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肝细胞肝癌(HCC)是全球癌症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影像学技术为HCC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信息。随着PET/CT在肿瘤学领域研究的不断进展,其在HCC的诊断、鉴别、精准分期以及局部残留和复发的评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示踪技术已经成为辅助HCC诊断的重要技术,新型示踪剂的出现提高了PET/CT对HCC的诊断能力。笔者就目前PET/CT在HCC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腹部脂肪测定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国内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238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6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2例)肝细胞癌行外科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07例,女31例;年龄为51(48,65)岁。患者术前均行腹部CT和(或)MRI检查。观察指标:(1)腹部脂肪测定情况。(2)随访情况。(3)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4)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采用曲线下面积进行效能评价。结果(1)腹部脂肪测定情况。238例患者中,139例术后早期复发和99例无早期复发患者的腹部总脂肪、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总脂肪指数、内脏脂肪指数、皮下脂肪指数分别为292(198,355)cm2、153(99,194)cm2、128(95,154)cm2、106(76,130)cm2/m2、(57±27)cm2/m2、46(34,58)cm2/m2和174(114,251)cm2、78(50,110)cm2、88(55,127)cm2、64(42,91)cm2/m2、(30±16)cm2/m2、31(19,46)cm2/m2,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39、-7.87、-5.03、-7.25,t=-9.46,Z=-5.00,P<0.05)。(2)随访情况。238例患者均按计划进行随访。238例患者生存时间为26(8,44)个月,139例术后早期复发和99例无早期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为11(5,18)个月和36(32,43)个月。(3)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总脂肪、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总脂肪指数、内脏脂肪指数、皮下脂肪指数是影响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t=-5.88,Z=-7.39、-7.87、-5.03、-7.25,t=-9.46,Z=-5.0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脂肪指数是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06,95%可信区间为1.04~1.08,P<0.05)。(4)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ROC结果显示:内脏脂肪指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5%可信区间为0.75~0.86,P<0.05),灵敏度为75.5%,特异度为71.7%。结论内脏脂肪指数是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内脏脂肪指数升高,早期复发风险增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ComputerTomography,PET/CT)在肝细胞肝癌术后AFP升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肝细胞肝癌术后AFP升高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8F-FDGPET/CT全身显像探测有无复发或/和转移灶,并以病理结果和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随访周期为9个月至14个月。结果18F-FDGPET/CT诊断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或/和转移25例,其中1例经针吸活检病理证实为肝腺瘤,1例经手术切除肺部结节证实为肺腺癌(第二原发癌);18F-FDGPET/CT诊断阴性5例,其中1例在随访第5个月时AFP较前升高,增强CT提示肝内多发转移灶,经细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18F-FDGPET/CT诊断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或/和转移的灵敏度95.8%(23/24),特异性66.7%(4/6),阳性预测值92%(23/25),阴性预测值80%(4/5)。结论18F-FDGPET/CT全身显像能可靠地鉴别AFP升高的肝细胞肝癌术后患者有无转移或复发,准确探测复发和转移灶,改变治疗方案,联合AFP的动态变化过程,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收治的接受肝移植的84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11例,平均51岁。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预测术后无复发生存的最佳界值,以此分组比较无复发生存率。结果NLR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3,约登指数0.319,最佳界值为3.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米兰标准、NLR与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HR=2.412,95%CI:1.277~4.555)、肿瘤数目≥3个(HR=5.595,95%CI:2.023~17.531)和NLR≥3.2(HR=2.891,95%CI:1.348~6.204)是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NLR 3.2为界值分组,NLR<3.2组(n=61)肝移植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78%,优于NLR≥3.2组(n=23)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和NLR与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相关。NLR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联合临床因素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前MR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HCC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训练集82例、测试集34例)术前进行过腹部MRI扫描且经病理确诊为HCC患者的动态对比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的图像和临床因素。运用 3D Slicer 软件勾画病变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降维,使用LASSO建立影像组学评分,引入临床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联合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Delong检验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和比较每个模型的预测性能和模型之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选取9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因素包括TNM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8版癌症分期),甲胎蛋白水平,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Child-Pugh分级。联合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因素的影像组学列线图的鉴别效能优于临床因素模型[AUC=0.79 (95% CI:0.63~0.96) vs. AUC=0.71 (95% CI:0.52~0.90),DeLong检验Z=2.363,P=0.018],两个ROC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DCA验证其临床净收益率更高。结论基于术前MR影像组学及临床因素的联合模型对于预测HCC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具有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CD105mRNA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2例HCC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随访1年以上患者及2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对照组)肝组织CD105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中心处癌组织中CD105mRNA的表达水平为0.45±0.02,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组织的0.26±0.02(P〈0.05);肿瘤边缘处癌组织中CD105mRNA的表达水平为0.65±0.08,明显高于中心处癌组织(P〈0.05)。边缘癌组织CD105mRNA高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有关(t=4.34,P=0.00);中心处癌组织CD105mRNA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无关(t=0.81,P=0.43)。中心癌组织、边缘癌组织CD105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的大小、临床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结论HCC边缘处癌组织CD105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心处癌组织及对照组肝组织,且其高表达水平与HCC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VEGF)阳性表达与肝细胞肝癌(HCC)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将71例肝癌患者根据VEGF表达分成VEGF阳性表达组(VP)34例及VEGF阴性表达组(VN)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细胞分级、肿瘤包膜、静脉癌栓、1年复发率及大于1年小于3年的复发率。结果两组病例在肿瘤细胞分级及大于1年小于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组静脉癌栓率及1年复发率明显高于VN组(P〈0.05),VP组有完整肿瘤包膜率明显低于VN组(P〈0.05)。结论VEGF表达与肝癌复发相关性可能是通过产生微转移灶的作用形成肝癌的早期复发灶.而与肝癌的晚期复发则无明显相美性.
简介:摘要: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术后复发问题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肝癌术后复发的预防措施,通过分析临床数据和研究文献,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策略。研究表明,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的医学监测以及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是预防肝癌复发的关键因素。本文强调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并对现有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肝癌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值(minimum ADC,ADCmin)评估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侵袭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病理证实并在术前接受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的85名HCC患者,记录其临床及病理信息并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上测量肿瘤的ADCmin。采用统计学方法评估患者的临床信息、ADCmin与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分化程度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HCC侵袭性相关的独立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研究表明,肿瘤大小与HCC MVI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MVI两组间ADC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87±0.15与1.14±0.24,P<0.05),应用ADCmin判断MVI的AUC值为0.866 (95% CI,0.770~0.962);分化程度两组间ADC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91±0.18与1.09±0.25,P<0.05),应用ADCmin预测HCC分化程度的AUC值为0.739 (95% CI,0.608~0.870);Ki-67两组间ADC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9±0.24与1.03±0.25,P<0.05),应用ADCmin预测Ki-67的AUC值为0.723 (95% CI,0.576~0.871)。结论本研究表明,ADCmin在术前无创性评估HCC的侵袭性中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可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后极早期(术后3个月)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根治性切除,且在2年内(早期)复发的427例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队列,其中男性368例,女性59例,年龄(52.7±12.1)岁;同时纳入2009年1月至6月接受根治性切除的所有肝细胞癌患者590例为验证队列,其中男性525例,女性65例,年龄(54.7±11.0)岁。研究极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在早期复发的研究队列中,126例(29.5%)患者表现为极早期复发,预后极差。血清甲胎蛋白(AFP)>827 μg/L、多发肿瘤、微血管侵犯(MVI)以及肿瘤数目是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后极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定义新变量VR(0.809AFP+1.262肿瘤数目+0.983MVI)可预测极早期复发,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显示VR预测极早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22(95%CI:0.669~0.774,P<0.001)。在验证队列中,此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85(95%CI:0.715~0.855,P<0.001)。结论术前高AFP水平、多发肿瘤以及MVI都是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极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通过对它们的综合评估建立的预测模型显示了较好的稳定性与潜在临床应用可能。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70例中晚期HCC患者,其中35例给予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观察组),35例单纯行TACE治疗(对照组)。每4-8周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行肿瘤应答评价,评估临床疗效及索拉非尼毒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及中位疾病进展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0s分别为14_8个月和8.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TIP分别为10.3个月和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用索拉非尼后有27例(77.1%)患者出现毒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HCC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有望成为中晚期HCC的一种治疗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素瘤抑制蛋白2(MIA2)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HC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3例HCC组织中的MIA2进行检测。结果MIA2蛋白在HCC组织中相对表达值低于癌旁组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A2蛋白的表达可能对HC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无诱因乏力、腹胀、右上腹隐痛不适或黄疸,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肝细胞肝癌患者超声诊断率显著高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肝细胞肝癌单发与多发差异并不明显,而胆管细胞癌主要以单发为主;肝细胞肝癌组合并甲胎蛋白升高、肝硬化以及HBsAg升高显著高于肝胆管细胞癌组,而肝胆管细胞癌组的化脓性感染与合并结石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72%和77.78%。结论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性癌(HCC)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P16蛋白表达、临床病理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PTEN蛋白及P16蛋白在43例HCC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HCC组织中的缺失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与HCC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呈负相关,还与AFP值及有无转移、HBV感染相关,与P16蛋白缺失率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PTEN阴性表达和阳性表达的HCC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TEN失活部分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进程。PTEN基因、P16基因的失活及HBV感染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存在协同关系,PTE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为HCC患者术后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肝切除术对中国肝癌分期(CNLC)-Ⅱ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SEER数据库中2004年至2015年符合CNLC-Ⅱ期的肝细胞癌患者数据。共纳入3 764例患者,年龄范围18~93岁,年龄(64±11)岁,男性2 935例,女性829例。其中非手术治疗患者2 825例,肝切除手术患者510例,局部消融治疗患者429例。通过绘制Kaplan-Meier曲线、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以及亚组分析,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总体生存(OS)和癌症相关生存(CSS)的影响,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果肝切除手术组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3%、51.9%和34.0%,显著高于局部消融组的71.7%、34.8%和24.9%(χ2=18.50,P<0.001),以及非手术组的46.8%、16.1%和8.4%(χ2=276.0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肝切除手术组患者的1、3、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分别为80.2%、58.9%和41.8%,也显著高于局部消融组的75.9%、42.8%和32.6%(χ2=15.20,P<0.001),以及非手术组的52.3%、21.5%和12.7%(χ2=245.0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长径、化疗、病理分级、甲胎蛋白以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倾向评分匹配分析进一步证实肝切除术相对于非手术治疗能够改善CNLC-Ⅱ期患者的预后,中位OS分别为52个月(95%CI:38~60)和10个月(95%CI:7~16),中位CSS分别为59个月(95%CI:44~77)和11个月(95%CI: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当肿瘤最大径超过10.0 cm时,手术切除并不能使患者生存获益。结论肝切除手术能够改善CNLC-Ⅱ期肝细胞癌患者的OS和CSS。
简介:摘要MRI减影技术可以排除肝脏及病变的本底信号,辅助正确评估病变在增强前后的信号变化。本文对MRI减影技术评估肝细胞肝癌动脉期非环状强化、非周边廓清、良恶性门静脉栓子和局部治疗后反应的价值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肝细胞肝癌MRI影像征象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