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高压氧处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血清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pTau)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80例预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3.01±8.16)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4.51±7.90)岁。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处理措施。术后1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au、pTau及Aβ1-42水平,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水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Tau、pTau水平低于对照组,Aβ1-42水平高于对照组(t=5.690、7.054、10.300,均P<0.001);术后,观察组MoC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776,3.688、2.860、6.870、4.308、2.611、5.908、4.567,均P<0.05);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5/40)比 32.5%(1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3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723)。结论术前高压氧处理能够减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清Tau、pTau、Aβ1-42水平异常变化,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 目的 心肺康复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患者中实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Ⅰ期心肺康复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采用RevMan 5.3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4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肺康复组的6min步行实验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36.27, 95%CI: 7.565-64.98, P=0.01)。结论 I期心肺康复措施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康复的有效性仍待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实施宝石CT双低技术冠脉成像在其随访中的临床实施效果和实施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开展手术治疗与术后随访的患者,共计50例,对所有患者展开宝石CT双低技术冠脉成像的扫描、对比剂注射等方案,同时对图像质量的主观、客观评价及辐射剂量与碘摄入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扫描图像血管管腔的 CT 值均高于 300Hu,所测量的升主动脉根部、 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的图像平均 CT 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评价的冠脉图像评分一致性较好;辐射剂量与碘摄入量更低。结论:对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应用宝石CT双低技术冠脉成像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更高,且辐射剂量与碘摄入量更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CTA技术诊断心肌桥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诊断对象,分别给予76例患者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为便于诊断效果评价,进一步依据不同检查方式划分为了CTA组、DSA组两组,观察对比两组的心肌桥检出率差异。结果经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后,CTA组共检出心肌桥患者28例(36.84%),DSA组共检出心肌桥患者21例(27.63%);两组心肌桥检出率对比,CTA组明显高于DSA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而言,采用CTA技术可更好的检出心肌桥,为患者的预后治疗提供有效参考,值得综合选择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顺性分析3333例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资料。结果3333例双源CI’冠状动脉成像中,共检测出心肌桥患者1349例,共1532段,心肌桥检出率45.96%。其中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1284段,占83.81%;前降支近段心肌桥7段,占0.47%;前降支远段心肌桥44段,占2.87%;右冠状动脉近段7段,占0.47%;右冠状动脉中段15段,占0.97%;右冠状动脉远段22段,占1.43%;左回旋支中远段58段,占3.78%;左回旋支远段心肌桥95段,占6.2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正常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心肌下的壁冠状动脉,是诊断心肌桥的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年龄在70 岁以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方法:护理 70 岁以上行 CABG 患者28例。在术前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控制心绞痛, 治疗合并症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术后做好各系统的监测工作, 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结果:无一例并发症。 结论:高龄CABG患者术后护理难度高,手术风险大, 需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并进行精心的术后护理。本文选取的临床资料是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我院心外科监护室收治的28名70岁及以上的CABG患者,其中男21例,女7例。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循证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167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并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患者术中麻醉时间为(294.06±41.17)min,手术时间为(341.12±50.25)min,灌注时间为(119.58±19.8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2.74±6.12)h,住ICU时间为(2.51±0.67)d,术后24 h引流量为(470.35±141.28)mL,住院时间为(17.30±3.89)d。围术期发生压疮6例,心律失常2例,术后出血及心包填塞2例,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78%(13/167)。患者术前、术后均无明显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对围术期护理满意度为97.01%(162/167)。结论临床护士应定期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取长补短,以促进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更快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编制与实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28例,实施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一组为对照组28例,实施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实验组患者在监护室停留的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封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麻醉处理。方法:16例OPCAB病人,在中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异氯醚低溃度间断吸入、异丙酚持镇静注、维库溴安间断追加的综合麻醉下施术。术中持镇静注硝酸甘油[0.2~2μg/(kg·min)];用多巴胺、苯肾上腺素、硝普钠、艾司洛尔调控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分别维持在14~12/10-9kPa和50~70bpm,并尽可能维持稳定。术中静注肝素1mg/kg,保持ACT>300秒;维持病人正常体温。结果:16例中,2例搭桥2支,11例搭桥3支,3例搭桥4支,无1例改用髓外循环。其中10例术中未输血,最大输血量为900ml。术后4h拔氯管道管者6例,6h内者6例、8h内者2例,最长1例为18h,无麻醉死亡。结论:术前必须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心功能状况,术中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病人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是保证OPCAB病人安全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监护室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康复的临床意义。方法64例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患者给与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措施,在护理措施干预前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护理措施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不大,在经过护理措施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减轻或缓解监护室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恐惧的不良情绪,具有较高的价值。
简介:摘要隐静脉移植血管动脉瘤(SVGA)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罕见并发症,是一种特殊的冠状动脉瘤。该文报道了1例超声心动图误诊为右心房血栓、最终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SVGA患者。冠状动脉CTA在诊断SVGA中较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估瘤体的大小、形态及血管腔内附壁血栓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经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的围术期管理及术后拔管。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80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安氟醚等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佩尔地平、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结果所有病人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分别为(80±42)min、(2.6±2.0)h、(8.4±6.3)h。术毕61例病人在4h内拔管。80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施行“快通道”心脏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减少病人在ICU的停留时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实施效果。方法将5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实验组运用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护理路径(CABG-CNP)实施护理方法,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结果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对护理整体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5)。结论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护理路径(CABG-CNP)提高患者对手术风险的承受力,消除顾虑,更好配合治疗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减低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CNP是近年随整体护理后的新的护理服务模式,它体验了护理的专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