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与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症疗效作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经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用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详细整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后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与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均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症,但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手术操作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经伤椎 跨伤椎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经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内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腰背痛及内固定失败卒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Cobb角、腰背痛及内固定失败卒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内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重建了高度,有效建立体前中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良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腰椎爆裂骨折 伤椎 椎弓根 椎体内植骨
  • 简介:胸腰段脊柱活动度大,解剖结构又不如下腰椎坚强,决定了该段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骨折之一,占所有脊柱骨折的30%~60%。Whitesides指出脊柱的稳定指的是能够承受压力而不会发生进行性的畸形及神经损害,根据这个定义所有的胸腰段骨折均为不稳定的。引。因此胸腰段脊柱发生骨折后需通过早期坚强的内固定为其愈合提供条件。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11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总量、术前和术后1周前缘高度、术前和术后1周后凸Cob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长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术后恢复效果佳。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椎体内植骨 后路椎弓根系统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胸腰椎骨折行后路部分剥离旁肌肉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观察组患者行后路部分剥离旁肌肉手术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旁肌肉组织剥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与术后3d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性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矫正率、高度矫正率以及Oswestry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研究表明,后路旁肌肉部分剥离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手术方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后路部分剥离 伤椎椎旁肌肉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经椎弓根体内植骨并植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2月确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行经椎弓根植骨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5d、取内固定物前、取出内固定物4个月测量后凸Cobbs角和高度丧失率;对比两组疗效。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后高度丧失率、后凸Cobbs角[观察组:高度丧失率(6.3±2.9)%、(6.5±2.2)%、(6.7±2.1)%,后凸Cobbs角(4.1±2.7)°、(4.8±3.1)°、(5.2±3.4)°;对照组:高度丧失率(5.9±2.1)%、(6.6±2.4)%、(15.6±4.8)%,后凸Cobbs角(4.3±2.1)°、(5.2±3.8)°、(10.1±5.3)°]均较术前[观察组:高度丧失率(51.8±5.9)%,后凸Cobbs角(26.1±6.1)°;对照组:高度丧失率(51.4±6.7)%,后凸Cobbs角(25.9±5.9)°]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d及取出内固定物前两组高度丧失率、后凸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取出内固定物4个月两组高度丧失率、后凸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5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体内植骨并植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佳,矫正良好。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内植骨 椎弓跟椎体 植钉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体后凸成形术在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52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自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以26人/组的规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行常规手术治疗,后者行经皮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改善情况及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较手术前比较,前端增高、压缩率及Cobb角均有改善,且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手术前相比均有降低,且实验组分值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外科手术,经皮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脊椎骨折患者的改善效果更好,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折 椎体压缩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应用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40例于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中,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正中入路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下地活动时间短,P<0.05。比较VAS评分,两组术前对比未见差异(P>0.05),术后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中,复位丢失1例,复位丢失率为5.00%,对照组复位丢失率为35.00%,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选用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方案疗效较好,能够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度较轻,且患者恢复相对较快,后期发生复位丢失的风险较低。因此,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临床治疗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旁及间隙入路 椎弓根植骨内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急性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复位板减压内固定术后脊髓功能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了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两院收治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共66例,男5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1±15.2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一天,术后一周、末次随访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患者按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情况进行分组,定义末次随访ASIA评分较术前提高一个等级以上者为A组,未改善则定义为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选取存在统计学差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因子间影响后,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寻找出预后相关因子,并使用ROC曲线找出具有显著意义的预后指标值。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ASIA评分、术前等待时间两项指标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脊髓功能与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间显著相关(p=0.023

  • 标签: 急性脊髓损伤 预后因素 脊髓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单体胸、腰椎骨折患者分组:单纯行跨的4钉固定术(4钉组)25例,经椎弓根固定的6钉固定术(6钉组)22例。所有患者随访16~43个月,平均随访(26.63±3.54)月。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及前后缘高度比、内固定失败率、腰背痛评分改善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伤口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69、3.56,P均〈0.05);6钉组的前、后缘高度比,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且6钉组的前缘、后缘高度比术后及随访期间均优于4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8、3.24、5.47、3.68,P均〈0.05)。4钉组固定术后过度撑开致术后后凸加重发生率为16.00%,螺钉松动率为12.00%,6钉组无上述情况。6钉组术后1周和术后6月随访腰背痛评分,平均改善率均高于4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37、3.56,P均〈0.05)。但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P〉0.05)。结论经椎弓根置钉能更直接牢固的复位和固定骨折,改善固定强度和应力分布,较传统跨固定能更好维持矫正效果。

  • 标签: 骨折 胸椎 腰椎 伤椎固定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0月接收的96例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8例。植骨组患者给予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不植骨组给予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90d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体前缘压缩率、后缘压缩率、Cobb's角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植骨组优良率为10.42%;植骨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123,P=0.500);术后90d两组优良率分别为43.75%、8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4,P=0.001)。随访1年后,不植骨组与植骨组内固定物断裂、松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20)。结论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能够预防畸形的发展、有利于患者康复活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固定 植骨 横突间 胸腰段爆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2月后路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11例,9例行6钉固定,2例行5钉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为AO分型A型,爆裂性骨折4例,压缩骨折7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10°~30°。术后Cobb角矫正至5°~10°,爆裂骨折中2例椎管容积完全恢复;术后所有病例中脊柱稳定,内固定牢固,无断钉、断棒及拔钉等,Cobb角无丢失。结论经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对于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固定牢固有效,骨折复位效果好,手术安全有效。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 伤椎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方法椎弓根向体内植骨,同时行椎管环形或次环形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56例(06年1月至10年1月),随访其中的40例。比较植骨和经撑开固定后高度的恢复程度,同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均无植骨操作所致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无感染。CT检查显示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体中央高度值(T123.17±0.35cm,L13.14±0.36cm)与正常值(T123.21±0.35cm,L13.35±0.50c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行椎管减压及内固定的同时,经椎弓根向体内植骨,能够恢复高度,重建损伤阶段的前、中柱的稳定性,也能预防术后远期发生体塌陷。

  • 标签: 椎弓根 伤椎重建术 胸腰椎骨折 植骨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固定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录的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4例使用跨固定治疗的对照组、34例使用经固定治疗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cobb角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实验组患者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cobb角:两组患者数值具有相似性(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采用经固定疗法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cobb角,从而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出院。

  • 标签: 经伤椎固定治疗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与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症疗效作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经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用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详细整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后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与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均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症,但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手术操作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经伤椎 跨伤椎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tse经旁肌间隙入路结合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35例)和研究组(35例),传统组采用后正中入路不置钉治疗,研究组采用Wiltse经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一天腰背痛情况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Wiltse经旁肌间隙入路结合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保留了旁软组织生理功能,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体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86.32±13.62min)长于对照组(63.22±14.73min),出血量(236.37±30.54ml)多于对照组(153.53±25.73ml)(P<0.05);观察组术后12mVAS评分(1.28±0.96)低于对照组(2.46±1.25)(P<0.05);观察组术后12m前缘高度比值(92.81±3.56%)、Cobb角(3.68±1.14?)优于对照组(85.72±6.24%,4.83±1.39?)(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能够改善胸腰段体骨折的远期疗效。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后路手术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置钉短节段固定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23年3月-2024年2月时间段内进至本院接受治疗的的5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基于抽签法原则分为观察组(行体成形术治疗)和对照组(行经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比对两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风险。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0%更高(P<0.05);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总发生率4.00%,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6.00%;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相比于经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更有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 脊柱骨折
  • 简介:目的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高度指数(IHI)、间角度(IVA)及腰椎前凸角(LL),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腰腿痛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其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c)为Ⅰ级和Ⅱ级,共纳入303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五组:青年组(20-29岁),青中年组(30-39岁),中年组(40-49岁),中老年组(50-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测量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IHI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P-c分级Ⅰ级和Ⅱ级之间,在相同节段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IVA在L(2-3)、L(3-4)、L(4-5)节段及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1-2)、L5-S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的正常值范围。在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的情况下,腰椎高度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年龄、性别的变化发生变化。腰椎各节段IVA及LL随年龄改变发生改变,自进入青中年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角度逐渐增大。

  • 标签: 椎间高度 椎间高度指数 脊柱-骨盆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