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正>全球的问题研究最近几年来一直是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一个前沿课题。它不仅吸引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注意力,也引起了专事政治学及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的注意。由于全球所产生的辐射性效应之广阔以至于它也引起了人文学科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图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即从理论上最早探讨全球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而且时至今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仍对这一现象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在国际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既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十分关注这个热门话题,而且建树颇多,那么我们东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是也直该对之

  • 标签: 全球化理论 国际问题研究 人文学科 人文社会科学 热门话题 文化价值观念
  • 简介:20世纪中国庄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影响下逐步现代,其现代转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是同一个历史进程。20世纪上半叶,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些进步学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自己的庄学研究,迈开了中国庄学现代转型的步伐。20世纪50—7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深入,中国庄学研究者们纷纷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庄子哲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同时,由于政治话语的强化,庄学在现代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简单和程式的缺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庄学 现代化
  • 简介:面对农业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劳动力普遍过剩、耕地不足和现代农资匮乏的困境,新中国通过农业合作的方式组织起巨大的人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从劳动对象端促进了农业的恢复、稳定和发展。在农业增产的基础上,依托逐渐稳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维持工农业剪刀差、国家控制关键农产品流通和城乡分割的办法,工业从农业抽取了大量的生产剩余。这种剩余转移为中国的初步工业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只能覆盖人口中的一小部分,自成体系地嵌入广大农村当中。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农村发展的滞后,一方面为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埋下了伏笔。

  • 标签: 农业合作化 工业化 农业剩余 城乡关系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内涵研究,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内涵一个统一的科学界定,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内涵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表述,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内涵的分析和研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涵辨析 科学界定 内涵研究 学术界
  • 简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说明了文化在现代建设中的定位,即是精神动力、综合国力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

  • 标签: 文化建设 现代化进程 综合国力竞争 精神文化生活 民族凝聚力 现代化建设
  • 简介:政治现代的研究始于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戴维·阿普特的《现代的政治》(1965),鲁·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1996)和塞缪尔·亨延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等,是上世纪60年代比较政治学界以发达国家为蓝本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进程时提出的比较政治学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学界莫衷一是。享延顿认为,“政治现代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布莱克则认为,政治现代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序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我国学者罗荣渠给政治现代下定义时指出,政治现代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钱乘旦则直截了当地将政治现代概括为就是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总的来说政治现代指的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政治领域的反映。

  • 标签: 政治现代化 评价标准 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
  • 简介:民主问题是一个老而又新的问题,从古希腊就讨论民主问题,时至今日民主问题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民主问题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争论的范畴。当今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意识形态领域之争激烈,民主问题必然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本文试从民主模式的选择、民主前提条件、民主与稳定、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等几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商榷。

  • 标签: 民主化进程 意识形态领域 民主问题 社会制度 民主模式 人民民主
  • 简介:科学精神是人类理性传统和实践探索历史的升华,体现了现代化形态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特质和思想追求。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的建设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以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为基础,整合、重塑我们的文化传统,逐步使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真正成为我们全民族内在的文化自觉和思想动力。

  • 标签: 科学精神 现代化 文化自觉 文化特质
  • 简介:中国现代新战略理论,作为邓小平创造性贡献之一,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现代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中国现代战略建构的历史及其所蕴含的理论价值,无论对明确邓小平在制定现代纲领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还是对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推进当前现代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 现代化战略 政治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正>众所周知,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有关经典论述,"美"可以被定义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的创造性自由本质的对象感性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美学与中国美学的比较,说明:马克思美学的这个定义虽然可以深刻地揭示客观世界中一切美的现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甚至人体美)的本质,但它并不足以充分解释中国美学十分重视的作为人的一种自由存在状态本身的美;因此,我们有必要吸收和整合中国美学的有关见解,以补充和发展马克思美学有关美的本质的基本观念。

  • 标签: 美学传统 中国美学 论美 美的本质 经典论述 感性显现
  • 简介:<正>导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性的组织和机构正日益强大.本文将对这些国际机构的民主问题,作一个基本的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察。虽然早在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被袭击之前,我的这篇文章的初稿就已完成.但我仍深信只有通过民主进程.才能消灭恐怖主义。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策略研究办公室主任沈冀如说:"这种极端组

  • 标签: 高等教育改革 世界银行 公众利益 国际民主 世界贸易组织 效用最大化
  • 简介:1955年农业合作高潮的形成,客观上是社会主义工业的需要,主观上与毛泽东的大力推动分不开。毛泽东亲自指导这场运动,并选编《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对农业合作高潮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合作尽管后期过急过快,但在当时既有需要也有可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农业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建设社会主义的自信心。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 社会主义改造
  • 简介:近些年来借助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污蔑否定毛泽东为核心的“非毛”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蔓延开来,呈现出传播主体“去中心”、传播内容碎片、传播形态隐蔽、传播方式恶俗化等新特点。在政治、经济、心理、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这股错误思潮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扩散。如任由其发展泛滥,势必产生消解民族意识、削弱政治认同、扭曲价值立场的巨大危害。因此,必须找准症结,在掌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原则和方法、增强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建立抵制“非毛”错误思潮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抵制它对人们的思想腐蚀。

  • 标签: 网络空间 “非毛化” 历史观
  • 简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遵循“逻辑起点一逻辑中介一逻辑终点”这样的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这三个维度的内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范式结构,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范式 有机统一
  • 简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是"回到马克思"。如何回到马克思?广松涉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研究着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象论进行发生学式的勾勒,通过宣扬马克思物化论的构图以提出自身物象论的构图。广松涉对马克思恩格斯从异化到物化的转变尤其是关系主义的把握有其深刻之处。但广松涉为了突显关系主义而把关系置于本体论的地位,在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陷入了现象学和存在论的泥潭,把物化片面地阐释为关系本体的外在物相。当然,广松涉运用后期马克思的关系主义理念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借助物象论及批判性继承的西方近代哲学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关系图景,无疑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把钥匙。

  • 标签: 广松涉 关系本体论 物象化论
  • 简介:在西方,各种后现代理论正在攻击现代,而研究怀特海哲学的学者认为,怀特海也提供了一种后现代主义,但是他和著名的法国学派不同,前者更能够欣赏现代所取得的成就。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西方的现代性有什么基本特征,简要说明它们已经带来了什么问题,怀特海哲学对此如何回应。在第二部分,作者探讨了中国现代面临的几个具体问题。在第三部分,作者根据怀特海哲学提出了对中国现代的几条建议。

  • 标签: 怀特海哲学 现代化 可持续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论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方位,通过更好发展来促进生态保护;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评判战略、制度和政策的基础性标准,力争在生态美好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以技术、经济、制度、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以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的价值目标,不断增强群众生态获得感。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论述具有总体布局的长远性、思想内涵的科学性、思想方法的辩证性和发展战略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 标签: 习近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个单称肯定判断或单称肯定陈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符合原典,二是符合国情(文情),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强烈的理论批判性,以及对于实践的科学指导性、纠错性。如果把"中国"当作筐,一切都往里装,便不但消解了"中国"的严肃性、科学性、正当性,而且可能将"中国"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飘浮的"能指",甚至变成一个藏污纳垢的伪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马克思主义中国"而非"马列主义中国",并非"反苏"、"反列宁主义",而是一种"去苏"、"去国际"理论策略。不过,清除了旧的教条主义,却又产生了新的教条主义,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理论品格
  • 简介:回眸整个二十世纪,苏联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国家,与此同时,苏共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最大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苏共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个阶段都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成熟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个影响的过程可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经验 苏联解体 苏共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 十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