了患者的心里空间,消除了其的不良情绪,令患者全身心投入到治疗当中,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