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春秋齐器轮铸、鲍子鼎有“肇”即“靶”字,读为“鲍”;西周春秋金文襄有不少“甸”字,用为“宝”、“庖”等。春秋齐器齐鲍氏钟的器主名“箪”,一般认为即“颦”字异体,亦当读为“鲍”。甲骨金文襄的“昀”、“陷”等字据此被释为“陶”。“陶”在战国楚简中仍见使用,或可读为“覆”。这些现象似与《说文》分析“甸”字“包省声”相合。然而仔细分析字形,可知“甸”字“从人持缶”,当是“作陶器”或“所作之陶器”的表意初文;古文字中读“宝”、“庖”、“鲍”等音之“甸”、“挛”,实由“昀”之简体加注“缶”声而成,“陷”、“陶”疑是“覆蔽”或“埋伏”之“覆”的表意初文。“甸”、“陶”与“陷”、“陷”本是毫无关系的两系字,只是在春秋战国的某系文字(如齐文字)中,“甸”的变体与“陶”之简体加注“缶”声作“窑”者,形近而混。由此可以纠正过去对“甸”等字形音义方面的错误认识。
简介:旧志文献的整理问题,是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亟需引起地方文献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新旧方志在体例、内容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方法整理旧志文献,使之服务社会需要,顺应文化创新,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多年来,各地修志机构整理了大量的旧志文献,挖掘了不少历史上的优秀方志成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因这些工作大多是在无规划、无组织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在文本选择和整理质量上,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旧志文献的科学整理问题,正确处理整理工作中面临的某些关系,不仅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