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发展轨迹。方法利用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中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数据拟合纵向项目反应理论(LIRT)模型,通过其中的难度阈值参数分析我国老年人ADL失能顺序;进而拟合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老年人临终前失能水平的变化轨迹。结果共纳入2002年进入队列的5 817名老年人,其中男性占41.81%,基线年龄为(86.80±12.40)岁,随访时间M(Q1,Q3)为4(3,8)年。LIRT分析结果显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中难度阈值参数最低的是洗澡部分受限(0.41±0.05)、最高的是室内移动完全受限(6.19±0.16);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中难度阈值参数最低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部分受限(-3.01±0.07),最高的是探访邻居完全受限(1.51±0.07)。失能发展轨迹中,临终前男性较女性平均失能水平更低(P<0.001),独居老人较非独居老人失能水平更低(P<0.001);文盲老人失能水平高于非文盲老人(P<0.001)。失能水平随时间的线性变化率与二次项系数的估计值分别为0.231(P<0.001)与0.002(P<0.001)。结论我国老年人失能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IADL失能早于BADL,失能项目中下肢为主的项目比上肢为主的项目易失能,复杂项目比简单项目易失能。失能轨迹的增速会随时间加快,对失能人群的干预重点应放在女性、非独居、文盲老年人上。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已结束课堂学习并即将进入临床的实习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在本科与大专护生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调查232名高年级在校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情况。研究工具包括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和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B表。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护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均分为:中立接受(4.10±0.43)、死亡恐惧(2.76±0.66)、死亡逃避(2.73±0.74)、趋近接受(2.61±0.58)、逃离接受(2.48±0.75)。临终关怀态度总分为(107.63±8.45)。临终关怀态度与死亡恐惧(r=-0.247,P<0.01)、死亡逃避(r=-0.278,P<0.01)及逃离接受(r=-0.145,P<0.05)呈负相关,与中立接受呈正相关(r=0.405,P<0.01)。本科护生死亡逃避得分明显低于大专护生(t=-2.043,P<0.05),且临终关怀态度得分明显高于大专护生(t=2.639,P<0.01)。结论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有较大改善空间,加强临终关怀教育势在必行。
简介:摘要谵妄现象在生命的最后几周或几天很常见1,这对于患者及其周围的人来说可能很痛苦。由于大多数患者希望在生命结束之时保持清醒,因此成功的谵妄治疗包括排除导致谵妄的可逆性原因,权衡可能引起或控制谵妄的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病历资料,探讨急诊临终患者舒缓护理需求与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2020年收治776例急诊临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最终纳入687例数据,年龄(70.38 ± 16.57)岁;≥75岁患者占49.8%(342/687);其中36.0%(247/687)患者及家属在患者生命最后阶段选择不给予心肺复苏(DNR)。急诊临终DNR患者年龄≥75岁占63.2%(156/247),DNR患者按疾病进行分类统计,排名前4位的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有37.5%(45/120)的患者家属再次选择放弃治疗。选择DNR的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停留中位时间为738.7 min。结论急诊临终患者及家属选择DNR的对象主要为年龄≥75岁、疾病类型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的危重患者,这类患者滞留急诊增加了抢救室的拥堵,同时不能得到安宁的舒缓护理环境,建议急诊医护人员加强舒缓护理意识,提高舒缓护理能力,给予急诊临终DNR患者相对独立的区域和与之相适应的舒缓治疗和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病历资料,探讨急诊临终患者舒缓护理需求与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2020年收治776例急诊临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最终纳入687例数据,年龄(70.38 ± 16.57)岁;≥75岁患者占49.8%(342/687);其中36.0%(247/687)患者及家属在患者生命最后阶段选择不给予心肺复苏(DNR)。急诊临终DNR患者年龄≥75岁占63.2%(156/247),DNR患者按疾病进行分类统计,排名前4位的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有37.5%(45/120)的患者家属再次选择放弃治疗。选择DNR的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停留中位时间为738.7 min。结论急诊临终患者及家属选择DNR的对象主要为年龄≥75岁、疾病类型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的危重患者,这类患者滞留急诊增加了抢救室的拥堵,同时不能得到安宁的舒缓护理环境,建议急诊医护人员加强舒缓护理意识,提高舒缓护理能力,给予急诊临终DNR患者相对独立的区域和与之相适应的舒缓治疗和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安宁照护在肿瘤临终患者中的满意度。方法选取2016-2018年入住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肿瘤病区的肿瘤临终患者157例,根据自愿原则,分成两组,愿意入选的96例患者为安宁照护组,不愿意入选的61例患者为常规对照组。安宁照护组患者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姑息支持疗法和针对性的营养指导实施安宁照护;常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手段。对该157例临终患者及/或近亲属均发放自制的《病人(或家属)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满意度。结果安宁照护组总体满意率(95.8%)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8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49,P<0.0001)。并且安宁照护组普遍反映患者生存质量提高,能内心平静地面对死亡。结论安宁照护大大提高了临终患者及/或近亲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死亡教育在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6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干预进行临终关怀,研究组应用死亡教育进行临终关怀,分析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对护理功能的满意度评价。结果研究组满意度为98.1%(52/53),高于对照组86.8%(4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睡眠质量评分总分为(5.4±1.4)分,低于对照组(10.5±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死亡教育进行临终关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睡眠治疗,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可以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临终患者消化道症状辨证施护推荐方案,为规范并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在临终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临终患者消化道的症状特点,初步构建临终患者消化道症状辨证施护推荐方案,包括临终患者消化道证候、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对16名专家两轮咨询调查,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Cr),对条目的重要性评分采用均数、变异系数(CV)、肯德尔和谐系数W(Kendall's W)进行分析,最终确认临终患者消化道症状辨证施护推荐方案。结果两轮专家咨询有效问卷均为1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Cr为0.89;各项指标的CV为0.05~0.27,均小于0.30;各项指标Kendall's W为0.13~0.43(P<0.01)。结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临终患者消化道症状辨证施护推荐方案,规范中医护理技术在临终患者中的应用,对提高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肺癌患者临终护理中实施尊严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临终护理,研究组加以尊严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状态自尊量表(SSE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Herth希望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SE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希望水平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研究组SSES评分、希望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肺癌患者临终护理中实施尊严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及自尊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癌症患者对临终关怀护理的认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应用自行设计的《晚期肿瘤临终关怀需求量表》对120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调查,了解癌症晚期患者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并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0例晚期癌症患者对临床关怀知晓率为48.33%(58/120),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患者年龄、学历等是影响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知晓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接受临终关怀则是保护因素(P<0.05)。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癌症晚期患者对临终关怀需求较高,护理人员应对癌症晚期患者加强临终关怀,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Meta整合ICU护士临终护理的真实体验。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符合要求的所有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6月30日。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7年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7篇文章,其中英文16篇,中文1篇;最终归纳为11个类别,汇集成4个整合结果,分别为临终护理工作复杂(ICU护士在临终护理中的多重角色、对患者的护理、对家属的护理);临终护理准备不足(专业技能不足、沟通技能不足、心理准备不足);临终护理组织支持不足(心理支持不足、多学科团队合作不充分、缺乏专业临终护理服务系统);临终护理法律支持不足(缺乏临终护理决策权、临终护理伦理与法律问题)。结论ICU护士临终护理能力不足,缺乏可靠支持系统。管理者应该重视ICU护士临终护理的负性体验和需求,逐步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护理水平,改善临终患者生命质量。
简介:目的:观察安宁疗护对肿瘤晚期患者临终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62例肿瘤晚期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1)和研究组(n=31),常规组采用基础疗护,研究组采用安宁疗护。对两组患者临终期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疼痛评分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为(94.10±2.23)、角色功能评分为(95.10±2.84)、情感功能评分为(94.85±3.66)、身体功能评分为(95.63±3.47)、认知功能评分为(96.63±2.44),研究组患者临终期生活质量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SAS评分为(33.50±2.64)、SDS评分为(34.58±4.87)、NRS评分为(5.40±0.36),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疼痛情况均要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肿瘤晚期患者中给予安宁疗护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终期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了解临终新生儿父母真实情感体验和需求,为新生儿安宁疗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2—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名临终新生儿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设计,应用半结构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NVivo 10.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为放弃治疗时的矛盾心理、放弃后消极的生活影响、需求与期盼。结论临终新生儿父母放弃治疗时普遍存在矛盾心理,放弃后会表现出悲伤与无奈、自责与后悔、压抑等情绪。医护人员应对临终新生儿父母负性心理的关注及需求情况进行了解,给予父母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等照护,以帮助临终新生儿父母及其家庭渡过特殊时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进或阻碍新生儿及儿童临终决策的主要因素。方法对73位家长和71位医生访谈内容进行定性归纳性的主题分析。临终决策主要为坚持或放弃生命支持治疗。结果家长和医生都表明在沟通过程中,时间充足、传达清晰中立的信息是主要促进因素。时间缺乏、信息不确定及更换医生是主要阻碍因素。大多数促进和阻碍因素或存在两面性,例如有些家长和医生认为父母观点坚决会阻碍临终决策,但也有人认为这些是促进因素。此外,家长和医生的看法存在差异。家长特别强调医生相关的促进因素,如提出个性化决策、具有同理心和信任。反之,医生强调患儿病情明显恶化和家长对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认识是临终决策的促进因素。结论该研究深入阐明了家长和医生在进行新生儿或儿童临终决策时的主要促进及阻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