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众所周知,进入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培训阶段后,学生周围的学校生活环境与以前的学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来,学生不仅在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中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而且在大学校园生活的过程中,在当前复杂的环境变化中,如何应对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大学生需要有适当的、系统的学习心理调适和辅导手段,帮助和引导他们调整和应对当前紧张的心理状态。高校心理与健康课程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本文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与建设的几项有效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思考、研究和探讨,以期有效、系统地提高现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双向协调发展,为指导大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知识基础。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的效果评估,以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通过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系统地评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干预措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有效减少其焦虑和抑郁情绪,并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这一发现为精神科护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持,为制定更有效的护理策略和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一研究对于提升精神科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社会融合。
简介:目的探讨公共型自恋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公共型自恋问卷(CNI)、简版自恋人格调查表(NPI-16)和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四川省某2所中学的56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试CNI得分为67.43±13.32,GHQ-12得分为19.19±2.60,NPI-16得分为5.63±2.83。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被试CNI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效应[F(1,535)=8.06,P〈0.01],男生的CNI得分高于女生;同时被试的CNI得分年级差异显著[F(2,535)=4.41,P〈0.05],高三年级被试CNI得分高于高一及高二年级,且不同年级被试的CNI得分呈现随年级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了学校、性别、年级及能力型自恋等变量后,公共型自恋的预测效应显著,对心理健康的总体解释率增加至5%。结论高中生的公共型自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且公共型自恋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在护士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42名护士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21名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21名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进一步对两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1)干预前,两组SAS及SD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2)干预前,两组职业压力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职业压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在护士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护士的心理情绪,缓解职业压力;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女医生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使用《临床医生职业压力源量表》和一般健康量表(GHQ-12)对436名临床医生进行测查,并与其他普通人群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36名调查对象中,女性290人,男性146人。结果显示,女医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人群。18.6%的女医生为心理问题低危人群,27.6%为中危人群,54.8%为高危人群。居于前3位的职业压力源是外部环境、工作负荷和组织管理。女医生自评压力大于男医生,但压力源得分低于男医生(P=0.000)。女医生部分工作压力源在家庭情况、医院级别、工作年限及职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医生的工作压力源各因子几乎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而男医生的工作压力源因子几乎与心理健康水平无相关。职业发展、人际关系、职业兴趣和工作负荷对女医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女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工作压力对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