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将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即出发点由主义转向问题、摆动点由激进转向渐进、支撑点由政府转向学校、测评点由形式转向质量.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此阶段的突出特点,特别是初期由政府所主导的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将转向以地方学校为主体的变革性实践阶段,凸显的是一种持续稳定、由局部到整体的改革理路,意味着引导性境况的呈现.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特点在于引导性,有别于西方的认知性传统,根源由于秉持“性善”而塑造的“道”(导)的核心理念,其根本遵旨在于通过引导而达成转化与提升.因此,无论是文化自觉与价值认同,还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引导性传统对于指导当前的课程改革无疑具有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性善为本的价值认知、引导性的制度变迁、通权达变的实践策略、和合创生的根本目的.总之,用中国的智慧解决中国课程改革的问题,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创新是根本出路.
简介:〔摘要〕电影是银幕形象艺术,需要借由视听语言这个介质才能表情达意,而摄影造型作为视听语言中最为直观的表意元素,不但需要服从影片的内容,更有要与电影的整体艺术风格相统一。因此从镜头语言的角度认识电影,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创作者的电影观念。本文以摄影造型为切入点看中国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旨在通过对中国电影创作观念的梳理,能够为身处全球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的创作方向有所启发。
简介:选择中国学术职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出发,采取历史分析方法,探讨中国社会制度下学术职业的特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学术职业的变化。通过分析发现:(1)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分别具有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的法人属性。随之,公立高校教师和民办高校教师分别享受事业单位成员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员的福利待遇,前者明显地高于后者,阻碍了人员在两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流动;(2)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人事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员聘用方面,逐渐从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将工资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扩大绩效工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3)高校组织形态由过去受政府控制较多的“单位”逐渐向具有办学自主权的“组织”转变,学术职业也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简介:基于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高等教育效率和生产率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均值为0.8146,年均增长率为1.29%,技术进步指数是我国高等教育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东中西部TFP值分别为0.8605、0.8167和0.7611,呈阶梯式下降,区域性差异明显。因此,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应加大各地区间的协同效应,加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弱势省份资源投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改善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