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女神之再生》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开一代诗风之新诗集《女神》中的第一首诗,也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女神》之得名,首先自然是由于有它的存在。也就是在这首诗中,诗人强烈地表现了自己反抗黑暗,追求自由,和建设一个光明、美好的新中国的理想和愿望,集中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致李石岑信》则集中反映了郭沫若的早期诗歌理论和文艺思想,无论是郭沫若早期诗论和文艺思想的褒奖者或贬抑者,对这封信都是极为重视的。早期新文坛中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之间有论争,也是由这封信中的某些提法诱发的。因此,这首诗和这封信,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的。
简介:齐鲁之邦、人杰地灵的昌潍大平原东端的高密县,是晏子、郑玄等名人荟萃的历史名城,是盛产棉花的著名棉乡,也是中国再生胶行业的桂冠企业——高密再生胶厂的所在地。八十年代末,在中国经济疲软、产品滞销的背景下,高密再生胶厂以它的优质产品——夜鹰牌胎面再生胶先后荣获省优、部优,八九年又荣获国优。自八二年五次蝉联全国同行业挂冠、三次填补国内空白,又荣获全国再生胶行业建国以来初次设立的最高荣誉——银牌奖,成为令人惊羡的行业魁首,可是,在这面银牌上面,有谁能知道这个厂和它的厂长——邓志明在率领自己的企业过关斩隘、勇夺桂冠的道路上凝聚着几多风雨、甜酸苦辣呢?
简介:新诗该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政策是相当混乱的。诗中的'我'要么是去个性化的、被物化的,要么是与一个乌托邦式的'大我'融合到了一起。而'大跃进'时期盛行的'假大空'诗学排挤真实的人性,以消减富有创造力的主体为前提。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些主要出身于高知或者高干家庭的年轻人组建了地下文化沙龙和诗人社团,开始发展以美学精英主义为基础的另类诗学。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杰出代表构成'朦胧诗人'的前身,在他们的诗中,'我'的力量被大大地提升到了一个完胜的、神奇的高度,以超越那个压制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语言系统内部已经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这也给80年代以前的地下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们通过对一些语词的正话反说,不断推陈出新,但与此同时,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来的二元论思想却成为他们诗艺继续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