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符合米兰标准和杭州标准的肝细胞肝癌(HCC)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分析移植术后生存和肿瘤复发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4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符合米兰标准和杭州标准的119例HCC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符合米兰标准受者79例(米兰标准组),超出米兰标准但符合杭州标准者受者40例(杭州标准组)。所有受者肝移植术后均规律随访,收集受者性别、年龄和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无瘤生存时间以受者移植术后发现肿瘤复发转移为观察终点,累积生存时间以受者移植术后死亡为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影响累积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截至2019年7月31日,119例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15~43个月),其中术后因肿瘤复发死亡11例复发转移27例。米兰标准组受者1、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7%、90.2%和90.2%,杭州标准组分别为97.2%、73.9%和7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9、1.598和1.598,P均>0.05)。米兰标准组受者1、3和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3%、82.1%和68.6%,杭州标准组分别为81.6%、56.0%和56.0%,两组受者术后1年和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和3.707,P均>0.05),3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术前有无脉管癌栓是影响其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159,P<0.05);术前有无脉管癌栓和病理分化类型是影响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0.338和0.395,P均<0.05)。结论符合杭州标准的HCC肝移植受者移植术后可获得较好的累积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受者术前是否存在脉管癌栓及病理分化程度可以指导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胎蛋白(AFP)阴性复发性小肝细胞性肝癌(rsHCC)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rsHCC患者132个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其中AFP阴性rsHCC组51例(59个病灶),AFP阳性rsHCC组65例(73个病灶),比较两组患者病灶的超声造影强化始增时间、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低增强开始时间以及灌注模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AFP阴性组rsHCC超声造影表现以快进慢出为主。AFP阴性rsHCC组病灶的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和低增强开始时间分别为(23.22±5.08)s、(59.44±39.75)s和(102.89±44.45)s,AFP阳性rsHCC组病灶的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和低增强开始时间分别为(20.30±3.41)s、(40.75±16.16)s和(87.08±25.2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FP阴性rsHCC组和AFP阳性rsHCC组病灶在门脉期呈等增强的比例分别为59.3%和37.0%,在延迟期呈等增强的比例分别为16.9%和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FP阴性rsHCC组和AFP阳性rsHCC组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的比例分别为94.9%和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阴性rsHCC超声造影灌注模式主要以快进慢出为主,且呈多样化、不典型趋势,认识其规律变化,有助于提高AFP阴性rsHCC的早期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造影在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细胞性肝癌(RHCC)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RHCC患者78例,根据肿瘤长径将患者分为A组(肿瘤长径>3 cm,24例)和B组(肿瘤长径≤3 cm,54例),分别在射频消融治疗后24 h及1、3、6个月时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复发率,并评估超声造影对射频消融治疗RHCC患者临床疗效的价值。结果治疗后3、6个月,A组复发率分别为16.67%(4/24)、20.83%(5/24),高于B组的0、3.70%(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达峰时间(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TT)对判断射频消融疗效具有一定应用价值(P<0.05)。治疗后6个月,TTP和MTT判断B组患者射频消融疗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评估RHC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尤其是对于肿瘤长径小于3 cm患者,准确性高。
简介: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预防肝细胞性肝癌(HCC)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EN等数据库,截止日期到2011年1月。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HCC切除术后TACE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0例患者。HCC切除术后使用抗肿瘤抗生素或者铂类联合其他化疗药的TACE治疗,能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为0.52(0.35~0.77)和0.76(0.61~0.93);同时提高术后1年生存率,RR及95%CI分别为0.36(0.13~0.97)和0.44(0.27~0.71)。发热、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异常是术后TACE最多见的不良反应。结论HCC切除术后行TACE治疗,能降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肿瘤直径大于5cm、多发结节、肿瘤侵犯门脉或肝静脉)HCC患者术后复发率,同时提高短期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少。但是由于纳入的文献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尚需更多设计严格、随访时间足够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术(RFA)后短期内侵袭性分段复发(AI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丽水医院HCC行RFA治疗后3个月内影像学随访出现AIR的患者作为AIR组,1 262例经RFA治疗的HCC患者中纳入30例AIR患者。任意选取35例同期经RFA治疗未发生AIR的HCC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在术前行动态增强MRI(DCE-MRI)及DWI扫描。观察病灶形态、病灶动脉早期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并测定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IR组和对照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采用Pearson法评价AIR与功能MRI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IR组肿瘤在Ⅰ段和Ⅳ段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肝段的病灶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R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灶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病灶动脉早期强化方式、动脉早期强化率和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IR组患者多为不均匀强化,动脉早期强化率和ADC值均低于对照组。AIR与病灶动脉早期强化方式、动脉早期强化率、ADC值、病灶位于肝段Ⅰ、病灶位于肝段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5、0.633、0.518、0.375和0.287,P均<0.05。结论HCC患者行RFA后短期内的AIR与病灶功能成像参数(动脉早期强化方式、动脉早期强化率、ADC值)及其所在肝段(Ⅰ、Ⅳ段)具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切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并再次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资料(复发组),以及同一时期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肝细胞癌首次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资料(原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期。结果原发组纳入179例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46例,年龄14.0~84.0(57.3±11.7)岁;复发组纳入36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6例,年龄40.0~77.0(55.9±11.4)岁。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肝炎病毒感染状态、术前甲胎蛋白、Child-Pugh评分及吲哚菁绿排泄试验15 min滞留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244.2±84.3)min比(283.4±66.8)min]、术中出血量[(428.5±151.6)ml比(756.2±187.4)ml]、是否为解剖性肝切除、是否单发肿瘤及肿瘤最大直径[(5.81±2.24)cm比(3.69±1.55)cm]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是否侵犯包膜、有无脉管内癌栓及肿瘤分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切除与首次手术切除的疗效无显著差别,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简称肝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2010年在我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1个月以上的42例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追踪观察。每隔2个月对患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其中16例出现复发,26例未复发。同期检测1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PLC患者术后CD3+、CD4+、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T淋巴细胞较未复发组低,以复发时最为明显,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延长,复发组的CD4+和CD4+/CD8+的比值逐渐升高,CD8+、CD3+T淋巴细胞逐渐下降,而未复发组的CD4+、CD3+T淋巴细胞则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论PLC患者术后普遍且比较持续地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动态监测PLC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作为评估肝癌根治术后预后和潜在复发风险评估的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肝细胞肝癌患者TACE(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后的综合护理措施及其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共计选取68例研究对象,均符合肝细胞肝癌诊断条件,需行TACE治疗,同时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将其中34例纳入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另外34例纳入至观察组,行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统计比较了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次,经生活质量的评估结果看,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现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细胞肝癌患者TACE后行综合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术后疼痛,并可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影响肝细胞性肝癌疗效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在促进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将肝细胞性肝癌手术治疗的参考依据进行完善。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为了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选取了某医院,在2017年1月份到2018年9月份共收治的10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因为数据分析的环节具有一项数据对比的内容,因此我们根据患者是否存活的情况将其进行分组讨论。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等各项数据进行收集,进而对影响肝细胞性肝癌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本次研究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均真实有效,而且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影响肝细胞性肝癌手术治疗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间质细胞比,血管侵犯等。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缓解率为63.5%,复发率为24.5%,两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79%和21%。结论影响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的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间质细胞比,血管侵犯等各项因素。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具体的疾病治疗时,需要根据以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手术治疗方案的设计。