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索建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正颌手术模拟研究方法。方法:将颌面畸形患者CT断层图像利用Simplant软件行颅颌面骨组织三维重建,截骨,构建颅颌面骨树状结构模型。在虚拟环境碰撞模型上行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及颏成形的手术模拟。结果:该系统形成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可从任意视角观察,清晰逼真。运用系统工具进行骨组织的旋转、平移等手术模拟操作,实现了操作者与模型的交互作用,图像及触觉感知实时反馈,沉浸感强。应用该方法实现了正颌手术设计、虚拟操作及术后效果预测。结论:颅面三维虚拟正颌手术系统可以行正颌手术模拟及手术操作训练,在虚拟环境下实现图像反馈和力、触觉感知的手术模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记录6例口颌系统功能基本正常而需要建(牙合)的中老年重度磨耗患者的正中关系,评价体位和操作方法对正中关系记录的影响.方法:铰链轴法确定髁突运动轴点,(牙合)关系采用三维电子式髁突运动描记仪Pantronic记录并转移至DenarD5A型全调节式咬合架上,对6例需要建(牙合)的重度磨耗患者正中关系,在不同体位下髁位的可重复性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操作方法对正中关系的记录有一定影响.在前后方向,用双手扶持法BMP所获得的正中关系改变很小,且以仰卧位的变化最小;面颏点诱导法LCPG在2种体位下的位移量大,接近0.8mm.在上下方向,LCPG的位移量稍大于BMP,接近0.3mm.比较LCPG和BMP,在仰卧位,在前后方向上,LCPG和BMP之间存在0.65mm的均差,在上下方向存在0.17mm的均差,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直立位,在前后方向,LCPG和BMP之间存在0.41mm的均差,但在上下方向的均差非常小(p>0.05).结论:操作方法及体位对正中关系的记录有一定影响,临床若考虑采用BMP记录颌位,最好选用仰卧位进行记录,若考虑采用LCPG记录颌位,建议选用直立位进行记录,以提高记录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比较加工方法及组成不同的双磷酸钙(biphasiccalciumphosphates,BCP)的骨引导的能力和骨愈合的模式。材料和方法:1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每只兔子颅顶有4个8mm环形缺损.每个缺损代表一个组别:对照组.实验组:BCP1.70%HA(羟基磷灰石).30%β-TCP(β-三磷酸钙):BCP2,30%HA,70%p-TCP;BCP3,20%HA.80%D-TCP。兔子在第2周(n=5)或第8周(n=5)在处死后进行组织学及组织计量学分析。结果:在双磷酸钙(BCP)组的骨增量远大于对照组(P〈005)。第2周或第8周新骨形成量无明显差异。在第2周,BCP3组的双磷酸钙的吸收作用远大于BCP1和BCP2组.然而在第8周.BCP2和BCP3的这种差别变得不明显。BCP组问新骨形成的模式和材料的吸收有明显差异。在BCP1组中.新骨在剩余颗粒中呈线性排列,在BCP2组中,可观察到丝状伪足状新骨形成;在BCP3组中.可见分散在剩余颗粒中的胶原蛋白片段及颗粒表面的裂隙状不规则新骨形成。结论:在本研究中.特定的HA、β-TCP比例对新骨形成和空间的保持无明显影响。而组间观察到的骨愈合模式的差别可归因于加工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双磷酸钙(BCPs)的物理化学属性的差异。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3种应急治疗方法对急性牙髓炎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首诊就诊于泉州市石狮市医院口腔科的急性牙髓炎(包括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患者189例(患牙189颗,均为前磨牙或磨牙),分别采取开髓失活法(A组)、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B组)及牙髓摘除术(C组)进行应急治疗.5~7d后复诊,评价各组的止痛效果并进行根管治疗.结果3种急性牙髓炎应急治疗方法止痛有效率:A组为71.4%(40/56);B组为89.2%(58/65);C组为92.6%(63/68).B、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急治疗后A组有3例发生急性根尖周炎,B组和C组各有1例.结论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与牙髓摘除术的止痛效果较好,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提供在三维方向上清晰显示半月神经节的MRI成像方法。方法:对10例临床明确诊断并排除颅内占位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20侧半月神经节区进行增强T1加权像的快速自旋回波(FSET1)、T2加权像的快速自旋回波(FRFSET2)、三维时间飞越法血管造影(3D-TOF)、三维快速静-动稳态采集序列(3DFiesta)4种序列的MRI扫描,由2名放射科医师读片、测量,并利用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分割半月神经节(TGG)。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不同序列间存在显著差异,边缘清晰度依次为增强FRFSET2、增强3-DFiesta、增强3-DTOF、增强FSET1,内部清晰度依次为增强3-DFiesta、增强FRFSET2、增强3-DTOF、增强FSET1。在增强FRFSET2轴向位上测得的TGG大小为长度平均值20.5mm,宽度平均值9.3mm,厚度平均值12.5mm;在增强3-DFiesta轴向位上测得的TGG大小为长度平均值20.45mm,宽度平均值9.45mm,厚度平均值11.65mm,两者无显著差异。图像分割成功率增强FSET1为0,增强FRFSET2为85%(17/20),增强3-DTOF为60%(12/20),增强3-DFiesta为90%(18/20)。增强3-DFiesta与增强FSET1、增强3-DTOF有显著差异,增强FRFSET2与增强3-DFiesta无显著差异。结论:TGG的MRI最佳显示方法为增强3-DFiesta,为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过程中TGG的图像分割和CT/MRI配准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开展三叉神经痛TGG水平的X刀或γ刀治疗提供影像学上的指示。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预备和充填方法组合对根管峡区的充填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患者因正畸治疗拔除的上颌前磨牙60颗,随机分为4组,每组15颗。A组:采用机用ProTaper镍钛锉根管预备+连续波热牙胶充填;B组:采用机用ProTaper镍钛锉根管预备+冷侧压充填;C组:采用不锈钢K锉根管预备+热牙胶充填;D组:采用不锈钢K锉根管预备+冷侧压充填。各组牙齿充填完成后将根尖5mill内牙根垂直牙长轴每隔1mm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检验水准a=0.05。结果C组在根管峡区充填效果最差,与A、B、D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充填效果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锈钢K锉和热牙胶连续波充填技术组合不适合根管峡区的充填。
简介:目的:评价自酸蚀粘结系统中不同的使用方法对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255颗拔出的牛牙颊面进行研磨以暴露出平坦的牙本质表面,再将牙齿分成4个实验组,使用4种自酸蚀粘结系统.分别为OneUpBondFPlus,ClearfilSEBondXenoⅢ.以及FuturaBondNR.对照组为传统的酸蚀;中洗粘结系统AdperSingleBond2。所有实验组均主动或被动地使用一或两层的自酸蚀粘结剂.再将复合树脂粘结至牙本质.24h后在一个万能试验机上以1mm/min的速度对试样进行剪切测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以及Tukey检验(5%)。结果:不同的粘结剂类型、使用方法以及相互作用等因素间均有显著性的差异。所有粘结系统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主动使用两层自酸蚀粘结剂产生的平均粘结强度要明显高于被动使用的。结论:主动使用自酸蚀粘结剂能有效增加牙本质的剪切粘结强度,而且不同的使用方法对粘结的影响取决于所测试的粘结剂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