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这篇英文论文的汉译是笔者2015年春在中央音乐学院为研究生开“音乐形态分析与论文写作”讨论课的成果。原文作为范文在课上讨论。大家从这篇语言简明、研究扎实、极具前沿性的报告中学到了很多,深有感触。课程结束后,由参加修课的五位民族音乐学专业和一位美学专业的博士生自愿利用暑假分段译成中文,

  • 标签: 中央音乐学院 后记 歌手 音乐学专业 论文写作 形态分析
  • 简介:唐代李肇《国史补》载有一段王维"观辨乐"的事情,这是中国历史上所见最早的关于音乐图像学的记录。但三百多年后被北宋沈括所否定,并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实际上,王维"观辨乐"并非虚妄;沈括所言也并非确论。这段久远的故事却说明了中国古代音乐图像学的历史及其道理。

  • 标签: 王维 观图辨乐 沈括
  • 简介:<正>唐燕乐二十八调,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日本林谦三曾有《隋唐燕乐调研究》一书,其中第五章专述二十八调,并制二以示概况。我国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其中也讲述了这个内容,并制有一表以示概况。这二图一表,各有特色,又各有优缺点。林氏的二较详细,但因是二,不能一目了然,且有些不准确之处。杨先生的一表有点太简单,规律性的东西呈示不够,且只是表,而不是,也不能一目了然。这二图一表还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我学习了先辈们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心得,综合改制成一个新的“唐燕乐二

  • 标签: 燕乐二十八调 中国古代音乐史 黄钟 隋唐燕乐 杨荫浏 秦腔
  • 简介:马王堆“竽律”出土后,有关研究工作迄今并无明确结论。特别是这一组律管的长度在数据上存在次序错杂的情况尚无合理的解释,因此学术界存在着下列的不同看法:一、这套竽律是明器,只有象征性的作用,因此,它的数据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是大多数考古工作者的看法。二、在正确解决“管律”的管口校正问题以前,实用的管律标准点所提供出的数据亦无任何科学意义。有关的代表性论点,见于杨荫浏先生的《管律辩讹》(《文艺研究》1979年第4期)。三、肯定马王堆竽律是实用的“管律”者,对管径问题、开管吹奏法与闭管吹奏法方面亦有不同解释。有关代表性的见解如已故的潘怀素先生则按开管发音的原理来作解释,以为竽律属于纯律的律制(略见<音乐论丛>1980年第三辑曲澄文)。竽律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弦律与管律不同途径以及管律计算中的许多复杂问题,而且涉及有关历史阶段的音乐生活与乐器、乐律史的考察问题,这是难于仅据数字的逻辑推理关系能够作出正确结论的。本刊与《人民音乐》编辑部近年来陆续收到的一些有关稿件一般均未能对于上述各方面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解答或深入一步的推进。为了反映现有研究情况,谨摘出来稿中的一篇,以学术情报参考材料的形式录载如下:

  • 标签: 象征性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十二律 律管 三分损益法 吹奏法
  • 简介:语言和音乐是一个少数民族最显著的特征,二者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生活在贵州境内的水族与南部侗族的语源关系极其密切,属同一语支的两族在音乐特别是民歌上的差异性很大.本文试从同语源角度探析两个民族的音声观与民歌分类的关系,用本族音乐语境解析两族民歌的分类逻辑,比较两族音声观的差异性。

  • 标签: 音声观 音乐分类 南部侗族与水族 比较研究
  • 简介:河南浙川下寺2楚墓26件套王孙诰编钟是目前所发现的春秋时期规模较大的编钟.经过对测音数据的统计整理、对八度之间双音特点的归纳,发现该套编钟是以"#F"为宫,可实际运用七声音阶及其上、下五度的旋宫.26件编钟中有9件是后铸的,疑是下葬时补入的.

  • 标签: 音乐考古 王孙诰 编钟 乐律学
  • 简介:墓葬和宗教祭祀场所中的壁画也多有展现孕育期的戏剧形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角抵戏在汉墓壁画中就有所体现,著名的如山东临沂金雀山9西汉墓帛画。该帛画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角抵戏的场面在人间的第五层。画中三个男子正角抵表演,其中左一人袖手旁立,似裁判;右两人以面具遮面,正在搏击。

  • 标签: 山东临沂 角抵戏 西汉墓 帛画 场面 汉墓壁画
  • 简介:从明后期到清前期,曾经有过一个酒馆演戏阶段,它把宋元到明初的勾栏演戏与清代的茶园演戏勾连起来,成为这一过渡阶段中戏曲对公众演出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与神庙演戏相呼应。酒馆

  • 标签: 清前期 戏园 茶园 苏州 康熙时期 主要形式
  • 简介:一种曲艺或戏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剧目的丰富性和音乐体式的多样化。当剧目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利用戏名来编制曲目的艺术形式。如传统岔曲《百戏名》①,主要以京剧戏名为主要题材编制故事,说的是娘子军游御花园的所见所闻。岔曲开头第一句就用诸多戏名介绍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成都十王府,打盖六殿,断壁闺房乐得娘子军滑游御果园。”此句包含“《成都》、《十王府》、《打盖》、《六殿》、《断臂》、《闺房乐》、《娘子军》、《滑游》、《御果园》”等9个戏名。

  • 标签: 百戏 曲调名 《御果园》 考论 戏剧发展 艺术形式
  • 简介:<正>稷益庙位于山西新绛县(古称绛州)西南之阳王,俗称阳王庙,离绛州古城二十公里。稷益庙重修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始建朝代不详。碑文记载: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现存正殿宽六间,坐北向南,进深六椽二间,殿内东西南三壁皆绘有巨幅壁画,约计130平方米有余。北面原为泥雕塑像群已毁无遗。画的作者是翼城画师常儒和儿子常(耒来)、常耜、门徒张絪,绛州画师陈圆和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等。创作完工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距今已473年了。壁画绘百官、农民朝圣,后稷、伯益传说故事,农村生活习俗及山川园林美景,并采用了

  • 标签: 生活习俗 壁画 丝弦 山西 祭祀 绛州
  • 简介:瓦(tuva)、呼麦演唱方式是一种很神奇的歌唱技巧及现象。深入研究这种独特唱腔的起源、声音技巧、声音合成、风格和旋律的构成,对于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起源 声音技巧 划分种类 发展
  • 简介:现代逻辑学的观点把分类又称作划分……因此分类学也是一种符号逻辑学。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都把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相对科学的、合乎逻辑的分类看作是十分重要的科研课题持续关注,这种理性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值得音乐学界学习。关注各具体音乐事项或乐种的分类问题,对中国音乐的学科建设和健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假如我们仅把分类研究作为学界自己闭门造车的“活儿”,或仅作为学者之间闲来无事进行笔墨官司的干仗素材的话,那么有无分类或者说分类标准是否可用都无关紧要,也不需要如此关注。但当音乐作为公共资源,特别是作为数字资源处理的今天,分类和建立分类标准就成为了当前焦点。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资源分类,没有分类就无法进入数字化管理,没有数字化管理就奢谈资源全社会共享。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首先要建立一套相对适应可行的标准。

  • 标签: 数字化时代 分类学 声腔
  • 简介:根据说唱乐人的音乐术语及他们对各个声部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将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织体形式分为“胡咬弦式”“骨肉式”“固变式”“去头咬尾式”四种类别。“胡咬弦式”是各声部之间表现出以某一声部旋律为主,其他声部旋律与之分分合合,既展示出各不相同的旋律线,又呈现出相互“咬”住的多声形态;“骨肉式”是来源于我国“骨谱肉腔”的曲唱艺术;“固变式”是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较为固定,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主动变化;“去头咬尾式”表现出主奏乐器与副奏乐器、唱腔与伴奏各走各的旋律套路,而在最后齐奏结束,呈现中国人所喜爱的“合尾”音乐思维。

  • 标签: 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 织体形式 分类
  • 简介:<正>【多部曲式研究的选、近况】在常见的中外著名音乐理论家所撰写的《曲式学》《曲式分析》和《曲式与作品分析》等著述中,对于“多部曲式”,还未见列出过正式的章节。而与之相关的内容,常被归纳到其他曲式的“变体”之中,或另称其为“不正规歌式”“混合、自由曲式”和“介于单、复之间的三部曲式”等一些概念尚欠明确、形态不易捉摸的添补性条目

  • 标签: 音乐理论 相关论述 曲式学 自由曲式 曲式分析 作品分析
  • 简介:2007年考古发掘者在安徽风阳县卞庄基建工地发现被破坏的春秋时期的钟离国贵族墓葬,依出土地命名卞庄M1。共出土金石乐器23件,其中保存较完好的编缚钟5件、编钮钟9件和编磬9件(含残件)。五件编缚钟正、背面鼓部和两边侧鼓部均有铭文,最重要的是“钟离之季子康”铭文的发现,说明该墓葬是淮河流域钟离国贵族“康”的墓葬。作者随同有关专家、对编钟和编磬进行了音乐学方位的全面考察与研究。编缚钟正鼓部发音良好,侧鼓音不明显;编钮钟除1和9钟一钟一音外其余各钟均能在正鼓部与侧鼓部发出相差大3或小3度的音响。另仅对9件编磬(含残件)的形制、石料石质做初步的分析。

  • 标签: 钟离国 凤阳卞庄 编镈钟 编钮钟 编磬 音乐学研究
  • 简介:<正>《三十六声粉铎咏》(下文简称"咏")是清末宣鼎创作的诗书画册,扬州市博物馆收藏。折子装,每页(双)19×35厘米,左画右诗。所画系晚清昆曲舞台上流行的36出丑角戏,分别是:《请医》(《拜月亭》)、《麻地》(《白兔记》)、《写状》《草相》(《鲛绡记》)、《问路》(《牡丹亭》)、《教歌》(《绣襦记》)、《陈仲子》(《东郭记》)、《思饭》(《金锁记》)、《活捉》(《水浒记》)、《扫秦》(《精忠记》)、《下山》(《孽海记》)、《狗洞》(《燕子笺》)、《前亲》(《风筝误》)、《山门》(《虎囊弹》)、《刺汤》(《一捧雪》)、《演官》(《人兽关》)、《访鼠》(《十五贯》)、《盗牌》(《翡翠园》)、《遣义》(《鸾钗记》)、《相梁》

  • 标签: 三十六 东郭记 水浒记 《金锁记》 《牡丹亭》 拜月亭
  • 简介:对于民歌的分类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对民歌有了“十五国风”的分类,在《乐府诗集》中令人惊奇地使用了“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歌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12类分法。

  • 标签: 土族民歌 分类 少数民族 郊庙歌辞 青海 杂居
  • 简介: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乡商王村二战国墓出土的编钟、编磬,是现存东周齐国乐器中较为少见的实用钟磬组合。本文根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提供的测音数据,对这套乐器的音阶构成、编组情况等进行分析,以求通过音律研究,对史籍中简单记录的东周齐国音乐,做较深入的挖掘与阐释。

  • 标签: 商王村二号战国墓 编钟 编磬 音律 齐国 东周
  • 简介:国内对于西方早期圣咏写本的研读展开甚少,本文将做一简单的圣咏写本个案研究,力图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达到尽可能完整地搜索有效证据信息,从而对其音乐内容做出一定程度的合理判断。吕内,修道院档案馆,第31是最近在德国吕内堡-海德地区的吕内修女院中所发现的约16世纪的交替圣歌集写本片段,本文将以该片段中的两页正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写本学和音乐学的双重研究方法,力图解读该写本片段的音乐内容,由此进一步展开对圣咏写本研究的思考。

  • 标签: 写本研究 吕内修女院 交替圣歌 应答圣歌
  • 简介:藏族传统音乐及其形态特征的形成,既与自然生态有关,亦与文化形态有关;藏族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组。藏族传统音乐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是重要的艺术成就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丰富的自然信息和人文知识。

  • 标签: 藏族 传统音乐 分类 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