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瘤瘤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反复胸痛的外科急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八病区同一手术组于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9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反复胸痛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29例患者中,11例于术前死亡,18例行急诊手术治疗,门诊至手术室时间31~97(39±27)min,手术时间253~455(415±23)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1~23(14.0±4.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9~129(105±17)min,体外循环时间132~223(186±31)min。18例手术患者死亡4例,死因:术后严重脑部并发症2例、严重消化道出血伴肠梗阻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严重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1例。术后随访3个月~7年,随访期间2例失访,1例猝死(死因不详),1例于术后2年突发脑出血伴右侧肢体偏瘫,其他患者CT血管造影检查未见支架膨胀不全和吻合口漏。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反复胸痛术前猝死风险高,急诊手术是救治的唯一有效手段,且手术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急危重症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72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护理经验,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休克;精准判断,有效镇痛;安全转运,避免二次损伤;卧床制动期间皮肤精细护理;权衡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胸廓损伤后的肺部护理方法。结果本组69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95.83%。所有患者转运过程中均未发生主动脉破裂或骨折部位移位,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肺不张患者:1例入院时病危,应用有创呼吸机治疗不能维持有效的生命体征而死亡,其余4例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均恢复良好。1例术前患者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1例患者术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1例因肢体护具固定骨折部位出现压力性损伤。结论重视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维持稳定、精准镇痛、安全转运、皮肤护理、权衡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和术中出血、胸部损伤后的肺部护理等,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目前已逐渐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手段,但腔内技术的发展同样导致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随之而来的再入院二次治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以探索二次干预时长、指征、再干预方式与危险因素等。本文就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治疗术后再入院二次治疗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SMG基因家族在主动脉夹层和正常主动脉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研究SMG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及其与主动脉夹层发生的联系。方法收集31例正常主动脉壁和6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主动脉壁中SMG家族的mRNA水平,并分析SMG家族成员的表达与夹层患者主动脉直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主动脉壁比较,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壁中SMG3(0.642±0.529对1.126±0.858,P=0.023)、SMG6(0.737±0.652对1.877±1.902,P=0.005)、SMG7(0.624±0.449对1.339±0.866,P=0.00067)的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而SMG1、SMG2、SMG4、SMG5、SMG8、SMG9的mRNA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SMG3、SMG6、SMG7的表达均与主动脉直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MG3、SMG6、SMG7的mRNA表达水平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其可能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靶向SMG家族成员有望成为主动脉夹层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
简介:摘要CT是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介绍了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并结合最新研究结果,深入解析了重要CT征象在疾病的风险分层、治疗决策、不良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主动脉夹层CT征象的认识深度,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治疗决策。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急危重症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72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护理经验,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休克;精准判断,有效镇痛;安全转运,避免二次损伤;卧床制动期间皮肤精细护理;权衡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胸廓损伤后的肺部护理方法。结果本组69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95.83%。所有患者转运过程中均未发生主动脉破裂或骨折部位移位,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肺不张患者:1例入院时病危,应用有创呼吸机治疗不能维持有效的生命体征而死亡,其余4例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均恢复良好。1例术前患者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1例患者术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1例因肢体护具固定骨折部位出现压力性损伤。结论重视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维持稳定、精准镇痛、安全转运、皮肤护理、权衡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和术中出血、胸部损伤后的肺部护理等,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5月—2021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6例晚期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孕妇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5~37岁(平均31.7岁),孕周31~37周(平均35.3周)。其中初产妇1例,经产妇5例;术前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动脉瓣反流程度,轻度1例、中度2例、重度3例;主动脉根部直径40~60 mm(平均47.7 mm);合并马凡综合征1例,脑梗1例,妊娠期高血压3例。根据孕周及夹层病变程度制定手术方案。观察指标: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并发症及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5 min)等。术后定期随访再次手术及生存情况。结果6例患者先行剖宫产后再行主动脉修复手术,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0~12 h(平均5.7 h)。Bentall+Sun’s手术2例(其中1例同期行右冠搭桥术),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2例(其中1例行头臂干支架置入术),Bentall+次全弓置换+近端头臂干置换术1例,升主动脉置换+全弓及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6例患者体外循环167~350 min(平均275 min),主动脉阻断139~264 min(平均212 min),停循环15~40 min(平均31.7 min),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23~106 h(平均45.5 h),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8 d(平均5.7 d);术后产妇与胎儿均存活,产妇无二次开胸、气管切开、心跳骤停、脏器灌注不良等并发症。6例新生儿中足月产2例,早产4例;出生体质量2 250~3 355 g(平均2 697 g);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4~9分、平均6分,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为8~10分、平均9分,其中轻度窒息4例。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66个月,复查CT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支架远端自体血管无扩张,无二次手术;1例患者术后8个月因抑郁症死亡;6例婴幼儿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晚期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尽早手术,并根据孕龄及夹层病变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简介:摘要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院内死亡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临床决策。近年来在文献中有3种对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院内死亡风险评估模型:IRAD模型、LH模型、阜外模型,在本综述中,我们着重介绍对于这些模型的构建,比较讨论他们的优劣性。目前LH模型在欧美的表现得到验证,但其在国内的预测能力仍有待足够的验证。阜外模型的表现目前是最全面的。未来尚需建立适合国内使用的、简单且稳定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死亡风险评估系统。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已知的主动脉夹层生物标志物如D-二聚体、C反应蛋白等多被用于在已经发生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作为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标志,且缺乏特异性。对于存在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能发现血液中早期的生物标记物包括蛋白质、microRNA等,对于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概率和早期诊断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性较高的血液标志物进行综述,并对和其相关的预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技术进行阐述和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Kommerell憩室的治疗经验。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手术治疗的所有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Kommerell憩室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和随访。共有1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47.0±8.4)岁。结果Kommerell憩室平均最大直径(21.8±7.7)mm。全部患者均采用正中开胸孙氏手术。Kommerell憩室消除方式为缝闭Kommerell憩室开口3例,结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干9例,缝闭开口并结扎主干1例。住院期间无死亡。近期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中不明原因死亡1例,肾脓肿感染性休克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术中支架人工血管Ⅱ型内漏行介入封堵。结论孙氏手术中采用股动脉插管建立心肺转流、单侧颈总动脉插管进行选择性脑灌注、气管旁结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干治疗合并Kommerell憩室的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及右腋动脉插管行孙氏手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12例采用缺血侧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治疗的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4±8.4)岁。合并单侧下肢缺血11例,双侧下肢缺血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00(18.50,43.25)h。使用缺血侧股动脉端侧吻合8 mm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转机。根部操作:Bentall术5例、升主动脉替换3例、瓣交界加固及升主动脉替换4例。弓部操作为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12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体外循环(204.6±26.3)min,阻断主动脉(114.6±16.6)min,停循环(23.4±8.5)min,选择性脑灌注(33.5±11.0)min。5例患者同期行转流术:升主动脉-双股动脉转流1例;升主动脉-右股动脉转流3例;升主动脉-左股动脉转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CRRT治疗4例,再次开胸探查止血1例,再次气管插管1例,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1例。随访(17.2±7.6)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对于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联合插管行孙氏手术,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比例,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手术治疗的41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58例,女57例;年龄(51.2±10.7)岁。根据术中冠状动脉开口探查结果,冠状动脉未受累组342例,冠状动脉受累组73例。通过查阅病区病历系统来收集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的受累分型、部位及冠状动脉处理方式等资料。同时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间的术前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预后结果。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冠状动脉受累组结果:73例(17.6%,73/415)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单纯左冠受累者8例(11.0%,8/73),右冠受累48例(65.8%,48/73),左冠+右冠同时受累17例(23.3%,23/73)。73例患者的90根冠状动脉受累分型情况:Neri A型47根(52.2%,47/90),Neri B型33根(36.7%,33/90),Neri C型10根(11.1%,10/90)。Neri B/C型冠状动脉受累者大多采用人工血管冠状动脉置换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组间比较,相对于冠状动脉未受累组患者,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术前CK-MB、D-二聚体水平更高,主动脉瓣受累程度更重。手术资料对比提示,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同期处理主动脉根部的比例更高,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的比例亦更高。冠状动脉受累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受累组(12%对4%),术后更易合并心功能衰竭(5%对1%)和肾功能衰竭(26%对13%)。结论相对单纯A型夹层患者而言,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A型夹层患者更多见于破口位于主动脉近端的夹层患者,同时更易合并严重的主动脉瓣受累。冠状动脉处理方法包括直接缝合固定、冠状动脉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Neri A型大多可通过直接缝合方式固定冠状动脉开口,Neri B/C型则多需置入人工血管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受累患者手术死亡比例更高,术后更易发生心肾功能衰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行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246例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早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246例患者中,男175(71.1%)例,女71(28.9%)例,年龄(57.1±11.2)岁。研究病例分为3组:A组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166例;B组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转流+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TEVAR,62例;C组去分支技术+TEVAR,18例。246例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A组手术(62±8)min,术后住院(5.2±1.3)天;B组手术(88±12)min,术后住院(6.1±1.8)天;C组手术(236±36)min,术后住院(8.8±2.1)天。1例(0.4%)术后7天死亡,死亡原因为术前脑外伤合并症。随访(30.3±7.1)个月,236例(96%)未见内漏,旁路血管10例(4%)近侧内漏,5例定期随访,5例术后1年内行手术干预(3例行二次TEVAR干预,2例行开放手术);25例(10.2%)切口血肿,予严密观察及保守治疗后缓解,均未予二次手术干预;二次再干预率为2%(5/246)。旁路血管通畅率99.7% (343/344)。246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截瘫、卒中。结论一期行微创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心率对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患者围术期发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ARA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232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得出术前心率预测ATBAD患者发生ARAE的最佳诊断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混杂因素,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TBAD患者围术期发生ARAE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P=0.035)、年龄(P=0.017)、高血压(P=0.002)、动脉粥样硬化(P=0.045)、复杂型夹层(P<0.001)、术前心率(P=0.006)以及舒张压水平(P=0.027)。根据术前心率预测ATBAD患者发生ARAE的最佳诊断值为87次/min,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n=159,心率<87次/min)和B组(n=73,心率≥87次/min)。经过倾向性匹配后,共有66对数据匹配良好,分别为A'组和B'组,术前心率分别为(73±9)次/min和(100±14)次/min(t=-13.248, P<0.001)。总ARAE发生率为21.2%(28/132),B'组ARAE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30.3%和12.1%(χ2=6.527,P=0.011)。而A'、B'两组间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9,P=0.274)。结论术前心率是ATBAD患者围术期发生ARAE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心率≥87次/min时,围术期ARAE发生率明显升高。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行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的17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合并总髂动脉瘤(common iliac artery aneurysms,CI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了髂动脉分支支架技术(iliac branch device,IBD,n=3)、喇叭形支架技术(bell-bottom technique,BBT,n=10)和髂外、髂内动脉搭桥技术(n=4)。三种方法均取得较好的技术成功率和近期效果。本研究显示根据腹主、髂总和髂内动脉具体情况,选择IBD、BBT和自体血管移植等技术,均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臀肌跛行、内漏、内脏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RA)治疗复杂近端瘤颈肾下腹主动脉瘤(AAA)的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的175例肾下AAA患者的资料。根据瘤颈解剖情况将患者分为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术中器械释放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和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复杂组84例,非复杂组9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破裂AAA比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瘤颈长度、瘤体直径和远端解剖因素复杂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组行非常规EVAR的比例高于非复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比0%,P=0.001)。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器械释放成功率(98.8%比100%)和手术成功率(95.2%比10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术中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8%比0%)和围术期死亡率(0%比2.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7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2±10.3)个月,1例患者随访2个月时死于心肌梗死。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新发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6%比0%)和二次手术干预率方面(15.5%比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VAR[包括烟囱技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chEVAR)、开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fEVAR)]治疗解剖条件适宜的复杂近端瘤颈肾下AAA中期疗效良好。fEVAR是拓展短近端锚定区的良好方法,但在瘤颈扭曲、急诊瘤体破裂的情况下,chEVAR仍具有重要作用;对接技术可用于粗瘤颈AAA。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行开窗分支支架技术治疗的16例胸腹主动脉瘤病例,临床技术成功率100%,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43个月,分支支架通畅率100%,无动脉瘤复发、破裂、无支架移位、术后截瘫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发生近端Ⅰ型内漏,行补救性腔内处理后内漏消失。我们认为对累及重要分支动脉的胸腹主动脉瘤行开窗分支支架术是一种可靠的微创治疗手段。系统而严谨的术前评估能规避许多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胸微小切口封堵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浙江省中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手术前行TEE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0例,将患者分为A组(累及主动脉5例)和B组(主动脉弓部溃疡5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诊断情况,引导鞘管、导丝在手术中快速进入夹层情况,并观察封堵器的稳定性、位置、对血流的局部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经过TEE检查发现,封堵治疗的效果较好,在其引导下可以成功将主动夹层破口封堵。A组患者主动脉夹层的破口被封堵后消失,被累及的夹层假腔形成血栓,血流速度由230 cm/s减为120 cm/s。B组患者主动脉管壁与封堵器紧密结合后破口消失,主动脉弓部的血流速度为120 cm/s,封堵前后封堵器具有稳定性,并且对血流的局部无明显影响,术后40 d复查,封堵器位置无偏移现象。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前进行TEE检查,可有效地观测患者的病变程度,避免漏诊;在手术中可准确引导手术者放置封堵器;完成手术后,能够精确评估患者的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