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出发,可以为阐释20世纪以来历史意识的思想变迁提供一种路径。赫勒努力将感性叙事和理性分析结合一起,把人类历史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表现出明确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关怀。在阐述赫勒意识思想的特质时,应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经由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三者各自的理论特色脱颖而出,赫勒对马克思的误解和批评也能得到有力的回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把握历史理性的同时,始终关注感性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因素。

  • 标签: 历史意识 赫勒 马克思 卢卡奇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凸显出批评思想的重要方法。其理论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布洛赫乌托邦哲学和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思想等。詹姆逊在'叙事'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对之展开了深入分析,目的是揭示乌托邦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需要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

  • 标签: 詹姆逊 意识形态叙事 文化政治学 批评
  • 简介:<正>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理论。这些论述涉及到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性质、地位、作用、特征和意义,涉

  • 标签: 重要组成部分 现实意义 实践过程 社会作用 基本理论 问题提出
  • 简介:意识形态有虚假和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标志着科学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往的学者在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很少有人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点去理解其所起的革命批判和制度辩护功能。似乎这方面的工作理应由专门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去做,而专门搞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大多从哲学本身的角度去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却很少把它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去阐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功能研究的理论空场。本文尝试通过与旧意识形态的比较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全新特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性 虚假性
  • 简介: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对话基础 范式转型 批判性与建设性 文化转向
  • 简介: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乃是意识形态观念进步的过程,而体现社会发展进步成果的则是不同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要借助特定的制度形式主要是正式制度来表现自己,并在正式制度的变迁中在深层次上起着关键性(尽管并非是根本性)的作用,说到底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只不过是意识形态变迁的表象而已。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两次剧烈而深刻的变迁过程,这种变迁过程在表象上体现为制度变迁的过程,

  • 标签: 意识形态观 中国社会转型 形态变迁 社会发展 社会制度
  • 简介: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思想、霍克海默科学技术的“合理性等同于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以及马尔库塞“社会生产过程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等思想。哈贝马斯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政府干预的视角,认为科学技术掩盖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成为新的合法性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问题。这对于我们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共进具有重要启示。同时,哈贝马斯夸大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混淆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值得警惕。

  • 标签: 哈贝马斯 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互动关系
  • 简介:<正>一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开展的多方面的批判中,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是其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他们主要着力于从反面批判意识形态的消极方面,即对观念体系或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与对人的奴役性的揭露与抨击。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基本沿袭了这一立场。

  • 标签: 哈贝马斯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批判理论 意识形态批判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发达工业社会
  • 简介: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传播者,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即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解读历程、路径以及其当代意义,是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本文认为,历经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以及40年代之后这三个历史时期,通过其相应的代表作,借助于翻译和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著作(特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借鉴和学习国内学术同行(特别是艾思奇)相关论点,以及解读与研究政治领袖经典著作(特别是毛泽东的"两论"),李达以其独特的方式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中国式的解读,这一解读所提供的社会学式的视角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对经典作家文本的翻译和解读路径,这些都为之后直至当代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与理论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 意识形态 概念解读
  • 简介:在《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提出了他的物化概念。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物化现象,并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看成扬弃物化的动力,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以总体性范畴来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以对抗物化。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的理论成果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当然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我们注意。

  • 标签: 物化 表现形式 克服途径 评价
  • 简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知识论的视野而达到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思想高度,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和品格。面向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性质,并且代表着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论视域。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要求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批判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课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

  • 标签: 意识形态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基础 资本逻辑批判
  • 简介: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直接促使了马克思重估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而施蒂纳关于个体自由、"利己主义者的联盟"等思想启迪了马克思重新思考个体自由与共产主义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看到了施蒂纳理论中存在的矛盾:试图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解构旧形而上学,即作为推翻旧形而上学之基础的"我"最终还是作为抽象的主体被固定下来了。在施蒂纳与费尔巴哈的对决中,马克思看到了自我意识的批判界限,找到了绝对主体的感性实践基础。

  • 标签: 马克思 施蒂纳 唯一者 形而上学 哲学革命
  • 简介: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而网络舆论又处在这个主战场的最前沿,网络舆论引导尤为重要。但是政府及其主导下的媒体存在主体客体化的缺场。由于网络舆论引导缺场,在网络日常生活境域中呈现出集体无意识化的错误意识形态殖民,在网络非常时期呈现出群体极化的网络舆论围攻。缺场的根源在于网络意识形态自身的双重遮蔽性以及舆论引导者绝对话语权的消解和"高级黑"绑架。为超越网络舆论引导的缺场,应做到360度的网络在场,给互联网种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植被;开展网络群众路线,促进群众的"微言"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义"的统一;建构交往理性,形成网络舆论引导的统一战线。

  • 标签: 新时代 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非意识形态化'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大的观点,新自由主义观点虽受挫折但依然有一定市场,宪政观借'中国梦'的提出'老调重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透过历史事件评价广泛渗透,普世价值观虽然在理论上不能自恰但还是具有潜在的杀伤力,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中成为一种思潮和时尚,民族主义观点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而日益增长,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伴随着中国文化热而走红,'新左派'的观点在一批中老年群体中依然顽固,民粹主义观点打着民意的旗号得以滋生。这些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观点表达越来越表面化、公开化,各种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日益明显,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点诸源汇流,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点通过整体设计、碎片植入的方式影响大众,意识形态通过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方案方式设置议题影响社会舆论,意识形态与网络等新型媒体相互促进。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意识形态舆情的研判,提升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 标签: 意识形态 新变化 新特点 应对策略
  • 简介:"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化。

  • 标签: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 转变
  • 简介: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复杂内涵的理解的角度考量,甄别和辨析“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有助于改变过去国内学界存在的过于宏观和笼统的毛病,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有助于矫正西方学界有的学者过于纠缠细节和个案而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形,注重实证,但又不“唯实证论”。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看,马克思是其核心思想的主导者和首创者,恩格斯参与了这项理论建构工作,是绝大多数文稿的誊写者、修改者,二人在思想的容量、视野的扩展、思维的推进、逻辑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刻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又有一定的差别。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思想关系 一致 差异
  • 简介:<正>在中国,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问题,首先面临的必是一个巨大而明确的意识形态语境问题。7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对一种外来思想的传播,到与中国革命的时代要求密切关联的理论雏形初现,再到社会和文化巨变时期由思想解放带来巨大的理论反思热情,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种相当自觉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中。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压力,一种现实的制度性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常常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任务,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陈述而出现。因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话语 理论任务 思想解放 美学界 语境问题
  • 简介:<正>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英国伯明翰大学英文教授,无疑是一位在英国乃至在西方学界享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早年在剑桥读书期间,师从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ns),试图在个体与社会、个体生活与社会结构的综合视域内实践文化政治批评。当阿尔都塞将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阐释引进英国,并在英国激进左派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伊格尔顿深入阿尔都塞对上层建筑的思考尤其是其意识形态理论,出版了《批评与意识形态》和《马

  • 标签: 伊格尔顿 文学批评家 政治批评 美学观 雷蒙德 阿尔都塞
  • 简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立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状况''理想''运动',全面揭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思想体系,划清了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关于共产主义说教的原则界限,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诞生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共产主义 状况 理想 运动
  • 简介:作为一部研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专题著作,段吉方博士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体现出一种穿越理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维度:首先,在对话意识主导下,超越以逻辑为皈依的理论崇拜,既呈现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得失利弊,又细致阐发研究主体的文学观念;其次,在运思过程中,全面体现鲜明的批判立场,珍视理性、坚守真理;最后,不回避真实的中国经验,既突出这些具体经验的基础意义,又重视伊格尔顿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启示意义。总之,作者的美学写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反理论主义的范例,而且引导我们开启消费主义时代里美学何为的思考,值得重视。

  • 标签: 伊格尔顿 理论主义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