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套血培养对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和鉴别污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间送检的疑似血流感染的血液标本2060例,1442例采用双套学血培养法,618例采用单套血培养法,统计血培养阳性结果。结果双瓶阳性检出率为6.2%(89/1442),检出病原菌主要为肠杆菌科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葡菌;单瓶阳性检出率为9.3%(134/1442),检出病原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总阳性检出率为15.5%(223/1442)。单瓶阳性结果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污染率分別明显高于双瓶阳性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套血培养可有效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有利于鉴别分离菌的污染,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48例。患者自愿接受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48例患者根据Scheuer法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共5期,S0期10例,S1期13例,S2期10例,S3期10例,S4期5例,比较各期患者门静脉平均流速、门静脉流速峰值(peak portal vein velocity,PVVmax)、门静脉主干内径(portal vein diameter,PVD)、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肝杨氏模量,且以肝穿刺活检为金标准,分析各项检测方式灵敏度、特异性。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肝纤维化分期与各参数之间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联合检测预测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纤维化分期中,S0期组患者LSM为(5.29±0.19)kPa、肝杨氏模量为(21.65±2.35)kPa,S1期组患者LSM(6.38±1.25)kPa、肝杨氏模量(22.89±3.19)kPa,S2期组患者LSM(9.76±1.33)kPa、肝杨氏模量(23.77±3.52)kPa,S3期组患者LSM(15.44±2.44)kPa、肝杨氏模量(25.14±2.29)kPa,S4期患者LSM(18.08±1.22)kPa、肝杨氏模量(27.94±2.58)kPa,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5.47、4.84,P值分别为<0.001、0.00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0期患者门静脉平均流速(20.56±4.21)cm/s、PVVmax(22.19±4.33)cm/s,S1期门静脉平均流速(18.39±3.79)cm/s、PVVmax(20.69±3.12)cm/s,S2期门静脉平均流速(13.46±2.21)cm/s、PVVmax(16.65±2.54)cm/s,S3期门静脉平均流速(10.56±2.85)cm/s、PVVmax(13.42±2.46)cm/s,S4期门静脉平均流速(8.15±1.65)cm/s、PVVmax(11.89±2.89)cm/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35、16.96,均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Spearman法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纤维化分期与门静脉平均流速、PVVmax均呈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75、-0.88;均P<0.001),与肝杨氏模量、LSM均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54、0.86;均P<0.001)。经ROC曲线分析,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慢性肝炎肝纤维化AUC为0.75,门静脉血流动力学预测AUC为0.68,联合检测预测AUC为0.94。结论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联合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评估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诊断效能,存在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进行最大速度与最大速率的爬升测试与分析。通过实验设计、测试环境搭建和数据采集,我们获得了有关测试对象在爬升过程中的运动数据。通过对最大速度和最大速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关系分析,我们发现了测试对象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特性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最大速度和最大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发现对于运动器材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运动过程中的物理规律提供了新的认识。然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限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深入探讨影响因素,以期为运动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6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46例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6年10~12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52例为实验组(活动后)。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从21.1‰下降到3.8‰,超出了预期目标。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增强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对癌肿块内血流显示率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7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经手术组织检查确诊(金标准),确诊前患者拟行高频彩超检查及钼靶X线检查,并将钼靶X线检查结果与高频彩超结果与手术组织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分析高频彩超、钼靶X线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高频彩超在乳腺癌患者中癌肿块内血流显示率情况。结果67例乳腺癌患者经手术组织检查确诊,乳腺癌类型中排在前3位的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乳腺黏液腺癌,分别占49.25%(33/67)、19.40%(13/67)和14.93%(10/67);67例患者完成高频彩超、钼靶X线检查,高频超声检查最终确诊64例,诊断符合率为95.52%;钼靶X线检查确诊54例,诊断符合率为80.60%,高频彩超乳腺癌诊断符合率、血流信号检出率均高于钼靶X线检查(均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高频超声用于腺癌患者中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钼靶X线检查(均P<0.05)。结论高频彩超用于乳腺癌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能提高肿块内血流显示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