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精准肿瘤学时代的到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ctDNA在肿瘤管理中具有极大的潜力。然而,ctDNA检测的有效性及结果通用性仍然是临床应用中的巨大挑战,因此亟需制定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化的ctDNA分析操作流程是确保后续分子检测的前提。本文将重点探讨ctDNA分析影响因素,旨在推动ctDNA检测的规范化管理。

  • 标签: 循环肿瘤DNA 临床实验室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癌病变的概念最早于1948年被提出,随着动物模型、基因分析、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的发展,癌病变备受重视,对癌病变的逆转也被广为关注。癌病变并不是癌,也不是癌的早期,它们与癌有质的区别;癌病变仅是其中的小部分可能演变为癌症。重视癌病变的诊治管理对防癌、治癌和维护人们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癌前病变 癌症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大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手段及经验。方法通过对本院2013—2018年收治的34例巨大上纵隔肿瘤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切口的手术指标(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34例巨大上纵隔肿瘤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切除: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根治性切除12例,姑息性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率为92.3%;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性切除3例,根治性切除率为85.7%。34例患者中胸腺鳞癌3例,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胸腺瘤14例,肉瘤3例,成熟畸胎瘤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精原细胞瘤2例,甲状腺肿1例。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大于正中开胸组(均P<0.05),肿瘤最大直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与胸骨后壁紧密、肺组织受侵犯的巨大上纵隔肿瘤,肿瘤主体偏向侧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可作为手术切口手术视野和安全性更高。结论手术是巨大上纵隔肿瘤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增强CT对于手术方式及风险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手术切口的选择对手术成功有重要辅助性作用。

  • 标签: 巨大前上纵隔肿瘤 前纵隔肿瘤 手术切口 外科
  • 简介:摘要宫腔操作是妇产科常用的一种诊治手段,包括手术流产、刮宫、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及宫腔镜诊治手术等。鉴于宫颈组织伸展性较差,宫腔操作的宫颈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采用药物或机械性方法,可促进宫颈成熟,保证宫腔操作顺利进行,减少手术并发症。为提高宫腔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参考多国/机构的最新推荐意见,结合国内临床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编写了本专家共识,详细阐述妊娠期、非妊娠期和育龄期、绝经后等不同时期女性的各自宫颈预处理方法,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宫腔操作 手术流产 宫腔镜 宫内节育器 宫颈预处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甲状腺手术的规范化普及和新技术应用,术后喉神经和旁腺损伤等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得以明显下降,而对诸如颈部不适感和切口瘢痕等颈区功能损伤的关注越发突显。本文结合临床实践,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颈区功能损伤的表现和机理,探讨常见术式对颈区功能的影响,分享在颈区功能防护对策方面的经验,旨在提高对颈区功能保护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颈前区功能保护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直肠癌骶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解剖分型之一,因肿瘤向后累及骶软组织及(或)骨性结构,与盆腔存在固定关系,使得治疗难度增大,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直肠癌骶复发诊疗的不断完善,外科治疗不断发展,手术方法不断创新,已形成了经多学科综合小组评估患者诊疗方案和以根治性手术为中心的直肠癌骶复发综合治疗策略。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单纯骶骨切除术及腹骶联合切除术是目前治疗直肠癌骶复发的常用术式;此外,其他治疗直肠癌骶复发的术式还包括局限性骶骨切除术,但需严格把握其适应证。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骶复发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体现。综上述,直肠癌骶复发的外科治疗已从早期的单一追求根治手术目标,到如今在实现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强调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个体化治疗。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直肠癌骶复发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直肠癌骶复发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解剖分型之一,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骶区域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及(或)骨性结构。直肠癌骶复发因肿瘤累及骶组织及(或)骨性结构,与盆腔存在固定关系,治疗难度较大。当前关于直肠癌骶复发的诊断、治疗策略、手术方法等缺乏统一规范的诊疗流程。本共识旨在提高我国结直肠肿瘤临床医生对于直肠癌骶复发的认识,以期规范直肠癌骶复发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本共识围绕直肠癌骶复发的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和内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病理活检)和治疗(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以及随访和预后共提出17条直肠癌骶复发诊疗相关的推荐意见。重点强调,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讨论评估后进行外科根治性手术干预,是治疗直肠癌骶复发的核心手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直肠癌骶复发的解剖学特点而制定。在本共识中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尚需进一步临床实践,并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逐步探索和解决。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不同时机开展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救治时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受伤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进行有效分组,将其中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结束时评估并比较两组膝关节恢复情况[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记录并比较各时点的拉赫曼试验(Lachman试验)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访的关节活动度增大,Lysholm评分、IKDC评分值升高,且各时点观察组同指标参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45%,2/58)低于对照组(18.00%,9/50),P<0.05。结论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损伤后3周内尽早开展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术,有利于促进其术后膝关节功能更好、更快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安全性高。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手术时机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阴道壁吊带松解术治疗阴道壁吊带手术(MUS)术后排尿困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MUS术后出现排尿困难患者12例,患者年龄47~73(61.3±8.2)岁。随访患者术前及术后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并对患者进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调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次吊带手术发展至出现排尿困难时间最短为术后2个月,最长为术后7个月,平均(3.8±1.8)个月,术后吊带松解时间最短为术后5个月,最长为术后24个月,平均(12.3±6.6)个月。12例患者中11例吊带松解手术后排尿困难症状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尿流率术前:9.3(3.7,13.2)ml/s,术后:21.5(15.7,34.2)ml/s,P=0.004;残余尿量术前:315(200,377)ml,术后:0(0,80)ml,P<0.001,统计学评价均有显著改善;ICI-Q-SF术前:0(0,5)分,术后:4(0,8)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8)。结论吊带松解术治疗MUS术后排尿困难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排尿困难 吊带松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裂后的胫骨移现象与膝关节骨性解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诊断为急性ACL撕裂且无半月板损伤的67例患者资料,男33例、女34例,年龄(31.7±9.7)岁(范围15~47岁)。于术前矢状面MRI测量外侧间室的胫骨移、股骨外髁长度和高度、胫骨外侧平台长度、胫骨平台后倾角,计算外髁长高比(股骨外髁长度/股骨外髁高度)、外髁平台伸膝比(股骨外髁长度/胫骨外侧平台长度)、外髁平台屈膝比(股骨外髁高度/胫骨外侧平台长度);依据冠状面MRI信号将外侧韧带分为完全损伤44例、部分损伤19例、完整4例。比较前外侧韧带完全损伤组与外侧韧带部分损伤或完整组胫骨移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外侧韧带完全损伤组与部分损伤或完整组胫骨移与骨性解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受伤至MR检查的时间为(26.0±22.0)d(95%CI:20.7,31.4 d)。胫骨移为(5.6±4.0)mm(范围-4.9~16.2 mm),股骨外髁长度(37.3±2.5)mm(范围30.5~43.2 mm),股骨外髁高度(37.4±3.6)mm(范围30.6~46.3 mm),胫骨外侧平台长度(46.9±4.1)mm(范围39.0~56.8 mm),胫骨平台后倾角6.3°±3.1°(范围-3.7°~11.6°),外髁长高比100.4%±8.1%(范围84.1%~119.0%),外髁平台伸膝比80.0%±5.8%(范围66.1%~96.3%),外髁平台屈膝比80.0%±6.0%(范围66.4%~93.8%)。外侧韧带完全损伤组胫骨移(6.4±4.3)mm,大于部分损伤或完整组的(3.9±2.8)mm(t=2.52,P=0.014)。在全部患者中,胫骨移与股骨外髁高度(r= -0.43,P<0.001)、胫骨外侧平台长度(r=-0.350,P=0.004)呈负相关,与外髁长高比(r=0.48,P<0.001)、外髁平台伸膝比(r=0.36,P=0.003)、胫骨平台后倾角(r=0.29,P=0.018)呈正相关。胫骨移与骨性解剖参数在前外侧韧带完全损伤组表现出与总体相似的相关性(P<0.05),而在前外侧韧带部分损伤或完整组未表现出相关性(P>0.05)。结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矢状面解剖形态与ACL撕裂后的胫骨移现象相关,且相关性在前外侧韧带完全损伤时更为显著。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解剖变异 股骨 胫骨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疝修补术(TAPP)放置腹膜引流对术后血肿及血清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TAPP手术。试验组放置腹膜引流管,对照组不放置引流管。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2组患者术后血肿及血清肿发生率差异。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手术及随访。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疝位置、疝分型、手术时间、住院花费、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发热发生率、急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和3个月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年随访均观察到1例复发的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的病例。结论TAPP中,放置腹膜引流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血肿和血清肿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感染和复发风险。

  • 标签: 疝,腹股沟 腹腔镜 引流 血肿 血清肿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2种份截骨术对上颌突患者唇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口腔医院正颌外科的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25.0±0.6)岁。根据入院治疗的顺序随机将30例上颌突患者分为传统组(20例)与改良组(1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的上颌份截骨术,改良组采用改良术式。三维模型、定位头颅侧位片和正面照片结合,于术前1周及术后1年,测量4个骨组织测量项目、8个软组织测量项目和7个唇部测量值。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唇组织变化的差异以及上颌切牙与上唇变化的比例关系。结果3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块坏死。术后随访1年,骨性颌骨突无复发。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唇齿关系良好,面下1/3颜面外形明显改善,鼻唇颏关系协调。传统组及改良组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相关性最明显,呈显著正相关,传统组R=0.768,改良组R=0.771。2组患者上齿槽座角均减小,鼻唇角均增大,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颈点及切点后退量,上唇后退量明显缩小,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存在术后上唇厚度增加、上下唇缘距离值减小、上中切牙-上唇缘距离值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上唇高度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组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的中切牙颈部后退量与上唇后退量的比值为1.19∶1,改良组为0.81∶1;正面观改良组越靠近中线上唇厚度变小趋势越明显,上唇线变化趋势为M形。结论2种份截骨术式对改善突畸形效果显著。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呈显著相关。改良上颌份截骨术后上唇高度增加,唇部美观性更佳。

  • 标签: 上颌前突 前份截骨术 正颌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柱/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髋臼柱/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21~80岁[(49.6±13.7)岁]。柱骨折31例,壁骨折6例,柱伴壁骨折2例。22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17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依照Matta评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50个月[(32.4±10.5)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52.1±47.5)min,术中出血量为(497.7±160.7)ml,均低于B组的(192.1±58.2)min、(638.2±166.3)ml(P<0.05)。A组骨折Matta评分复位优良率为86%(19/22),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18/22),B组分别为82%(14/17)、77%(13/17)(P均>0.05)。术后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闭孔神经损伤1例;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22),B组为29%(5/17)(P>0.05)。结论对于髋臼柱/壁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患者需求的层级护理模式对肿瘤患者临终期生命态度、生命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患者需求的层级护理模式。通过生命态度自制调查问卷、生命质量评定量表(QLQ)及HA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质量及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死亡接纳6项的评分及生命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及HAD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AD总分、焦虑及抑郁分数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基于患者需求的层级护理模式对临终期肿瘤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

  • 标签: 患者需求 层级护理模式 临终期肿瘤患者 生命态度 生命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和技术操作要点。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3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5例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12例破裂动脉瘤,3例未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0级3例,Ⅱ级8例,Ⅲ级3例,Ⅳ级1例。6例患者采用3D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治疗,9例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治疗。结果动脉瘤腔致密栓塞15例,栓塞程度达90%以上者10例(66.7%),栓塞程度在70%~90%者5例(33.3%),无死亡病例。结论3D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与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均可达到交通动脉瘤治愈的目的。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介入治疗 3D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 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旋前方肌对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至2020年我们手术治疗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B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同时加做腕部旋前方肌支配神经切断转位尺神经手术。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臂旋、旋后角度,中立位时旋、旋后最大静止肌力及上肢功能(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hand,DASH)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比较前臂旋、旋后角度及旋后肌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均大于术后。两组间比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前臂旋、旋后角度、旋后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旋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大于B组。结论旋前方肌能增加前臂旋的力量,但对前臂旋转角度及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前臂 肌力 旋前方肌 旋转功能
  • 简介:摘要骶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多数为良性疾病,目前,学者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骶囊肿临床少见,具体发病率未见系统文献报道。骶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如果囊壁未彻底切除,则可能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然而,目前临床对骶囊肿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其与卵巢囊肿、肛周脓肿等疾病相混淆,同时对该疾病的治疗缺乏彻底切除囊壁的理念与手术技巧,常导致切除困难的骶囊肿被姑息处理,不当的手术方式甚至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或重要血管、神经等,造成肛门失禁、大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共识总结了与骶囊肿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及建议,旨在增进广大医师对骶囊肿的认识,树立骶囊肿治疗的正确理念,规范骶囊肿手术方式及提高手术切除技巧。

  • 标签: 直肠后肿物 骶前囊肿 盆腔 骶前间隙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尿道皮肤瘘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7例先天性尿道皮肤瘘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30(18~92)个月。7例尿道外口均位于阴茎头顶端且包皮完整。瘘口位置:冠状沟下2例,阴茎中段3例,阴茎阴囊交界处1例,阴囊1例。瘘口长径中位值1.0(0.5~1.5)cm。3例伴阴囊纵裂,2例伴阴茎下弯,1例伴尿道外口轻度狭窄,1例伴右侧鞘膜积液。6例行一期修复术:4例(例1、2、4、6)尿道板发育好,采用Duplay法;例3和例5尿道板较窄,分别采用Onlay法和TIP法,其中例5同时行阴茎背侧海绵体折叠及尿道口切开术。例7因重度阴茎下弯需切断尿道板行分期手术:一期Duckett法+近端尿道造口,二期行造口关闭术。尿道采用尿道周围筋膜、阴囊肉膜或包皮带蒂肉膜等软组织进行覆盖。结果6例一期完成修复手术患者中,5例于术后10~14d拔除尿管,例3术后阴茎皮肤愈合欠佳,予对症治疗,尿管延长至3周拔除。例7一期手术后恢复满意,7个月后行二期造口关闭术,术后2周拔管。术后随访1~8年,7例排尿均正常,无尿道瘘、尿道狭窄或阴茎下弯。结论先天性尿道皮肤瘘可合并阴茎下弯、尿道下裂以及阴囊纵裂等畸形,部分病例在初期表现为尿道憩室;总体手术效果好,对于无阴茎下弯、尿道板发育好且周围筋膜组织丰富者,可行Duplay法修复;尿道板较窄者可采用Onlay法或TIP法修复;合并重度阴茎下弯者应切断尿道板,按照尿道下裂手术方式进行修复。

  • 标签: 先天性 前尿道 尿道瘘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肿瘤能否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5例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翼点入路84例,改良翼点入路46例,眶颧入路15例。通过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因素。通过临床随访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4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Ⅲ级)98例(67.6%),肿瘤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或单纯减压(Simpson Ⅴ级)47例(32.4%)。1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7.6±5.2)年。术前视力下降的62例患者中,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32例(51.6%),无变化25例(40.3%),下降5例(8.1%)。随访期间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3.8%(3/78),未全切除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比率为23.3%(10/4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最大径、肿瘤对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侵袭程度及术前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21,95%CI:1.05~10.39,P<0.01)、肿瘤对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7.25,95%CI:2.35~21.64,P<0.01)为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3 cm及肿瘤未完全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分别为74.8%(89/119)和82.8%(72/87)。结论对于床突脑膜瘤,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且复发率低。最大径≤3 cm以及仅部分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床突脑膜瘤更易获得全切除。

  • 标签: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前床突 治疗结果 因素分析,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