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活血化瘀类中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类中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评分明显下降(P〈0.05);症状学积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学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TESS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为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联合替罗非班安全性较好,疗效可靠,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改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立普妥早期强化治疗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代谢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81例,随机分为立普妥强化治疗组(n=41)和常规治疗组(n=40),均于发病24~96h内给药,总疗程6月。观察血清脂代谢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立普妥早期强化治疗除显著的调脂作用外,亦可减少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的ACS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内皮舒张功能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合格CHD患者328例,使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系统,以Judkins法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进而分析内皮舒张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内皮舒张功能与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流量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GNT)功能在CHD痰瘀相兼证患者中受损最重,其次为痰浊证、血瘀证,非痰非瘀证受损较轻,血瘀证、痰浊证、痰瘀相兼证与非痰非瘀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内皮舒张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加重,FMD和GNT均逐渐降低;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FMD和GNT均逐渐降低。结论内皮舒张功能改变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冠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从中随机抽出病例数 100例,将其以不同的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 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外循环、观察组给予非体外循环,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搭桥支数、苏醒 时间、带管时间、ICU治疗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搭桥支数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带管时间、 ICU治疗时间均早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意义 :P值< 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减少手术伤害。
简介:目的: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探讨斑块稳定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取79例冠心病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9例,ACS50例。比较SAP组和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的斑块类型,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与ACS发病的关系。结果:79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斑块147个,其中SAP组检出50个,ACS组检出97个。SAP组和ACS组患者的斑块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以硬斑块为主(占72.0%),ACS组以软斑块为主(占64.9%)。随访5个月,20例患者再发ACS,分析其随访之前的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ACS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为软斑块。结论:64排螺旋CT可通过对不同密度斑块及相应层面对比剂CT值测量,从数值上区分硬斑块及软斑块,以判别斑块的稳定性,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