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根据发病年龄,可将高度近视分为发生在学龄后的迟发性高度近视(loHM)和发生在学龄前的早发性高度近视(eoHM)。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eoHM不同于loHM。eoHM发病年龄在学龄前(<7岁),受环境因素(如近距离工作)影响最小,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因此,eoHM是研究高度近视发病机制的理想模型及寻找高度近视相关基因的独特资源。eoHM可分为仅表现为高度近视的单纯型(非综合征型)以及合并眼部其他疾病或全身其他系统异常的综合征型。eoHM与一些遗传性眼病密切相关,常常是一些遗传性眼病最早期特征,是儿童最早就诊的主要原因及临床医生发现潜在眼部疾病的重要线索。因此,对eoHM除了应进行详细的眼部结构和功能检查外,应高度重视遗传学筛查,明确致病基因,有助于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效干预和长期随访评估。

  • 标签: 早发性高度近视 基因 遗传 诊断
  • 简介:摘要当今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得居民的用电量也正在不断增加。以往通常情况下都是一个房间安装一个或者两个的电源插座,如若家用电器增加那么就需要从当前现有的操作当中来临时引接插座,这种工作方式不断会出现插座不美观的现象,同时还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建筑工程电器开关以及插座安装高度的控制进行详细研究。

  • 标签: 建筑工程 电器开关 插座安装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光眼患者中高度近视患病率达16%。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盘倾斜与旋转、脉络膜萎缩、筛板损害、神经纤维层缺损、视盘微循环灌注降低等加速了青光眼的视野损害,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视盘形态、视野改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眼压波动以及相干光断层扫描眼底血管表现,从高度近视眼中早期发现青光眼患者。(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57-162)

  • 标签: 高度近视 青光眼 筛板 视盘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的腰椎经间孔间融合(MTLIF)和开放腰椎经间孔间融合(OTLI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医院骨科66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间不稳行单节段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MTLIF(MTLIF组)、33例行OTLIF(OTLIF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发热,手术前、后腰与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4年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松动、间融合器塌陷情况。结果MTLIF组手术时间为(191.6±50.5)min、射线暴露次数为(15.5±6.4)次,均明显多于OTLIF组的(105.8±23.1)min和(7.2±1.4)次(t=17.210,t=10.850,均P<0.01);术中出血量为(150.4±70.4)ml、术后引流量为(90.4±30.7)ml,术后2周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4±0.7)和(24.5±3.7)分,均明显少于OTLIF组的(250.7±43.9)ml、(216.3±67.8)ml、(4.5±1.6)和(30.6±4.6)分(t=-12.830,t=-14.070,t=-6.890,t=-5.805,均P<0.01)。MTLIF组和OTLIF组术后发热[1例(3.3%)比4例(12.1%),χ²=-1.660,P=0.20]、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1.2±0.7)比(1.3±0.6)分,t=-0.628,P=0.53]、ODI评分[(14.2±2.7)比(14.7±2.5)分,t=-0.756,P=0.45]、Bridwell Ⅰ级间融合率[86.7%(26/30)比84.8%(28/33),χ²=0.042,P=0.84],术后4年随访相邻节段退变[0例(0)比1例(3.0%),χ²=0.924,P=0.34]、内固定松动[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间融合器塌陷[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OTLIF,MTLIF能达到充分减压、相同的融合率,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长期疗效满意,但手术时间较长、射线暴露次数较多。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椎间盘退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和体成形术(PVP)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就诊的60~80岁老年OVCF患者,体前缘高度丢失大于1/3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PKP组和PVP组,两组互为对照。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骨折体前缘高度、骨水泥渗漏情况、再骨折情况和高值耗材花费情况。结果PKP组和PVP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F=115.380、175.010,均P<0.001),两组比较PKP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PVP组(t=2.219、P=0.031),其他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KP和PVP组患者手术后1 d开始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F=43.020、51.010,均P<0.001)。PKP和PVP组内后一时间点的SF-36评分较前一时间点均有提高,术后1个月较术前、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的提升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KP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37.0%(10/27)、PVP组为25.0%(7/28),两组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0、P=0.391)。PKP组再骨折率为3.7%(1/27)、PVP组为7.1%(2/28),两组再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PKP组患者单节段骨折高值耗材花费为46 490元,PVP组患者单节段骨折高值耗材花费为36 700元,PKP组花费明显高于PVP组。结论PKP和PVP治疗OVCF在镇痛、恢复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良好效果,PKP在镇痛方面效果略优于PVP组,PVP组在卫生经济学方面更有优势。

  • 标签: 骨折,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体(lumbosacral hemivertebra,LSHV)行后路半体(hemivertebra,HV)切除长节段固定远端是否需要骨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8月接受后路HV切除长节段固定的成人LSHV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2.9±8.8)岁(范围21~44岁)。根据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分型:A型(术前CBD≤ 30 mm)15例,B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凹侧偏移)1例,C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凸侧偏移)16例。根据远端内固定模式分为骨盆固定(pelvic fixation,PF)组(PF组),即远端固定至髂骨或骶髂骨;非骨盆固定(non-pelvic fixation,NPF)组(NPF组),即远端固定至L5或S1。主要观察指标为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CBD改善,同时评估术后CBD分型的转变。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2.6)年(范围2~11年)。术前PF组和NPF组原发弯Cobb角分别为42.6°±13.5°和41.3°±10.9°,术后矫正至13.1°±5.4°和17.7°±5.8°,末次随访时13.4°±5.1°和18.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32.58,FNPF组=28.64,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9.3%±11.8%和57.6%±10.3%(t=2.14,P=0.012)。两组代偿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4.9°±14.8°和46.8°±13.6°,术后矫正至17.3°±9.6°和15.4°±8.4°,末次随访时18.5°±8.8°和17.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42.97,FNPF组=38.56,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8.4%±16.7%和67.2%±14.9%(t=0.17,P=0.849)。PF组患者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类似(69.3%±11.8% vs. 68.4%±16.7%,t=0.15,P=0.837),而NPF组患者代偿弯Cobb角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原发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14.9% vs. 57.6±10.3%,t=2.13,P=0.013)。PF组和NPF组CBD分别由术前(33.3±11.2)mm和(28.8±8.1)mm,术后矫正至(18.5±3.5)mm和(27.1±6.8)mm,而末次随访时CBD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FPF组=41.61,P< 0.001;FNPF组=0.38,P=0.89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PF组CBD均优于N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后=3.23,P=0.002;t末次=2.94,P=0.008)。术后12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12/32,37.5%),均为NPF组患者。两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0 vs. 50%,χ2=6.40,P=0.014)。PF组6例术前C型患者术后CBD均恢复正常(100%),而NFP组10例C型患者中4例(40%)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34)。结论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体(LSHV)行后路半体切除长节段固定术后具有较高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12/32,37.5%),注重原发弯与代偿弯矫正率的匹配度对重建冠状面平衡有重要意义,骨盆固定有助于C型患者重建冠状面平衡。

  • 标签: 脊柱侧凸 腰骶部 骨盆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微创经间孔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5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及导航使用情况分为导航微创组67例,采用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MIS-TLIF手术;导航开放组31例,采用导航辅助下开放TLIF手术;开放组58例,采用开放TLIF手术。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T评估内固定及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手术效果,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分为中央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导航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16.39±25.88)ml,少于导航开放组(293.94±61.67)ml与开放组(396.97±92.5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01,P<0.001)。导航微创组术后引流量(80.55±27.29) ml,少于导航开放组(299.94±50.32)ml与开放组(304.86±84.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14,P<0.001)。导航微创组术后住院时间(3.42±1.00)d,少于导航开放组(7.16±1.39)d与开放组(7.31±1.6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448,P<0.001)。而三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P=0.859)。导航开放组术后2周、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3.84±0.82)分、(1.90±0.91)分]及ODI(34.74%±11.66%、28.68%±8.19%)与开放组VAS评分[(3.67±0.92)分、(1.91±0.90)分]及ODI(32.21%±10.66%、27.17%±9.59%)均高于导航微创组VAS评分[(1.70±0.92)分、(0.96±0.73)分]及ODI(18.33%±7.43%、19.15%±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6.63,P<0.001;F=25.12,P<0.001)、(F=45.59,P<0.001;F=18.99,P<0.001)]。末次随访导航微创组SF-36评分(61.48±9.50)分高于导航开放组(52.51±6.99)分及开放组(53.48±7.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69,P<0.001)。各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CT显示导航微创组融合率为94.0%(63/67),导航开放组为93.5%(29/31),开放组为93.1%(5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978)。导航微创组与导航开放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与置钉准确性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P<0.001;χ2=15.49,P=0.040)。导航微创组1例、开放组2例术中发生硬膜破裂,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及病情变化,均成功拔管,未诉其他不适;导航微创组1例术中发生终板破坏,术后随访期间出现间轻度塌陷;导航开放组与开放组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腰椎管狭窄的类型对三种术式的疗效无明显影响。结论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行MIS-TLIF治疗不同类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值得推广的微创腰椎融合术式。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手术导航系统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的腰椎经间孔间融合(MTLIF)和开放腰椎经间孔间融合(OTLI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医院骨科66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间不稳行单节段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MTLIF(MTLIF组)、33例行OTLIF(OTLIF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发热,手术前、后腰与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4年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松动、间融合器塌陷情况。结果MTLIF组手术时间为(191.6±50.5)min、射线暴露次数为(15.5±6.4)次,均明显多于OTLIF组的(105.8±23.1)min和(7.2±1.4)次(t=17.210,t=10.850,均P<0.01);术中出血量为(150.4±70.4)ml、术后引流量为(90.4±30.7)ml,术后2周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4±0.7)和(24.5±3.7)分,均明显少于OTLIF组的(250.7±43.9)ml、(216.3±67.8)ml、(4.5±1.6)和(30.6±4.6)分(t=-12.830,t=-14.070,t=-6.890,t=-5.805,均P<0.01)。MTLIF组和OTLIF组术后发热[1例(3.3%)比4例(12.1%),χ²=-1.660,P=0.20]、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1.2±0.7)比(1.3±0.6)分,t=-0.628,P=0.53]、ODI评分[(14.2±2.7)比(14.7±2.5)分,t=-0.756,P=0.45]、Bridwell Ⅰ级间融合率[86.7%(26/30)比84.8%(28/33),χ²=0.042,P=0.84],术后4年随访相邻节段退变[0例(0)比1例(3.0%),χ²=0.924,P=0.34]、内固定松动[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间融合器塌陷[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OTLIF,MTLIF能达到充分减压、相同的融合率,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长期疗效满意,但手术时间较长、射线暴露次数较多。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椎间盘退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经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再手术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TLIF手术4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4例、女256例;年龄(54.6±12.6)岁(范围20~85岁)。按照是否发生ASDis并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ASDis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为(57.9±12.2)岁。无ASDis组434例,男188例、女246例;年龄为(54.4±12.5)岁。统计ASDis的再手术率,并比较两组间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症、手术相关参数、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ASDis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TLIF手术后发生ASDis并接受再次手术者26例,再手术率为5.7%(26/460),其中术前邻近椎间盘Pfirrmann分级≥Ⅲ级患者的ASDis再手术率为53.1%(17/32)。ASDis的发病时间为(76.3±25.0)个月(范围30~111个月)。两组患者的BMI(t=3.86,P<0.001)、高血压病史(χ2=5.30,P=0.021)、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χ2=85.90,P<0.001)、术前邻近节段椎管狭窄(χ2=25.35,P<0.001)、术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t=4.33,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MI>24.9 kg/m2和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Ⅲ级是TLIF术后ASDis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TLIF手术后ASDis再手术率为5.7%。BMI>24.9 kg/m2及术前存在邻近椎间盘退变≥Ⅲ级是TLIF术后ASDis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FTS)在接受微创经间孔间融合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微创经间孔间融合术治疗的腰椎脱滑症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行FTS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围手术期各项康复指标及术后康复情况及疼痛数字评分法(NR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结果试验组护理后的疗效为优为27例占72.97%、良7例占18.92%、中2例占5.41%、差1例占2.70%,对照组优为18例占48.65%、良8例占21.62%、中6例占16.22%、差5例占13.51%,2组疗效为优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593,P<0.05)。试验组围手术期间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的值分别为(205.44 ± 22.85)min、(185.71 ± 12.21)ml、(2.52 ± 0.82)d、(11.64 ± 3.32)d,对照组分别为(213.73 ± 17.12)min、(253.58 ± 16.01)ml、(4.15 ± 0.97)d、(14.56 ± 4.43)d,2组失血量、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504、7.806、3.208,P均<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2.26 ± 0.93)、(32.35 ± 5.36)分,对照组为(4.50 ± 1.09)、(20.62 ± 6.2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509、8.682,均P<0.05);护理满意度试验组为86.49%(32/37),对照组为67.57%(25/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742,P<0.05)。结论FTS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围手术期的不适症状,促进围手术期患者各项康复指标的恢复,对患者腰椎功能及下肢功能障碍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围手术期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人骨质疏松对腰椎短节段经间孔间融合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北京医院行腰椎内固定经间孔间融合术(TLIF)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75例、骨密度T≤-2.5,对照组(CO组)103例、骨密度T>-1.0;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临床评价结果。结果最终纳入178例老年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68例、腰椎管狭窄110例。术前OP组和CO组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7.35±1.30)分、(7.35±1.33)分,腿痛VAS评分(7.32±1.30)分、(7.22±1.40)分,两组术前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40、0.468,P=0.989、0.640);OP组的术后Cage(间融合器)塌陷比例70.7%(53/75)、术后螺钉松动比例37.3%(28/75),明显高于CO组22.3%(23/103)、14.6%(15/103)(χ2=41.440、12.280,均P=0.000);而OP组和CO组患者的术后1年、2年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89.3%(67/75)比91.3%(94/103)、χ2=0.187、P=0.666,术后2年:94.6%(71/75)比95.1%(98/103)、χ2=0.021、P=0.885]。OP组和CO组腰痛、腿痛VAS评分以及功能障碍指数(ODI)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虽然存在Cage塌陷、内固定松动等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行腰椎短节段TLIF手术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骨质疏松 腰椎 脊椎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PTH)(1-34)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邻近体再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体再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9例;年龄平均73.7岁(61~84岁);邻近体再骨折部位:T9 1例,T10 2例,T11 7例,T12 14例,L1 12例,L2 4例,L3 2例,L4 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行PKP治疗(22例),B组行PKP+PTH(1-34)治疗(9例),C组行PTH(1-34)治疗(12例)。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术后6个月X线体前缘、中线高度及后凸cobb角,入院时及治疗后6、12个月左侧髋部骨密度,入院时、治疗后3、6、12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中有3例患者再次出现邻近体压缩骨折,B、C组中未出现再次OVCF。A、B组治疗后6个月时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入院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无改善。B组治疗后6、12个月及C组治疗后12个月时骨密度T值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无改善。3组患者的VAS、ODI评分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TH(1-34)治疗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体再骨折可明显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防止塌陷并减少PKP术后骨折患者邻近体再骨折。PTH(1-34)结合PKP还可以恢复高度,减少体后凸畸形,是治疗OVCF PKP再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质疏松 胸椎 腰椎 骨折 甲状旁腺激素(1-3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头皮撕脱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2月至2019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共收治全头皮撕脱伤患者4例,年龄31~56岁,均为女性,全头皮撕脱并伴有不同程度颅骨外露,均通过显微外科方法进行修复。1例于后24 h行吻合血管的头皮原位再植。2例无再植条件并颅骨外露,行游离背阔肌肌瓣覆盖颅骨外露创面,生物敷料覆盖肌瓣及其他创面,二期切取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1例为后外院行头皮原位缝合后全头皮坏死入院,经腹腔镜下切除大网膜,行吻合血管的大网膜移植,生物敷料覆盖大网膜表面,二期自体皮片移植修复创面。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头皮原位再植的1例患者术后头皮成活满意,头发再生良好,瘢痕不明显。背阔肌肌瓣移植复合自体皮片移植的2例患者头部外观较为臃肿,肌瓣移植部位遗留瘢痕秃发且供瓣区损伤大。大网膜移植复合自体皮片移植的1例患者头部外观饱满光滑,质地柔软,腹部供区损伤小且无明显腹部并发症,但术后遗留全头皮瘢痕秃发。结论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头皮原位再植仍是全头皮撕脱创面修复的最佳选择,对于不能进行头皮原位再植并大范围颅骨外露的创面修复,游离背阔肌肌瓣移植、腹腔镜切除大网膜游离移植复合自体皮片移植,亦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显微外科 再植术 网膜 头皮撕脱伤
  • 简介:摘要2013年11月17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1例23岁经外院转入的阴囊至臀部高温钢筋贯通男性患者。入院后及早行会阴、右大腿、右臀部扩创缝合引流术,术中以1根吸痰管作为扩创引导标识以保证扩创方向及范围的准确性,切口予以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充分引流。术后第20天(入院后第25天),未愈合创面移植右大腿刃厚皮,加强术区引流及换药。后53 d,患者创面全部愈合后出院。本病例提示,早期清创后行VSD是治疗高温钢筋贯通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烧伤 负压伤口疗法 贯通伤
  • 简介:摘要21世纪以来,针对局部冲突、恐怖袭击以及重大事故/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医学救援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批量创(烧、战)休克伤员的救治是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战场或突发事故及灾害现场缺乏静脉输液条件下创烧伤休克的应急救治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医学和军事意义。此类休克救治技术主要包括口服补液,腹腔输液,骨髓腔输液,应用止血带、抗休克裤和止血药物及敷料,针刺抗休克穴位,应用抗休克或生命维持药物,应用现场止痛技术以及血液制品和补液成分的研究等。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口服补液、生命维持和细胞保护药物和针刺抗休克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本课题组所做的一些研究工作。

  • 标签: 休克 补液疗法 针刺 应急医学救援 生命维持药物
  • 简介:摘要肺是冲击波作用于机体最为敏感的靶器官之一。因其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肺爆震一直是军事医学领域广为关注的研究课题。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促炎与抗炎、氧化与抗氧化、促进凋亡与抑制凋亡等处于动态平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导致肺爆震,这些动态平衡被打破,引起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等发生改变,严重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关于肺爆震的研究主要涉及毁伤模型、发病机制、病理学变化、干预治疗等方面,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笔者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凋亡等方面对肺爆震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肺爆震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寻求新的靶点。

  • 标签: 爆震伤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 TPVB )可在术后早期提供有效镇痛,且最近有研究表明局部麻醉药联合辅助药物的使用能够延长感觉或运动阻滞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文章总结不同局部麻醉药佐剂在TPVB中应用时的临床效果、使用剂量、作用机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助于明确辅助药物在TPVB中使用的临床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找到合理的药物配伍及使用剂量,增强TPVB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为临床麻醉镇痛提供新的参考。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阿片类药物 右美托咪定 地塞米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0岁及以上(长寿老年人)骨质疏松脊柱体压缩性骨折行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64例行经皮体成形术治疗的长寿老年人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变化、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活动能力术前术后变化等进行评估。记录术前、术后早期(术后3 d)及术后30 d患者疼痛评分、活动能力评分、骨水泥外渗情况及术后体再次骨折、术后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64例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0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依次为(8.34±1.12)分、(2.17±1.45)分和(1.83±1.15)分(F=540.876,P<0.01);活动能力评分依次为(2.83±0.94)、(1.59±0.70)和(1.39±0.60)分(F=65.492,P<0.01)。术中骨水泥渗漏18例(28.13%),术后30 d内肺炎4例(6.25%),泌尿系感染9例(14.06%),下肢静脉血栓3例(4.69%),褥疮1例(1.56%),手术体再次骨折2例(3.13%)。术后30 d随访期间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经皮体成形术治疗长寿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是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

  • 标签: 长寿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下端固定(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终止于腰弯顶(apical vertebra of lumbar curve,L-AV)患者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Lenke C型AIS患者接受后路脊柱融合手术治疗,选择L-AV作为LIV,且术后随访超过2年。根据远端AO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AO组和非AO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弯、腰弯Cobb角及侧弯柔韧性,胸弯、腰弯顶偏移,L-AV旋转及倾斜角度,冠状面平衡,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凸侧bending位X线片L-AV去旋转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等,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AIS患者中AO组23例,非AO组50例。与非AO组相比,AO组患者术前L-AV位置较高,胸弯柔韧性较小,冠状面失平衡并向腰弯凸侧偏移,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小,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好的患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是发生远端AO与否的重要预测因素。即选择L-AV作为LIV的最佳参数是胸弯柔韧性>40.0%,冠状面平衡<19.6 mm,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77.8%。末次随访时AO组患者的腰弯明显增大,侧凸矫正率降低。但两组患者的SRS-2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 C型AIS患者如具有良好的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且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大,则LIV可以止于L-AV。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