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γ3亚基(LAMC3)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癌组织(包括商品化标本和本研究标本)中LAMC3蛋白的表达,其中商品化标本为购买的卵巢组织微阵列芯片(包括208份卵巢癌组织和8份癌旁正常卵巢组织)、本研究标本为2005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51份Ⅰc~Ⅳ期卵巢癌组织标本(包括24份化疗耐药组织和27份化疗敏感组织);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队列数据(489份卵巢癌组织)及临床蛋白质组学肿瘤分析协作组(CPTAC)蛋白质组学数据库(包括100份卵巢癌组织和25份癌旁正常卵巢组织)等开放数据对LAMC3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earson χ²检验(双侧)分析本研究标本(51份卵巢癌组织)及TCGA队列数据(489份卵巢癌组织)中LAMC3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LAMC3表达与无疾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采用共表达基因的通路富集和功能聚类分析,探讨LAMC3调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可能分子机制。结果商品化标本和本研究标本的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及CPTAC蛋白质组学数据库中的数据显示,与癌旁正常卵巢组织、早期(Ⅰ~Ⅱ期)卵巢癌组织及卵巢癌化疗敏感组织相比,LAMC3表达在卵巢癌组织、晚期(Ⅲ~Ⅳ期)卵巢癌组织及卵巢癌化疗耐药组织中均显著下调(P<0.05);且在本研究标本(51份卵巢癌组织)中,LAMC3蛋白低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不良DFS及OS显著相关(P<0.01),而这一结果在TCGA队列数据(489份卵巢癌组织)中进一步得到验证,发现LAMC3 mRNA低表达也与不良DFS及OS显著相关(P<0.05)。基于TCGA队列数据(489份卵巢癌组织)中LAMC3共表达基因的通路富集和功能聚类分析表明,卵巢癌中LAMC3基因潜在调控Ras相关蛋白1(Rap1)、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Ras等癌基因信号通路及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和黏着斑等细胞黏附相关通路,进而影响卵巢癌的进展和患者的不良预后。结论LAMC3低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和肿瘤进展相关,有望作为新的卵巢癌治疗靶点和预后标志物应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内微血管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微血管及判断病人预后。方法 实验组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72.2岁。对照组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2例,输尿管囊肿4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70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克隆抗体CD31、CD34、血管平滑肌动蛋白通过免疫组化分别染色血管,观察肿瘤微血管形态、数量及血管外周细胞的覆盖情况。电脑图形分析软件测定微血管密度,分析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内微血管分为两种类型:分化血管(CD34+)和未分化血管(CD31+/CD34-)。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癌病理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血管,未分化微血管密度在患者存活时间上是独立的预后因子,可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评估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脐动脉血流异常与围生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产前检查至分娩的120例子痫前期患者的脐动脉血流参数S/D值、血流波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新生儿出生时体重、Apgar评分等的变化。120例患者中轻度子病前期75例、重度子痫前期45例。随机选择同期正常妊娠分娩、无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的100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S/D、PI、RI值及母婴结局。结果随着子痫前期病情严度的增加,S/D、PI、RI值均呈增高趋势,重度子痈前期组脐血流参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组比较增高趋势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脐血流参数的增加,重度子痫前期的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Apgar评分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血流异常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围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子痫前期组的上述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子痫前期脐血流参数S/D、PI、RI值可以作为判断胎儿宫内状况的指标,为胎儿预后提供了简易无创的监测手段。AEDV的出现意味着胎儿循环已出现失代偿,围生儿预后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糖波动和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无相关性。方法52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组)及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组),观察比较两组血糖波动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波动参数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II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MSII组(P<001),两组NIHSS评分CSII组优于MSII组(P<001)。结论血糖波动和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相关性,提示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降低血糖波动幅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脉管癌栓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2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脉管癌栓将其分为脉管癌栓阳性组和脉管癌栓阴性组。比较两组胃癌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的差异,分析脉管癌栓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621例胃癌患者中,脉管癌栓发生率为31.7%(197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发生胃癌脉管癌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趋势χ2检验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胃癌脉管癌栓阳性率呈线性相关关系(P<0.01),其中淋巴结转移与脉管癌栓的相关性更显著(r=0.387)。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阳性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脉管癌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7% vs 73.3%,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TNM分期、脉管癌栓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Ⅲ期胃癌患者中脉管癌栓阳性组5年累积生存率低于脉管癌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1% vs 51.4%;P<0.05)。结论脉管癌栓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脉管癌栓与TNM分期可更好地判断胃癌患者的预后,指导更合理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80例颅脑损伤患者均于就诊后立即接受凝血功能检验,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医师完成相关操作,项目包括PT、Fib、D-DT等。结果对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预后不良组PT、D-DT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该组Fib则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两组数据对比P<0.05则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将显著降低其预后效果,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此类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特征并给予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提供积极治疗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启动时机与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SA-AK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入住宁波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CRRT的SA-AKI患者临床资料。将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诊断急性肾损伤(AKI)1、2期启动CRRT的患者纳入早期治疗组,将AKI 3期启动CRRT的患者纳入晚期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28 d和90 d病死率、CRRT持续时间、28 d和90 d肾脏替代治疗(RRT)脱离率、存活患者中28 d和90 d RRT依赖率等指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结果共入选244例行CRRT的SA-AKI患者,其中早期治疗组71例,晚期治疗组17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手术患者比例、感染部位、抗凝方案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治疗组CRRT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晚期治疗组〔h:26.0(12.0,49.0)比41.0(20.8,87.0),P<0.01〕,但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RRT脱离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CU住院时间(d):9.0(4.0,15.0)比10.0(4.5,18.0),总住院时间(d):17.0(10.0,30.0)比18.0(10.0,32.0),28 d病死率:45.1%比48.0%,90 d病死率:46.4%比51.4%,28 d RRT脱离率:49.3%比45.1%,90 d RRT脱离率:52.1%比47.4%,均P>0.05〕;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28 d和90 d存活患者的RRT依赖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28 d RRT依赖率:10.3%(4/39)比13.3%(12/90),90 d RRT依赖率:2.6%(1/38)比2.4%(2/84),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两组90 d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0.791,P=0.374)。结论SA-AKI患者早期启动CRRT治疗会减少CRRT持续时间,但对患者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肾功能恢复及病死率等预后指标无影响。目前的数据尚不能确定CRRT的最佳治疗时机。
简介:摘要本研究纳入252例原发性IgA肾病(IgA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肾穿刺时血清IgM中位数水平分为低IgM水平组和高IgM水平组。结果示低IgM水平组(<1.015 g/L)患者的年龄、男性占比、血尿素氮、血尿酸、尿蛋白量、收缩压、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占比、肾脏病理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分型占比较高IgM水平组高,血清IgG、C3水平较低(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IgM水平组肾脏累积生存率低于高IgM水平组(χ2=7.123,P=0.00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IgM水平是IgAN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提示低血IgM水平IgAN患者的临床及肾脏间质病理改变更严重,低IgM水平是IgAN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00例ICU危重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胆固醇量、蛋白质摄入量、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对观察组实施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后其胆固醇量、蛋白摄入、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胆固醇27-羟化酶(CYP27A1)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B1)浓度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Ki-67等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分析了34例乳腺癌患者血浆CYP27A1和CYP7B1浓度,及其与血清总胆固醇、乳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Ki-67等指标的关系。结果:34例乳腺癌患者中,总胆固醇升高者16例,总胆固醇水平正常者18例,血清总胆固醇升高的乳腺癌患者,其血浆CYP27A1酶浓度较总胆固醇正常患者高(P〈0.05),而CYP7B1酶浓度明显低于总胆固醇正常患者(P〈0.01)。Ki-67高表达乳腺癌患者血中27HC合成酶CYP27A1水平较Ki-67低表达者高(P〈0.05);而27HC降解酶CYP7B1水平与Ki-67水平的关系则正好相反。临床Ⅰ期乳腺癌患者血浆CYP27A1浓度明显低于Ⅱ、Ⅲ、Ⅳ期,与之相反,CYP7B1浓度却高于Ⅱ、Ⅲ、Ⅳ期患者,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Ⅳ期乳腺癌患者间血浆CYP27A1、CYP7B1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分级间亦有类似的结果。结论:Ki-67低表达、分化好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其血浆CYP27A1水平偏低,CYP7B1水平较高,27HC代谢酶与乳腺癌预后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对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脑转移后采取的治疗措施。分别统计127例患者的生存期并计算其平均生存期为6.3个月,并将所有患者分为生存期≤6.3个月78例、生存期>6.3个月49例,再分别研究患者不同临床特征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子受体分型、脑转移灶个数、首发转移部位、是否为单纯脑转移、脑转移后采取的治疗措施是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χ2=6.008~24.322,P<0.05)。多因素分析证实分子受体分型(OR=1.562,95%CI1.515~2.121)、脑转移后综合治疗状况(OR=1.863,95%CI1.175~2.953)是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分子受体分型方法将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三阴型乳腺癌(TNBC)、激素受体(H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型、HR(+)/HER-2(—)型、HR(+)/HER-2(+)型四种类型,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5、6.5、7.0、9.5个月。根据脑转移后采取的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采用全脑放疗和立体定位放射外科以及外科手术、仅有全脑放疗、未进行全脑放疗,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5、9.0、4.0个月。结论三阴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比其他分子亚型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乳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后应积极进行全脑放射治疗(WBRT)联合外科手术和立体定位性放射外科(SRS)的综合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护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接收的100例ICU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肠胃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体重指数、上臂围、淋巴细胞总数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较护理前有所提高,但实验组患者以上指标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CU危重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联合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可为患者补充必要的营养,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帮助患者恢复胃肠功能,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