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6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46例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6年10~12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52例为实验组(活动后)。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从21.1‰下降到3.8‰,超出了预期目标。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增强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
简介:采用基于自由能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考虑到毛细管数和气液黏性比的影响,模拟了气泡在剪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无论气泡半径大小,总是其长轴被拉伸,中轴和短轴被压缩,且中轴的长度总大于短轴的长度.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或气液黏性比的增大,气泡变形和偏转程度越剧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年8月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ICU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住院天数、插管时间。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8.36±0.78)d,短于对照组(11.76±0.7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时间(6.18±0.62)d,短于对照组(9.41±0.81)d;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5.45%低于对照组16.07%(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效果明显,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对ICU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与技巧,降低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血流感染发生率。方法由9名医、护、技、管人员共同组成新希望圈,对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院内血流感染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提出实施对策,运用“PDCA-SDCA”程序,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血流感染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血流感染发生率从改善前7.14%下降至2.22%,完成目标设定值。结论在NICU开展品管圈活动是可行的,不仅有效降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血流感的发生率,还减轻患儿痛苦、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了医护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提高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家属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成人正常甲状腺及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实时剪切波杨氏模量的参考值范围。方法测量300例成人甲状腺,按血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正常甲状腺及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杨氏模量弹性值。结果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的杨氏模量平均弹性值男19.62±5.48Kpa,女20.05±7.41kpa;原发性甲亢的杨氏模量弹性值男33.75±6.71kpa,女36.26±6.98kpa,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杨氏模量平均弹性值男41.32±33.0kpa,女49.68±29kpa;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杨氏模量平均弹性值男112.9±45.88kpa,女113.5±35.6kpa;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间的杨氏模量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杨氏模量弹性值较正常甲状腺的杨氏模量弹性值明显增高,亚甲炎的杨氏模量弹性值又明显高于原发性甲亢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结论确立成人正常甲状腺及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杨氏模量弹性值的范围,为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