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治安简史》是填补史学、警学空白的拓荒之作。它站在古代治安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高度,初步构筑起“中国治安”的学科体系。纵览中国,正是高度发达的文明孕育了发达的治安,而发达的治安又保卫了文明的高度发展。读一读《简史》,有助于打开眼界,匡舛纠谬,增强信心。

  • 标签: 史学 警学 《中国古代治安简史》
  • 简介:<正>在中国社会,虽然不乏爱才、惜才的佳话,却也演出了一幕幕残害人才的悲剧。统治者残害人才,使得许多人才正值盛年却象盛开的鲜花顿时萎谢,他们给人才,给历史,也给自身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憾。一、政见不合,视人才为异己。在中国社会,统治者用人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统治者

  • 标签: 《资治通鉴》 人才悲剧 中国古代社会 周亚夫 统治者 曹操
  • 简介:河南郑州蔡瑛(河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处处长、编审)作为出版人,我对杂志是极其挑剔的。我之所以订阅贵刊,是因为:1.贵刊刊发的文字敢说真话,这一最低的办刊要求,相当多的报刊做得不好;2.所发文章或有新见解,或有新材料,给人启发与思考;3.文童回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回应了社会热点,而非作者自说自话。我觉得在众多订阅的报刊中,

  • 标签: 河南人民出版社 思想史 当代 政治理论 社会热点 出版人
  • 简介:中国历史上,战争是实现王朝崛起的普遍模式。要顺利达成武力崛起的目标,关键在于高明与卓越的战略指导。在秦汉王朝崛起中,《汉中对》、《隆中对》、《商君策》、《客卿对》、《平吴疏》等在具体战争中具有关键的战略指导意义,它们或全面分析战略形势,或高明把握战略时机,或合理制定战略预案,或兼而有之。全面总结古代王朝崛起战略指导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从中汲取于当今国家强盛有益的智慧与启迪。

  • 标签: 秦汉时期 战争 王朝崛起 战略指导
  • 简介:武汉的两位青年学者涂文学、张乐和同志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之余,出没于古籍烟海,奔走于文化遗存,征引于近现代中外学者的著述之中,搜集了十分丰富的资料,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部带有学术色彩的普及读物——近50万字的《中因古代文化知识百题》(上下册,工人出版社于1988年8月出版)。

  • 标签: 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 人类 青年学者 学术研究 文化遗存
  • 简介:中国文学艺术中,审美惊奇并不占主流地位,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亦是审美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重要动因。以下拟从三个角度对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惊奇作初步考察。一、审美惊奇的文字学考察拨开历史的风尘迷雾,汉字的象形和会意显示出直逼本相的简洁与明快。

  • 标签: 古代文学艺术 审美活动 惊奇 中国 主流地位 艺术发展
  • 简介:中国名家的“名”“谓”概念及对现代语言研究的启示黄亚平“名”、“谓”是中国名家在辩论名实关系时提出的两个不同概念。由于名家学派在汉代就已湮没无闻,遂致这凝聚了古代语言哲学理论精华的“名”、“谓”概念也消声匿迹。近人伍非百氏曾指出:“名与渭之分...

  • 标签: 公孙龙子 语言研究 中国古代 《墨辩》 “约定俗成” 墨子
  • 简介:中国的良法与善治具有相向而行的一致性,良法是善治的一个重要条件,善治又是良法所追求的目标。而贤吏执行良法是善治的保障。良法、贤吏、善治是一个整体,三者互相联结,共同为治,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 标签: 良法 贤吏 善治 良法善治
  • 简介:<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富强兴盛,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人才。我们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选拔千百万各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科学地使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国积累了丰富的使用人才的经验,当然,古代的用人观点、用人标准都和我们现在有根本的不同,但我们如果善于借鉴,批判地继承这一份历史遗产,将大有裨益。

  • 标签: 使用人才 尊重人才 中国古代 才尽其用 用才 批判地继承
  • 简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女性的名子分外引人注目,即唐朝的武则天女皇.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因为她是中国四千年文明史中唯一当上皇帝并掌握了最高权力的女人.她的统治时期,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和文化活动的鼎盛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和学术研究也空前繁荣.然而,在中国,武则天的名字成了贬义语,是一个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式的人物.

  • 标签: 武则天 中国古代 中国佛教 史学家 儒家 学术研究
  • 简介:随着人们对中国思想研究现状不满足感的增加,试图改变它的期望也变得强烈了.这首先促使我们清醒地反思中国思想这门专业所处的实际境况.我愿列出一些也许是属于整体性的问题.

  • 标签: 中国 思想史 法律思想 伦理思想 哲学思想 社会科学
  • 简介:中国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可以说古代都城是国家的缩影,而都城之中的宫城则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因此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政治性物化载体的集中体现,都城及其宫殿、宗庙等实际上属于国家的政治文化。

  • 标签: 统一多民族国家 古代都城 历史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中国 考古学
  • 简介:明末清初,我国学界出现了一股摒弃宋明理学、竞尚古经的思潮,延至乾嘉,终成气象,史称:朴学思潮.很久以来,人们亦习惯以"汉学"名之.其实,清儒标榜"汉学",并非单纯地意指汉代学术,而是在张扬一种崇尚,于内表现为学术理念,于外规制为学术范型,亦即形式上以考据为正统,观念上推崇汉儒经解,本质则是求真,同时还表达了强烈的"非宋学"含义.朴学的"汉学"化改造,完成于乾隆年间,最典型的标志是惠栋峻立汉学家法,可用二十字简括,即明源流、笃信汉、从古字、审古音、谨遵古训、鲜下已见,使考据学问有了明晰的规格,并为学界公认.峻立汉学家法使清代学术上了一个台阶,它既衔接了先导大师的反宋学传统,又抬升了治学的规格,改变了汉宋芜杂、规法不严的混沌状况,为朴学自主成军、出一宗派,继而占领全学界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思想史 汉学 汉学家法 朴学 惠栋峻立
  • 简介:明清之际多元化的学术格局,是思想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儒学大整合的过程。儒学的重新整合,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历史情势,解决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命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终,保留有中华传统价值、更能有效地聚合各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同化异质文化的新的儒家理学又重新获得统治地位,社会的伦理秩序和精神信仰又得以重建。

  • 标签: 儒学 理学 整合
  • 简介:王国维的路径,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资鉴的范式,既非“僵守国故”,也非“跃试新学”,而是有根基、有选择、有标准的“旧学新知”,这或许才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普适之途。

  • 标签: 思想史 兴替 文章 力量 语言 辞章
  • 简介: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 标签: 木版年画 女性 病态美 性别意涵
  • 简介:中的"神人"和宋玉中的"神女"是既包含"人"的特质又兼具"神"的特性的形象,这种不约而同的共同性为后世对人体美的刻画朝向最高审美理想--神仙风度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既影响到中国文人人体审美对人物风度气质的重视,又影响到后代文人关于男性人体审美在某种程度上"阴性化"的审美特质的形成以及男女人体审美的趋同倾向.

  • 标签: 《庄子》 神人 宋玉 神女 人体审美
  • 简介:民族主义一直是思想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世界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的思想纬度。从早期民族意识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来看,前者近似于文化共同体,是基督教世俗化进程中的产物,更趋近于保守的形象;后者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抽象化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奠基性作用,从而形成的激进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发展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过程,在思想表现上是从民族的自然解释发展为对民族的历史解释,这一转变过程又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建构,因此对民族主义的理论探索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的全球拓张展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之间建立了对话的空间。

  • 标签: 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 共同体 民族国家 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